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月光

07003.jpg

床前明月光,这是谪仙李白家喻户晓的一首诗歌的开头。眼前,我并没有看到床前明月光,我只是躲在一个昏暗的蓬舍里,周围有路灯破碎的光。对面隔着一圈绿化带,也就是几颗有些年岁的老树,还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路的入口部分,车辆一上高速就飞驰,我看不见车影,只听到一瞬间爆发的尖锐的呼啸声。其余的世界全然是黑暗的。
这里并没有床前明月光,更没有李白写的疑是地上霜。至于举头望明月,我想都别想。我不看旧历,除非到了快要过生日的时候,才会拿着日历细细翻看,几号是我的生日。平时,旧历就是几页纸。都说旧历就是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来算定的,新历每个月都三十天三十一天,偶尔有二十八天,旧历一个月只有二十八天。所以旧历又称为阴历,日为阳,月为阴。只是按照旧历算,不知道今天该有什么样的月亮,上弦月或者下弦月,或者是新月,这些我搞不懂的名词,现在莫名关心起来。
举头望明月,今天天空没有月亮,我也就无法举头望明月了。至于低头思故乡,我一直在我的故乡重庆,长这么大,我还从来没有出过重庆,出去旅游或者走亲戚或者出差,都没有机会。我也就体会不到低头思故乡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或许是小时候捉迷藏最喜欢的那句玩笑话,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故乡的景色,故乡的老友,故乡的风俗,故乡的乐趣,仿佛就在眼前,猛然醒悟过来,原来只是故国神游了,至于多情笑不笑,那就闷在心里吧!
李白把这首诗取名为静夜思。这真是一个好名字,一个动听的名字。说它动听,并不是因为它的音律美或者平仄,只是我觉得它像一首歌。静夜思,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环境就有了,而且是没有人打扰的环境,然后有一个人,他在那里思索。故事好像就这么简单,好像该交代的都已经交代完了。可是看了这个题目,读到了这个题目,忍不住让人回味,在这样一个夜晚,让诗人思考的到底是什么,或许并不是什么深邃的问题,也不是什么难解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和静夜这个环境差不多的问题,一个安静的问题,一个只适合一个人独自思考的问题,一个或许并不是问题的问题,但却值得思考。《静夜思》,这三个字本身就有一种意境,一种很容易感受到却不容易理解的意境。静夜思,李白的思索不复杂,而且很纯粹,只是关于故乡的,没有具体关于故乡的事物,李白只是在观念故乡,而且通过前两句把李白的这种怀念深深地烙在了读者的心里,而且没有痕迹,极其自然。
李白是一个大诗人,谪仙,青莲居士,高力士曾经为他脱靴的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多得去了,可是妇孺皆知的恐怕只有这么一篇,就连那些没有上过学的人都知晓这首诗,没有一技之长的力夫,没有家庭的乞丐,堕落的纨绔子弟,卖身敷衍生活的妓女,只要是懂中国话的人,就知道这首诗。而且这首诗是一段旅途的开始,李白以写月亮而出名,而这首诗是对李白心中的月亮的开始,从这里读者开始触碰李白的内心,那关于月的现实,那关于月的虚幻,那关于月的纯洁,那关于月的高雅,在后来的十二年的学习生涯中,渐渐地熟悉,慢慢地体会。虽然永远不可能拥有和李白一样的情怀,不可能有一个人在内心会有赤裸裸的那种感觉,抱明月而长终,或者是某人的童年看到天上的月亮,会吟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永远是李白,读者永远是读者。
只是谪仙或许真的成仙了,在月亮里和他的诗歌在一起。地上的读者,偶尔抬头仰望天空,看到一轮明晃晃的月亮,或许会想起李白,或许看到的只是一个发着暗淡光芒的圆盘。但是无论如何,那首《静夜思》,已经深深地印入每个人的脑海,除非必要的时刻不然不会被提起,但谁也不能忘,谁也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也不能忽视李白的存在。床前明月光,李白的月光。
散散文目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