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证预言|我就知道我是这样的人

可能会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期望是会对现实产生影响的

我们先来看两个问题:

有两个孩子,张森和李梅,其中一个孩子有四个卡车玩具,你认为是谁?
莉莉和丁丁谁将来更可能成为护士?

尽管我们只知道他们的名字,名字本身只是任意汉字,从某个角度来说,它们并不携带信息,但是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能对这两个问题给出“靠谱”的答案。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话语:“我就是那么一个人”,“这次行动我注定会失败”,“男生擅长理科,女生擅长文科”。重点是这些话语最后很大几率都会成为事实:“你看,我就说嘛”。

这种期望会对现实产生影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自证预言。自证预言,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通俗的说,自证预言就是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

期望为什么能影响现实

期望会对现实产生影响的原因有两点:

期望影响了动机,当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期望的时候,相当于立下了一个承诺,为了实现言行一致,为了不违背说出来的话,我们会不经意朝着这个期望去实现。如果我们在一件事还没发生前就预言了事情的走向,我们对于改变这件事的结果的动机就会减低,随着事情朝着预言的方向发展,我们的控制感会提升,从而使预言成真。

期望影响了关注的焦点,当我们认为某件事会朝不好的方向发展,那么我们的焦点就会放在这件事不好的那部分,而忽略了好的部分。而当我们把焦点放在不好的方面上,会造成一种现象:选择性阅读,处于这种状态,会感觉一切证据都指向了不好的结局,从而导致预言成真。

如何克服自证预言的消极影响

自证预言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我们的消极心理也会成为事实,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悲观的预期:“我肯定做不好”、“我一定得不了奖”、“我怎么可能成功”....等等,既然自证预言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但为什么很多人总喜欢预言悲观的未来呢?

这是一种内心的自我保护现象,先设想失败的结果,当遭遇失败时,我们承受的心理落差和自尊心伤害会远小于一开始就做正向预言情况。

现在我们知道预言会对现实产生影响,而且知道消极情绪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影响呢?

改变你的语言,正面面对自己的消极情绪,知道这些情绪在保护我们,但是我们要请它们先离开,所以不要说或少说负面的词语,不要总叹气,多用一些积极的词语,激发你的行动力。用积极的语言自言自语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维定式,减少你的消极预言。

提升自尊,当我们从内心相信对自己的消极评价时,就会觉得不被关爱、不被理解,甚至感到被世界抛弃。这时,我们就要想办法去提高自己的自尊。提高自尊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不断地成功做成一些事情,无论大小。还有就是学会接受别人的赞美。

假装自己能行,我们前面说过,预期能对现实产生影响,那么,我们假装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并且让别人相信我们就是这样的人,并且不断地加强这个信念,最后我们都相信并且事实也证明了,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更多阅读:
1. 自证预言 | 我为什么忍不住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想?
2. wiki | 自证预言
3. 《暗时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