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导读

这个导读只是写给和我一样是非哲学系的学友们看的。

《纯粹理性批判》,首先它很难,没有哲学史的基础要看懂是不可能的。

前期准备:《西方哲学简史》

赵敦华的要细致详实严谨,首推这本。

罗素的话,相对流畅,没看过,不做评价,据说他是先由记忆一气呵成,然后再校改,赵敦化的读不进去可以读读这本。

我是因为恰好有个读书会,一个知识渊博的老教授和几个研究生带着来回啃了七八遍英文版,才慢慢的梳理清楚。

当然啦,不是整本,所以看纯粹理性批判前,不要立flag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就先看前100页的导言 序言以及先验感性论部分。想想也就100页嘛,总是能看完的。

至于后面的概念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目前我自己是没打算看的,那些是精华也是最难理解的部分。

但前面那100页我觉得对于非哲学系的人来说,真的足够了。从这些部分可以感受到康德做哲学的一个方法,而且把这部分看懂,基本上近代哲学史,基本也就搞清楚了。反正我自从学近代哲学史以来,一直是一脸懵逼,看完这部分后才对近代哲学有一个大概的感觉和把握,因为康德就是要解决近代哲学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纷争,put an end to those controversies.

当然啦,近代哲学一直是反传统形而上学的,而到康德这里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他要重构形而上学,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榜样,建立一个牢固的形而上学大厦。

所以说,哲学史是一定要读的,这样才会理解他批判的是什么。

那么,具体怎么读,即使100页也是很难啃的,我觉得一定要慢慢的读,非哲学系的只是作为一个爱好,所以每天半个小时,一次不要多读,读个1-3页就可以啦。

第一遍是个煎熬,真的。

邓晓芒翻的译本,贼绕惹,但不要放弃,只有100页而已。(有精力的也可以配合着李秋零的译本对照,各有千秋)

等看第二遍时,就要配合邓老师的《句读康德》了,那本书很详实,它从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出发来解读每一句康德的话。所以这时候,看康德的一句原文,然后看相应的解释。


提神醒脑

我自己是没怎么看句读啦,只是后期自己再梳理时遇到疑惑会备查一下,毕竟我有老师带着读英文版。

然后句读的时候,手头一定要配合一本西哲史,因为那本书会涉及到其他哲学家,在这里,主要是柏拉图(传统形而上学的巅峰),洛克以及休谟。至于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稍微留意下就行,重点是这三个。

等读最后几遍时我是能够感觉到,康德很多都借鉴了前人,比如,他剥离出先验哲学就很大程度上有洛克第一性第二性的质,还有数学是综合的又是分析的,借鉴了休谟把数学作为经验的试金石。所以这两个哲学家一定要着重留意,(在这里建议配合《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读读他们的片段)

至于柏拉图,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代表,康德是把他作为攻击目标,所以柏拉图的哲学史部分一定要好好看下,而且柏拉图的书比起康德,读起来真的太舒服了。

康德批判理性超越经验时,是在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然后再补充一本书《斐多篇》(可看可不看),这本书讲灵魂回忆说,很有趣的一本书,也很薄,两天就能看完,从这本书我个人觉得就能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会有更好的体会,而这本书也完全可以与之后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实践理性批判》,做个对比。

把句读看完了(只看导言 序言 先验感性论这三部分)就进入了一个更关键的时期,就是再读一到两遍的《纯批》,这时看,就会有一种享受的感觉了,感受康德一层一层的剥离概念,一层一层的分析推导,真的是太太太太牛逼了。

同时强烈建议,一边看,一边用纸笔画出他们的概念,慢慢的理顺他们的逻辑关系。这是我看最后一遍时的笔记。




虽然是英文的,但中文的也是一样的。

最后,如果有条件的话,一定要看英文版。因为德文和英文都属于西文,他们的表达逻辑是接近的,尤其大量介词的使用。

看英文一定要好好体会But yet thus nevertheless这几个关键转折词的意义,每一个转折词都去理顺下逻辑关系,会感觉很通畅的。而且说实话,也就100页,词汇量不多,又读了好几遍中文版,语言肯定是没问题的,英语再烂but总是认识的吧。

看完之后,我觉得接下来应该紧锣密鼓的看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一鼓作气,保持逻辑的通畅,而且有了那100页作为基础,看这两本书很快的,而且都很薄。

我因为时间关系,想尽快的进入古典哲学的学习,没看《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直接看的《实践理性批判》,在实践理性批判,就是采用的与纯粹理性批判完全相反的逻辑。实批是一定得脱离经验,然后以概念 原理为起点,往下推;纯批是不允许脱离经验,以经验为起点往上推至概念和原理。《实践理性批判》会涉及到很多纯批里的概念分析论、先验辩证论部分,但我是感觉这些对整本书的理解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配合赵敦华西哲史的“实践哲学”部分,那里的逻辑框架很清晰,而且有《斐多篇》做对比,确实不会太难懂的。

(良心建议,不要睡前读康德的任何一本书,真的是会无法入睡的!)

