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艽野又尘梦的远方

羌塘


《七十七天》上映时,朋友安利说电影以杨柳松只身一人穿越羌塘为原型,怕我不懂问“知道羌塘在哪里么?”我摇摇头。“那是一片沼泽、沙漠、盐湖的无人区”。

羌塘,我只觉得名字很美且脑海一直觉得那里有过凄美的爱情故事。但我记不起来到底在哪里读到过了。于是我翻箱倒柜最终定格在这本《艽野尘梦》。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大冰的《他们最幸福》末尾,用白话动情地描写了陈渠珍与西原的旷世奇恋。受感动记住了这拗口却浪漫的书名,找来翻看却因为是文言文而束之高阁。因为《七十七天》和羌塘美丽令人憧憬的名字,再次翻看,最终爱不释手。

01

艽野,即荒野,取自“我征徂西,至于艽野”,是陈渠珍为了表达自己九死一生的身艰身世取用。书中详尽了他进藏参军后的大小战役以及后来迫于形势取道东归误入羌塘的故事,历时七月多,从最开始的一百一十五人到最后的生还七人、从与西原初识、西原多次护其周全直至西宁到西原突病逝戛然而止。所以我说,羌塘,是一个即艽野又尘梦的地方。彼之荒野,吾之尘梦,而陈或愿不复醒来。

02                             

我欣赏陈渠珍,尽管是清廷却不迂腐固封,在我们现在读来,他的为人处世尤其是对待藏民的开放胸怀仍然令人敬佩。他懂得尊重藏民,虽喝不来酥油茶却珍之,身在藏区主动了解藏区文化,与藏区老人彻夜畅谈亦是常有之事;知道蛮人因水葬不食鱼亦止;他有勇有谋身正影直,在战场奋勇追敌并在看到所谓鬼神时一语便道尽了对战士的感情:“若夫忠臣孝子,烈士贞女,仓猝遇变,誓死轻生,精灵不昧,遂成异状,此亦理之正也。”

03

其实,陈对于西原除书尾一章外其余对西原着色不多,凡是提及均不过几句,且穿插阿在紧凑军情中,但大部分读者仍认为《艽野尘梦》描写了一段旷世奇恋。因为西原做的一切仿佛本能,一点一滴都无法忽视,她的使命就是陪他走出羌塘。比如:“有石坎,高丈许,西原先予纵身跳下,以手接予,予随之下”“我能耐饥,可数日不食,君不可一日不食。且万里从君,可无我,不可无君”“万里从君,相期终始,不图病入膏肓,中道永诀。然君幸获济,我死亦瞑目矣”。所以,“予述至此,肝肠寸断矣,予书亦从此辍笔矣”在西原去世后,这本书毫无征兆戛然而止也不足为奇了。

后来的后来,陈渠珍的贴身小书记受其熏陶,终成一代文豪,这个小书记名叫沈从文。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04

为了寻找陈渠珍的脚步,我去看了《七十七天》,比我想象中引人入胜。有趣的是好多场景与陈渠珍笔下如出一辙:“落单的野牦牛”和“惟遇孤行之牛,性凶猛”;被狼群围堵陈渠珍和西原也遇到过,且同样在高度恐惧状态下困睡;杨在断粮多日抗争本能护下小狼,陈渠珍在断粮五月数次冒着反水风险阻止人相食。

令我感动的镜头之一是蓝天的扮演者江一燕看到喜马拉雅的喜极而泣和她在冈仁波齐任凭轮椅在绵延的公路上肆意滑行,以赌气般向天抗争。她是被困在了冰冷的轮椅上,我们不也是被某些不知的东西束缚了双脚么。关于鸡汤,有一点我还是质疑的,横穿羌塘可以是一件想做的事,但不能是为了追求自由,真的穿越了一次羌塘我们就自由了么。人生不会永远自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反之亦然,不要因为诗和远方是我们向往的我们就忽略眼前的苟且。

七十七天海报

七十七天海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七十七天》上映时,朋友安利说电影以杨柳松只身一人穿越羌塘为原型,怕我不懂问“知道羌塘在哪里么?”我摇摇头。“那是...
    Fengxia0504阅读 4,274评论 0 0
  • “爱情是可以一直保持在激情热恋状态的”这样的话,十几岁的我说,被人笑你真是太天真了,二十几岁的我说,被人笑你怎么跟...
    侠女小艾阅读 4,243评论 0 1
  • 周国平说过: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 所以,从唐诗宋词到明清烟雨,原谅才疏学浅的我找不...
    南橘北尚阅读 1,950评论 0 2
  • 张小娴是一段最难忘的记忆,每个女孩儿的青春都有一个张小娴。 上个世纪末出生的孩子,成长的年代正好和张小娴的文字同步...
    沐白恋书集阅读 1,83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