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举报箱”

设置箱子以纳受民众的进谏、投诉、举报,无疑是当政者察知民隐,巩固自身地位的便捷方式。在没有使用这种箱子以前,皇帝要冲开身边近侍和权臣的蒙蔽,了解民情有诸多不便。例如,南北朝时前秦的英主苻坚,在“贤辅”王猛去世后,感到百官奏对不能称心,“置听讼观于未央南,朕五日一临,以求民隐。”这无疑是英明之举,却受到时间地点限制,还会有风雨的阻挠,听讼者和进言者都不那么方便。

公元502年,北魏宣武帝元恪下诏在公车府置“谤木函”和“肺石函”,“如肉食莫言,欲有横议,投谤木函;若以功劳才器冤沉莫达,投肺石函”。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设置的意见箱。西魏宇文泰任丞相时,设“纸笔于阳武门外以求得书”,这也过于简单了。箱子也不用,未能保护隐私,民众对有些话想写也不敢写。

真正的举报箱要算武则天时鱼保家设计的铜匦:“太后欲周知人间事,保家上书,请铸铜为匦以受天下密责。其器共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窍,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太后善之。”以铜为材质,不易毁坏。可入不可出,也是防止被他人抽取,也保护了隐私。这与现代的举报箱没有差别。“中有四隔”是每一隔接受不同内容的举报信。

武则天的铜匦却没有干多少好事,而是谮害了无数的正直之士,不知因它而家破人亡的有多少。《资治通鉴》记载:“太后自徐敬业之反,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诛杀以威之。乃盛开告密之门,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虽农夫樵夫,皆得召见,廪于客馆,所言或称旨,则不次除官,无实者不问。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以除己恨没有比诬其谋反更容易、更彻底,代价更小的了。因此,忮评同僚者,觊觎主人者,忿愤邻里者,以表对武则天的忠诚而达到自己丑恶的目的。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铜匦”的始作俑者鱼保家,也因自己设计的“铜匦”而“伏诛”,“其怨家投匦,告保家为敬业作兵器,杀伤官军甚众。”看来,做人只有“鬼机灵”是不行的。

铜匦在武则天之后虽未大用,但并未绝迹。唐宪宗时试太子通事舍人李涉为迎合皇上之意,投匦上疏,但这时谏议大夫孔戣上书极言“涉奸险欺天,请加显戮”。结果,李涉被贬官,可见时势已变,告密者已不被当政者所重。后来还有效仿者,例如,五代时荒淫无道的楚王希范“又置函,使人投匿名书相告讦,至有灭族者。”这就专用来害人了。同为五代时的蜀主以“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匦函,后改为献纳函。”还是有有益的作用的。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徐师川长子璧,字待价,豪迈能文辞。尝作书万言,欲投匦,极言时政,无所讳避。师川偶见之,大驚,夺而焚之。”可见,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对“投匦”持谨慎甚至忌讳的态度。

看来,武则天的流风余韵源远流长。幸乎?戒乎?君子应自慎自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01 中秋长假,回老家小住几天。一天傍晚,三年多没见的表妹来看我们。刚三十出头的表妹是大家公认的美人,据说大学里还...
    剑胆v琴心阅读 1,865评论 0 0
  • 【卷一】一波三折就读育才 经过了漫长而酷热的暑假,带着没考上一中的抑郁和与好友们分离的痛苦,英子去了育才。 ...
    七分颜色阅读 2,695评论 0 0
  • 丈夫一夜未归,天亮之后,他回到家,一开门看见妻子坐在客厅沙发上,他略皱皱眉,转身关上大门,径直走向卧室。 “你昨晚...
    月亮背面gy阅读 1,410评论 0 1
  • 自由的人生从做到自律开始; 自律的人生从早睡早起开始。 要想早起,必先早睡。 晚睡早起,那不是自律,是自虐。 正常...
    云非子阅读 3,751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