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是有些事情让我们不开心,甚至很生气。
比如孩子磨磨蹭蹭不写作业,放学回来就打游戏,比如工作中被客户“刁难”。
比如孩子要你陪而你还有一堆事,老公却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管,比如你觉得自己很努力却被领导批评没干好......
想起来还有好多。
生活中的平常琐碎让我们既无奈又无力,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他的词中曾写过:“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他的散文《常想一二》中将这一观念赋予了现代意义。
强调心态的调整,使“生活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常想一二”广为流传。
可是那件事情不会因为不想就不存在,那份情绪也不会因为不想就会消失。
长期压抑情绪的影响
有时情绪来了,连你自己都会提醒自己克制一些,克制就是压抑。
而长期压抑负面情绪不表达或处理,会对心理、生理甚至人际关系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在心理层面,长期压抑情绪会让人“反刍思维”(反复纠结于负面事件)。
导致无助感加剧,研究表明习惯性情绪抑制与心理健康问题显著相关。
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而是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爆发(如因为小事失控愤怒)。
或者因为白天在单位受了气,晚上莫名其妙的冲着家人发火。
总是否认真实情绪会让人逐渐忽视自己的需求,产生“我不该有这种感受”的自我批评,降低自我价值感。
在生理层面,压抑情绪会持续激活身体的“压力系统”(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引发失眠、免疫力下降、消化问题等慢性压力反应。
研究发现,长期抑制愤怒的人患高血压、冠心病概率更高。
情绪压抑与慢性疼痛(如偏头痛、背痛)和炎症性疾病(如关节炎)有关联,因情绪压力会加剧身体的炎症反应。
在人际关系层面,总是隐藏真实情绪会让人难以理解你的需求,导致关系疏远。
例如,伴侣间“冷战”往往比争吵更伤感情。
压抑的情绪可能会转化为消极抵抗(如拖延、冷嘲热讽),破坏信任和合作。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开心的情绪
先来看看大脑的运作机制。
每个人脑中的神经元数目相差不会超过1%-2%,所以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不是由神经元数目决定的,而是由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决定。
一个人在出生前脑中的神经元几乎全部准备好,出生之后,任何声音、景物、身体活动,只要是新的,都会使脑中建立新的神经元网络。
同样的刺激第二次出现时,会使第一次建立的网络再次活跃。
一个旧的网络,对同样的刺激会特别敏感,每一次都会比前一次启动的更快、更有力,多次之后就成了习惯和本能了,这便是学习和记忆的成因。
每个人在这日复一日的经历体验中形成了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内心规条,对事物就有了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判断。
没有两个人从出生后,见到、看到、感受到的完全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内心规条一样。
其实情绪的真正来源是人们内心的信念系统,外在的事物只不过是诱因,内在的信念系统才是决定因素。
就像是母亲今天出门到稍远一点的超市,回来的时候不小心走错了路,加之之前路不熟也走错过一次,回家后很难过,担心自己会不会得老年痴呆。
而我却觉得有些小题大做,我也有过走错路,忘了事,却从来没想过会不会变得痴呆。
但其实,母亲年龄大了,身体的衰老会让人很无助,加之周围的人也有这种情况,所以她会多想,在她那儿她是对的。
难过的情绪真实的反应了是她的想法。
我们生病会发烧,发烧是症状,不是问题,问题可能是因为身体有炎症,也可能是因为重感冒。
情绪也是“症状”,不是问题,它只是告诉我们有些事情需要处理了。
比如孩子放学回家不写作业我们很生气,愤怒是我们的情绪。
情绪背后是我们认为孩子玩游戏是不对的,应该先写完作业再玩,所以我们生气。
可生气没有用,怎么说怎么做孩子才会听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学习的。
看到孩子哭着闹着,老公却什么也不愿意管,你生气的情绪提醒你需要和老公沟通,他是否可以分担一下。
当然沟通的时候不是带着情绪说,那会适得其反,如何更好的沟通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情绪主要来源于我们的信念系统,也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养成的应对反应模式,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调整改变它。
如何管理情绪
通常人们处理自己情绪的途径有三种。
一是隐忍不发,前面已经谈到这样对自己身心的伤害。
二是发泄出来,可是容易破坏关系。
三是转移,使自己忙碌起来不去想,要“常想一二”,可是情绪不会因为不去想就不存在,通常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你会发现这些途径很难完全处理我们的情绪,好的做法是:
首先要保持觉知力。你要随时清楚地知道自己处于怎样的情绪状态,明白情绪来源不是外界的人事物,而是自己的信念系统。
同样让你生气的那个人也有他的信念系统,他和你不一样。
比如一个客户无理取闹,你简直不可思议,生气的想这个人怎么会这样,但你知道那是他的认知,在他那儿他是对的,不是因为你,也不光是因为发生的这件事,你无法改变。
了解这些,你是不是也就没那么生气了。
其次,学会表达情绪。看似简单,但我们往往是带着情绪表达,而不会表达情绪。
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感受,感受背后也都有一个观念或者想法,去觉察一下。
孩子饿了哭闹不止,粘着你,你要去冲奶粉但分身乏术,看着躺在沙发上“不作为”的老公火气直往上冲。
你愤怒的背后是无力,是需要对方的帮助。
那你需要表达出来,也许你会想这难道用得着说嘛,他没长眼睛嘛。
对不起,他也许真的没注意到,或者觉得孩子哭闹很正常,你不是正在哄着呢嘛,他也帮不上什么忙。
或者就是懒得动,那更需要去表达了。
总之不要去想他“应该”怎么样,而是要不带情绪的去表达你的需求和想法。
第三,试着用用“ABCDE”理论。它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提出的,用于识别和改变导致情绪困扰的非理性信念。
A代表引发情绪反应的外在事件或情境,B代表我们对事件的看法、评价或信念(包括理性和非理性信念)。
C代表由信念B直接导致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我们可以看出B是导致结果的关键。
D是通过理性思考挑战非理性信念,E代表新的认知与情绪效果。
举个例子:A“同事在会议上否定了我的提案”,B“他一定是看不起我,我永远得不到团队认可!”,C情绪:愤怒、沮丧,行为:疏远同事拒绝合作。
D“他上周还称赞了我另外一个想法”“一次否定不等于全盘否定,可能是意见分歧”。
E新信念“分歧是正常的,我可以进一步沟通完善方案”,新行为“主动与同事讨论修改方案”。
这种转念的方法会帮你寻找新的更好的方法去处理当前的事情。
第四,不断提升自己,增加智慧。因为情绪的真正来源是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当它们改变了,同样的事情出现时,我们的情绪状态便有不同。
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成长,提升自己的认知。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做不到也一定要学会翻篇的能力。
即便是知道,我们仍然无法做到,也允许接受自己有一个调整的过程,允许接受当下自己的状态。
发生的那件事情、那个人真的让人很生气啊,愤怒的情绪像一把小刀插在自己的身体里令自己不适,你可以找一种安全的方式发泄出来,然后放下、翻篇。
别在往后的很多个日子里,想起那件事仍然气愤不已,那就是自己拿起“那把刀子”(那件伤害你的事)往自己身上戳。
改变并不容易,但当我们看见,改变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