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伊始,各种毫无头绪的忙碌,使人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备课。学校也没有来的及给我们配备教参书,忙乱之中,我干脆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张嘴就开讲了。
说归说,我还是忙里偷闲读了一遍《花的学校》。好家伙!三年级的课文,我初读竟没读懂它要表达的意思,一遍不行,再读一遍,依旧没有启发,只读到了文中最具特色的表达方式,拟人手法!为什么一篇三年级的课文,对于自己来说,读了两遍儿,还不能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这首先跟自己的语文素养有关,这是硬伤,其次,就是这篇课文的文体,这是一篇儿童散文诗,作者是印度的泰戈尔。知道了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也没有去认真攻破它。
我知道泰戈尔是印度伟大的诗人,也是一名社会活动家。他的儿童诗我暑假里读过几篇,基本上都是反映童真、童趣的。在赏析的帮助下,我觉得读懂它难度并不大,我自认为只要孩子们,发挥合理的想象,置身到大自然中,把自己当作一朵花,就能和他们产生共鸣。拟人化的手法,孩子们应该并不陌生,因为二年级的时候,课文中多次出现过这种类型的题,我们也多次进行过仿写的练习。
由于我的疏忽,一节课下来,竟遭遇了滑铁卢,挫败感极强。
课堂抓得越多,学生得到的就越少。一课一得的理念应该落实。这节课我在备课时思路还是清晰的,层层递进,分以下几个板块:
一、从题目入手。《花的学校》和《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两篇课文课题有什么不同?
二、从内容入手。初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场景,并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语句。
三、品读重点句子,感受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试着仿写。
四、活学活用,补充课后题的句子。
从语文的教学来说,一节课听、说、读、写,都有了,可课却上不来。第一板块,孩子们比较顺利地找出了两个题目中的不同之处,活跃的气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可是第二板块中,孩子们却打车了。学生读完之后,我先引导孩子们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写了哪几个场景?接着问孩子们《花的学校》又写了哪些场景?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可是班上没有一人举手。无奈之余,我便在班上挑了一个平时勤动脑、爱思考的孩子,鼓励他来回答。他慢吞吞地站起来,一脸无辜又迷茫的神情望着我。看到他的表情,我连忙示意他坐下来。 这次我自己亲自示范朗读,并且让孩子们,一边听,一边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花,和其他同伴儿正在学校里一起欢乐。我记得王崧舟说过,阅读所有的文学作品,一个最基本的策略就是,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放进去以后,身临其境、切身体察、感同身受、产生共情、产生共鸣。
我接着让孩子们重新读,一遍不行,再读一遍,认真地读,投入地读,深情地读,想象地读。“老师,我们好像读明白了。”孩子们满脸笑容地说。一节课就在这样的朗读声中过去。
星期五下午第二节,是老师们公认的效果最差的一节课,因为马上就放假了,孩子们很浮躁,心早已飞到了家里。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只要课堂气氛足够好,他们的心照样能拉回来。一上课,我领着孩子们简单回顾了一下课文内容,便在白板上直接出示第一自然段,我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我深情地朗读一遍,孩子们静静地听。接着我又深情地朗读,让孩子们一边听的同时,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把孩子们真正带入到情景当中。最后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场景,这时孩子们真正投入进去了,话语也滔滔不绝。通过两者对比,孩子们真正地体会到了拟人的妙处。
阵阵秋风夹杂着滑溜溜的雨丝,不时从窗户外飘过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还在滴滴答答着下着,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看起来还有点越下越大的势头。我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为何不趁着这场景写几句有新鲜感的语句呢?在我的顺势引导下,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打开了,争先恐后发言的人也多了,气氛也变得活跃了。一句句优美、富有新鲜感的句子也从他们的口中诞生了。
“清凉的秋雨洒过大地,在马路上敲着军鼓”。
“雨滴和地面互相碰触着 ,一朵朵水花在半空上下飞舞。”
“一个个小水滴,像执行任务的战士一样,打开降落伞自由飘落在战场上”。
“小雨珠滴滴答答的,像小孩子在唱歌一样。”
……
此时此刻,课后补充句子,对于孩子来说已经是轻易而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