写给青春的我们的歌

我喜欢看电影。

更喜欢置身于电影之中,细细地体会编剧、导演深刻的用意。

前几个月上映了一部青春片《乘风破浪》。

同事问我,去看了没有。

我说,没有。

他们说,怎么不去看,是你的style啊。

确实是,青春,一直以来都是我笔下的话题,也是我畅书情怀的重要载体。

但我真的没去看《乘风破浪》。

原委有二。

一,导演是韩寒。


韩寒是我最崇拜的青年作家,没有之一。

叛逆,放纵,偏激,不拘一格,却又有情有义。这是韩寒的标签。

16、17岁就能写出《杯中窥人》如此老辣的、关于“人性”的文章,实属鬼才。

是啊。为什么不去看偶像指导的电影呢?

正因为是偶像指导的,所以才没有去看。

韩寒出书,我一定会去买,但拍电影,我一定不会去看。

术业有专攻。

韩寒是我崇拜的作家,而不是导演。

我心中的导演,是宁浩。


二,电影尤其是青春题材的电影,会让我久久无法自拔,致使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郁郁之中。


所以,我尽量不去看,除非口碑特别特别好的。

其他题材的电影,由于故事背景离我过于遥远,所以代入感不是很强。

唯独“青春”是我所历经过的,也是最伤感的。

记忆里,最深刻的青春题材的电影,是2011年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那一年,我21岁;正值青春晚期。

为了重塑青春的巅峰,我特想去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可是,就读于某技校的我,受着军事化的管理,正可谓“进来容易出去难”。

巧的是,班级里有一个满脸络腮胡、体态丰腴的同学,20出头的年纪,长得却像30岁的“大叔”。

在“大叔”的带领和掩护下,我混出了校门。

坐在电影院,看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心潮澎湃,思绪萦绕。

因为,我也有过这么一个女孩。

她叫陈艺。

陈艺是个乖乖女,轮廓很像高圆圆,笑起来总是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

认识她的时候,我20岁,正是一个不良少年,穿着打扮流里流气、言谈举止吊儿郎当,好在是还有点诙谐幽默和文艺细胞,这为自身追女孩子增添了不少筹码。应了那一句俗语“不三不四搞文艺”。

那年,夏,暑假。

我回到老家巫山,陈艺也回了。

晌午,约了陈艺,地点是巫山最都市化的市政广场的某一个茶楼的雅间。

就在这一天,我留下青春最辉煌的一笔,最牛逼的壮举——壁咚。

是的,我强吻了陈艺。

现在回忆起来,我将陈艺按在墙上的那一刻,真他妈的爷们。

半推半就……

这个牛逼,我可以吹一辈子。

青春,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想做就做,应该是绽放本真、灵动自我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青春才是人一生最回味的年纪,不论是犯的错,还是不留名的好事,都会在某个夜晚里,潜入梦境,催人潸然泪下。

要说,青春留下来的最多的是什么,那一定是遗憾。

而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不懂得珍惜。

事实上,不懂得珍惜才是青春,懂得珍惜那是长大成熟后的事。

前几日,在观音桥遇见了陈艺。

我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未言,因为我知晓,翻过去的一页,再翻回来,只会徒伤悲。

毕竟,岁月无情,遑论留得住青春。


《既然青春留不住》

青春绚丽就像风中烛,几多摇曳几多姿;

青春无常就像山涧雾,有时迷惑有时清。

你我还在憧憬时,成长伸出无情手,

撕破静夜掐死梦。

可恶,可恶。

既然青春留不住,也别哭诉。

相思易起情难复,即复怎能如当初?

悠悠岁月漫漫路,梨花带雨又何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