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

从第一次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开始,就不明白,这部作品如此写实,为什么会归入童话这个类别:没有会说话的动物,没有魔法,没有精灵和仙女,残酷,而且残酷到要让小女孩失去一切只剩火柴。当火柴点燃,仅仅是借用短暂的温暖生出来的幻像,熄灭之后,一切又回到她蜷缩的墙角,冰冷、坚硬。火炉、烧鹅、圣诞树,寒冷、饥饿、孤独,燃烧的微微火光中,次递出现的却是越来越趋近死亡的美好意象,在最后,去世的奶奶把她带到天堂的那一刻,依旧看不到潘多拉魔盒中最后的一件东西,那种无助和压抑,就算是搬出上帝和天堂,也丝毫不能减轻,这怎么能算是一部童话作品?

直到某天,看到了一部同名的动画短片。小女孩点燃剩下的所有火柴,复仇女神出现了,她使出法力让小女孩变成了一只火凤凰,掠过街道,点燃了整个城市,最后飞进太阳。片尾仿照圣经中耶和华毁灭索多玛城的口吻打出字幕:上帝已经做出决定——用熊熊烈焰来毁灭这座冷漠之城。这部动画短片的结尾与原著的巨大差异,给了我一个提示。在临死之前,卖火柴的小女孩居然对这个世界没有一丝怨恨和不满,冰冷的身躯还保留着微笑和希冀。绝对的纯洁和善良,是任何一部写实性的作品应该谨慎处理的,表现出某种绝对品性的人不存在于世间,这种安排会削弱现实感,唯有让她栖身在童话世界中,才自然,才能为人接受,才不觉得人世的无情。

但是绝对的善良,并非总是激起怜悯同情、唤醒良知,相反也会引出仇恨和暴力。烈焰焚城的改编,并不意外。在我十岁出头那年,第一次阅读的时候,对捡走拖鞋的顽皮街头男孩的态度是恨不得给他一拳头,却忘记了这个男孩可能也是衣不蔽体一无所有的街头流浪儿。还有那个赶她出来的父亲应该直接抓到牢里去。对于不肯买火柴的那些路人,咒他们一个个都早死了才好。用官方对该童话的剖析就是“对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的无情鞭笞”。我读完之后的反应是正确的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情感,代表的是觉醒的反抗意识。相形之下,王尔德描写的那些悲惨童话故事,总是让淡淡的哀愁萦绕着你,而不让你通过某种途径宣泄出来,长久地驻留在心底,销魂蚀骨、劲道渐失,关键是你也根本不知道要恨谁,找谁去算账,典型的小资产阶级情调。

无论在这部作品中,你感受到的是善良抑或罪恶,都是文学作品所要表现的永恒主题的一部分。经典作品就是这样:她一直流传下来,被人一读再读,说了又说,而作品中所描述的一些东西从来没有消失过,一直存在于世间,甚至那些形象,就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总让我以为,在新年下雪的冬夜,某个墙角落里,有一点火光,映出了一个小小的身影,光着脚……。经典的魅力在于,它们并不是提供了一些问题的答案,相反的是它们一直都在向读的人提出问题,它触动我们,也给予我们到现实中寻找解答的冲动和力量,正因为如此,它才可能永远获得读者。

《卖火柴的小女孩》 发表于1846年, 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