所以总结下所用书籍吧

1.《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化或者罗素)

2.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导言 序言 先验感性论部分

3.邓晓芒 《句读康德》+西哲史备查

(补充书籍有柏拉图《斐多篇》《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

4.再读两遍《纯粹理性批判》(因为是在一层一层剥概念,纸笔记得画出这些重要概念的推导和包含关系)

5.剑桥大学的英译本是《Critique of pure reason》

6.《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7.《实践理性批判》

以上,我觉得对于一个非哲学系的学生来说,了解康德,把握康德的大致思想,应该是基本够了的。

于我而言,读这么难啃的书,最大的收获是把哲学史给理解的七七八八了,然后古典哲学与近代哲学的对比,使得我对哲学的理解更加系统。

之前看古典哲学只是觉得好玩,认为这些伟大的哲学家非常纯粹、聪明啊,但是却与我没有关系的,这种纯思辨生活,那是伟人才干的事。

后来慢慢的读康德过程中,再加上老师有方向的引导(因为他就是研究古典政治哲学的嘛)也产生了一个感觉,古典哲学的那套,可能真的更符合人作为人的一个本质追求。

所以朋友问我哲学倾向时,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出是古典哲学。

也特别开心,因为考研的原因,这学期仍然留校,而那位温柔可人热情善良活泼迷人的老教授将会再给2017级新生讲一遍古典哲学部分的哲学史。又有机会再听老师的课啦~~~

包括暑假那个学期,这样算下来,可以说跟了他两年啦

真是超级幸运的!

为防止学友们被康德洗脑,附上些许读书会期间的讨论。

政治哲学是悲壮的。

人是一个政治动物,当我们是人,首先得是动物,动物必定有欲望。政治哲学它就是在认识到动物身上的这种欲望后,然后去研究如何引导这种欲望,在这种欲望的基础上,又让人这群动物对欲望有所超脱。

而这注定是不可能的,因为它追求的目标不是如禅宗修道般的个人超脱,群体的肉身性永远不可能达到政治哲学那海市蜃楼的目标。而在要达到这个目标,却又不得不使用权谋之术,这个手段又与目标相违背,在使用权谋之术自身也陷入到这种欲望的肉身性上了。

这其中,又以西方古典哲学目标最为纯粹,也最为悲壮。在近代明显感受到这个目标就被肉身化了,政治哲学不以人类超脱欲望为目标,不以引导人到一个最善状态为目标。西方尤其明显,一对自由平等自身就矛盾且以肉身性为基础的理念,发展到现在已经举步维艰了。西方的自由是遵从肉身性的一个词了,“自己穿的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不需要任何引导,我有权利(欲望)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平等,当每个人都遵从自己的欲望时,又何来平等一说。引用《人类简史》的一句话“想要确保平等,就得限制那些较突出的人;而要人人都能自由,也就必然影响所有人的平等。自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全球政治史可以说就是讲述着如何解决这种矛盾。”

康德这个伟大的哲学家,他做了什么事呢?

法国大革命后,他彻底的改造了传统形而上学,建立一个新的形而上学,这个形而上学是“人为自然界立法”,最终达到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为整个近代哲学奠定了基调,它不再像古典哲学一样去追问人该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像古典政治哲学一样去寻找如何引导人去超脱自己的欲望,去向善。

这个缺口被打开后,看整个近代西方政治史,它的制度法规都是围绕着欲望和欲望之间的制衡去展开。至于欲望之外的东西,对不起,我不关注,我也一无所知。

邓爷爷想来是门儿清的,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都是人类欲望之间的相互制衡,所谓共产主义,不过是以更大的欲望代替更小的欲望。


康德整个的论证体系是基于数学物理学的发展,借鉴它们成为科学的方法来重新构建形而上学,因为其解释力强,所以它更有合理性。这与科学的不可证伪有着相似处,爱因斯坦比起牛顿理论更完善,在于它适用的范围更广,可以放到真空的范围。可是,它依旧如牛顿的理论一样是不可证伪的,很可能终有一天宇宙的某个角落不适用于爱因斯坦的理论。也就是说康德不追求绝对的正确,只追求一个更好的解释力的东西。这与古典哲学有鲜明的区别,后者一定要追溯到本源,追溯到一个最高原则:最高原则是唯一的、永恒不变的,但又统摄着万事万物的变化。万事万物在康德那里是不可知的,我们可知的只是我们“人”这个主体放进去的东西。

再回到政治哲学,“人为自然界立法”在政治上体现为“人为政治社会立法”。康德在洛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洛克那些不彻底的理论。洛克有句名言,“烛光就够我们生活了,又何必去追寻那太阳呢”。这个立法,足够建立我们道德社会的秩序了。那么对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来说,他们不满足于此,他们会去思考构建一个更好的社会去符合人更高的目标,也就是如夸父一样去逐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