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本|《大明王朝1566》——围绕“钱”而来的故事

断断续续看完了《大明王朝1566》,百感交集。

这是一本神书,也是一部神剧,网上安利的帖子很多,我也不炒冷饭,说点自己的感想。

整个故事串起来的一条线就是“钱”。

简单地讲,当家就是要干两件事,一是弄钱,一是花钱。

花钱自不必说,手底下得养着一堆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军队,养人得花钱、国防军备得花钱,而且,钱还要花到基础设施建设上、花到民生保障上,例如,修桥修路、兴建水利、扶贫赈灾等。

钱花到位了,上上下下才能都满意,才会歌功颂德、一片太平。但是,钱这个东西又是永远不够花的,所以,当家人要一天到晚操心怎么弄钱。

弄钱有两种办法,一种是蛋糕大小不变、多切一块,这叫与民争利;另一种是切的比例不变、但是想办法做大蛋糕,这叫发展经济。

读《大明王朝1566》,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个王朝真穷,搞钱的手段真有限,就是丝绸、茶叶、瓷器这几件套,所以,围绕着“改稻为桑”,各方博弈了如此之久,费尽了各种思量。

细想下来,当时农耕经济大环境下,科学技术没有真正意义的发展,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解放,确实没有更好的经济手段,没有其他来钱的门路,因此,也只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把有限的资源左挪右凑。

对于官员而言,能够带领所辖地区人民致富,提高财政收入水平,是很了不起的能力和本事。懂经济、能弄钱的官员,仕途上的发展总是要比那些道德清流快得多,毕竟,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政绩。

皇帝、阁老都是当家人,手底下要的是能干实事的人,实实在在的利益总是被放在眼里,不会被那些清流虚名所迷惑。

很多人读历史,容易犯书生之见,小觑了古人。其实,不当家不知世事艰难,早起开门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花钱的事儿,当家人心里都明白着呢,如果只是有清名而无实在能力的官员,用之反而误国。

当家的核心是弄钱、花钱,但是这些事情不能只靠当家人一个去干,家大业大,总得安排下去、组织人手来干。

所以,对于当家人而言,又需要考验他的识人、用人能力。选的人是否有能力、是否忠诚于当家人、是否贪腐、选用的人会不会联合起来反水、选用的人之间互相斗起来怎么办等等,也自然引入了考虑范畴。

身处高位,琢磨人远远大于琢磨事。

很多时候,经济事件总是会转化为政治问题、人事问题,政治和人事上的安排和变动,又会影响到并且反作用于经济,形成互相纠缠的情状。

《大明王朝1566》这本书详细呈现了这个纠缠交织、错综复杂的过程。斗到最后,没有人能够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没有人可以成为赢家。蛋糕没能做大,又切走了太多,终究要有人来掀桌子的。

明朝灭亡的根子在哪里?皇室和藩王拿走了太多的民脂民膏,以天下奉一家一姓,焉有不亡之理。

再来说说书里的人,他们各自的努力、思虑、布局、结果,令人感慨不已。开了上帝视角的读者,默默地看着500年前的各路人马在台上忘我演出,合上书,曲终离场。

人人都羡慕皇帝,可是皇帝真的快乐吗?

从旁观者的角度,嘉靖皇帝的这一生一点都不让人羡慕,既没有游山玩水,也没有美食饕餮,更没有欢乐纵欲,一天到晚处理政事、打坐修道,这个皇帝当得有点寡淡。

人人都想当阁老,可是阁老真的快乐吗?

从旁观者的角度,严嵩的这一生一点都不让人羡慕,对上要伺候敏感猜疑、喜怒无常的皇帝,对下要担起一个国家的摊子;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处理政事,整天琢磨各种关系、利弊、斗法,和手底下的人斗来斗去,还要当皇帝的白手套、担负起各种骂名;一辈子勤恳工作,老了落得个罢官返乡、儿子被杀、抄家的下场。

位极人臣的尊荣真的值得么?不过都是虚名,仍然只是三餐一宿,又能多享受多少呢?此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

当家人其实都面临着好多的无奈。

当了官,哪怕位至阁老、总督,一样不能快意人生、恣意发号施令。都是当媳妇的姿态,上下受气、左支右绌。上面有要求,下面有困难,外面有麻烦,夹在其中,各种掣肘,好生难受。

当家人就得调和各方利益矛盾诉求,一点点地去试探、去平衡、去摆平、去和稀泥,该抓得抓,该放得放,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心里清楚面上也得装糊涂。正如李鸿章所言,干的都是裱糊匠的事儿啊!

当个大商人是不是就可以快乐呢?

从旁观者的角度,沈一石的一生很悲惨。生意做大、做到顶尖的确需要依附官场,可是官场倾轧之间,自己也难免池鱼之祸,落得个抄家自焚的下场。在权力面前,一个人守着那堆财富,实在是怀璧自罪。

高翰文也想把生意做大,也想和官场、宫里搅和在一起,还是芸娘看得透,沈一石那么大的本事、那么会揣摩人心、纵横官商之间,可最后也没落得好下场,活生生的例子在前,而高翰文能力不足、情商不够、手段有限,也想来掺和这些事儿,最后估计是被人当傻子给卖了,死无葬身之地啊!

人人都赞赏清官,可是谁愿意真正去当清官?

海瑞那样的一生,太惨了。如果清官都得按这个标准来,绝对是违反人性的。如果清官都需要活成这个样子,那就需要反思制度、机制是不是根子上出了问题。

这本书里最打动我的一幕,还是大太监吕芳和装疯的杨金水在发往南京守陵路上痛哭的场景。

吕芳作为太监之首,被手下人称为“老祖宗”,而且阁老们也都对他尊崇有加,但是说白了,一辈子也不过是个奴才、伺候人的角色,荣辱安危寄于皇帝一人身上,始终以“思危、思变、思退”自警,谨小慎微,最终以被贬南京收场。虽然是贬谪,但实在来说,真正平安退场,远离是非之地,后福无穷啊。

摔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

 从此之后,鱼游大海,自在逍遥,再也无需管那等蝇营狗苟之事!不可不谓之得善终也。

做一个简单的人,干干净净的活着。

这是一本好书,真诚地分享给大家。

我是「硬核解读」,资深职场观察员、深度读书爱好者,专注阅读、思考、分享,欢迎大家关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