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读懂自己,再理解他人

为什么他那么墨迹?

为什么他不热情?

为什么他总给我压力?

为什么他不拿自己当外人?

为什么…他…


这些话似乎身边不同的人都各自讲过类似的话,说这些话的人虽然各自的性格不同,但是他们的思考逻辑是一样的。

那就是为什么我能想到,我能做到的,你却不行呢?

为什么明明很简单的,很容易的事情,对你就那么难吗?


先提一个问题:猎豹和羚羊谁跑的快?

有人说猎豹!因为他是动物界的短跑冠军!

有人说羚羊!因为羚羊的数量比猎豹多,去过跑不过猎豹早就灭绝了!

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同一个事情每一个人的出发点,思考角度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我们彼此都不一样。


我想不一样这个观点很容易接收,人们更多的困惑在于为什么同一个事情我和A说他就理解,我和B说就不明白呢?

去过你听过相声应该知道"包袱"这个词,如果你对没听过相声的如何解释"包袱"这个词呢?

可以是笑料或者笑点。

你看去过一个专业名词你对内行讲和对外行讲采用的就是不同的表达方法,其实人与人的沟通也是一样的。

你需要用对方能接受的方法去表达和沟通。


什么方式叫做对方能接受呢?

首先人群是可以分成不同类型的,按照关注人还是关注事,行动快还是行动慢。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图片发自简书App

D指挥者 注重目标,结果导向

I 影响者 关注人际,热爱社交

S 支持者 默默无闻,甘心奉献

C 思考者 关注流程,深思熟虑


在D的眼中你不重要,做事才重要。

所以他会说你怎么那么难!你怎么那么笨!


在I的眼中气氛最重要,做不做不重要,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

所以他会说你怎么不理我?你怎么那么冷漠?


在S的眼中我怎么样不要紧,重要的是大家一团和气。

所以他会说为什么不开心?哪里不舒服?


在C的眼中一切按规则办事,不要谈交情。

所以他会说走流程!怎么总是临时才说?


之前也看过很多心理学或者沟通方面的书,总觉得自己不善于和陌生人交际。好吧就是不会“尬聊”。

但是学完了DISC有一句话让我记忆很深刻,保有自己理解他人。原来的我总希望变成另一个人的样子,所以每一次“走出舒适圈”的尝试都是和内在的自我较劲。就好像明明打喷嚏的时候人本能的就是闭眼,你非要去睁眼打喷嚏。有时不但没有突破反而更封闭了。

DISC不能找出你为什么是现在的这个你,但是他告诉你,你未来可以怎么样去做。

我们可以探寻原因,但是很难去改变历史。但是我们走在当下,正在制造未来的历史,如果未来的那个我回头看,他希望看见怎样一个现在的我呢?

好像有点跑题,但是我想说的是,当你还没有真的察觉到自己的行为方式的时候,很难知道别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比如演员如果想知道自己表演的好不好,一定是从镜头里去观看,去从显示器查看给与反馈。当我们从第三者的视角查看自己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察觉出究竟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当你能跳出来看自己,才知道别人眼中的你是怎样一个人。

当D觉得别人墨迹的时候,他是没有看到自己的“盛气凌人”,所以不理解对方的“委曲求全”。

当I觉得别人不热情的时候,他是没有看到自己的“过度自嗨”,所以不理解对方的 “莫名其妙”。

当S觉得别人随意指使的时候,他是没有看到自己的“自卑懦弱”,所以不理解对方的“霸气侧漏”。

当C觉得别人不按套路的时候,他是没有差距到自己的“固步自封”,所以不理解对方的“随机应变”。



这里并不是说那种类型好,或者那种类型不好。DISC四种风格每一个人都有,只不多比例不同而已。

之所以说先读懂自己,再理解他人。

目的是跳出来看自己,这样才知道为什么别人这样对待自己。

比人怎么对待自己有时候是自己“训练的”。

作为D多一点耐心,多一个微笑。

作为I多一点细心,多一些诚心。

作为S多一点魄力,多一些果断。

作为C多一点信心,多一些行动。

当我们读懂了自己,才能真的理解他人;当我们尝试过改变,才知道理解是给与对方最大的关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