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洪雅县柳江光明寺,这座隐于峨眉后山余脉与花溪河畔的唐代风格禅院,承载着千年佛脉与农禅智慧,以其古朴的建筑美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修行理念,成为川西地区一处别具一格的心灵栖息地。

光明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唐代高僧悟达国师(普贤菩萨化身)曾在此驻锡弘法,教化一方。据史料记载,悟达国师11岁出家,14岁便在成都大慈寺升堂说法,其以亲身经历为缘起著《慈悲三味水忏》,至今仍在汉传佛教界广为流传。
寺院在历史长河中历经兴废,汶川地震后受损严重,2010年12月22日,峨眉山佛协应洪雅县人民政府及信众之请,启动恢复重建工程,历时六载,于2016年重现盛唐风貌。
光明寺的唐代风格建筑群堪称艺术典范。山门匾额“光明寺”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笔法苍劲。

大雄宝殿飞檐斗拱,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皆贴金彩绘,神态庄严;藏经楼内的《大藏经》与悟达国师法像,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

唐代禅宗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光明寺僧众继承这一精神,在殿堂之间广置农田,春种油菜、夏播稻谷,秋收冬藏,将修行融入农耕劳作。传说当年悟达国师在此修行时,曾以田间稻谷为喻,开示众生“福田心地,永成稻种”的妙理,至今仍被奉为农禅修行的圭臬。

如今的光明寺已发展为农禅并重的禅修道场。寺内保留近三十亩田地,僧众与香客共同参与插秧、除草、收割等农事活动,践行“禅农一体”的修行理念。春季,金黄的油菜花与黛瓦白墙相映成趣;夏季,绿油油的稻田随风起伏,与荷塘中的荷花共同勾勒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画卷。





【相关资料来自:洪雅柳江光明寺:千年禅韵 农禅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