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一部烂片砸中了。
结结实实。
从豆瓣评论看,Sir真是一位好观众。
305个座位5个人,30(分钟)之后走了4个,我也默默的扯了。
Sir坚持到最后。
这部成功将99%的观众从影院撵出去的影片,叫——
《蜜月酒店杀人事件》
目前豆瓣评分3.6。
作为一部悬疑片,它出现的bug可以铺满我家地毯。
张静初,原本是一个相貌丑陋的助理。
她整容成她的老板——大明星佩儿。
且不说这难度有多大,现在连声道也是说换就换吗?
比女蜗还神奇。
何润东扮演的整形医生。
都已经服用可以致死的过量安眠药。
几个小时,竟然没事儿一样醒过来。
步惊云都没这般内力。
还有被张静初一斧劈头的这位。
又是练了哪家铁头功?
头都快被劈开竟然都还能哐的一声站起来。
种种超越一般医学常识的槽点,让一部悬疑片,变成科幻片。
Sir应该早有预料——
从它家海报“借鉴”三部外国电影开始。
《蜜月酒店杀人事件》VS《鬼楼契约》
《蜜月酒店杀人事件》VS《布达佩斯大饭店》
《蜜月酒店杀人事件》VS《地狱医院》
而依然花费近50块大洋的原因。
一是最近电影院真的淡出鸟。
二是导演有韩国人张哲洙。
另外一种翻译版本为张哲秀
可能大家对这个名字陌生。
他的别称是“金秀贤的挖掘人”。
都教授正是因为他导演的《隐秘而伟大》,在韩国三大电影颁奖礼中的韩国电影大钟奖和百想艺术大赏上获得最佳新人奖。
这位美术专业出身的导演,在日本留学期间看到韩国导演旗帜之一金基德的作品《漂流欲室》,被其中的孤独和欲望深深震撼。
人生就此改变。
张哲洙转行了,成为金基德助理导演,跟着一起拍摄《春夏秋冬又一春》《萨马利亚女孩》等电影。
而,比起更有名气的《隐秘与伟大》。
Sir更爱张哲洙第一部长片——《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
可以看出他师承金基德的痕迹。
充斥着,扭曲的性与极致的暴力。
这是一个变态故事——
女人金福南年幼时被人轮奸。
长大后被丈夫的智障弟弟无数次侮辱。
连女儿都被丈夫侵犯。
周围的人,对这一切,心知肚明。
但,全然漠视。
就连最信任的朋友也是如此。
女儿被丈夫杀死。
自己因为逃离被再次殴打。
在太阳底下,那些看客,唱起歌,准备享用女儿的祭品。
她抬头看天,阳光灿烂,泪水和汗水混杂。
金福南爆发了。
和一群冷漠的禽兽生活在一起,除了拿起镰刀,你别无他法。
杀。
与那些注重形式的暴力美学相比。
《金福南》的杀人场面是写实的。
杜绝一切形容词,副词。
只有名词,动词。
更具杀伤力。
前期极致的压迫,让她后面所有的行为既有复仇的快意,也是对不公命运的反抗。
作为一部独立电影,《金福南》上映初期,在韩国全国范围内只有30块银幕。
一周之后,凭借好口碑带来的高票房,扩展到一百多块。
最终票房还是一般。
好在口碑挽救张哲洙。
韩国媒体称其为当年“最有力量的韩国电影”。
张哲洙本人也凭借这部处女作获得第47届韩国大钟电影奖新导演奖。
同时摘得韩国富川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奖。
可以看出,《蜜月酒店杀人事件》想拍成中国版《金福南》。
它和《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一样,讲述女性在极端状态下的复仇。
不同的是,前者是女性主义的觉醒。
而后者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
张静初扮演的角色菲菲,作为明星助理,眼睛盯着的是老板安佩儿的男朋友。
本职工作从来没有做好。
被老板骂,她首先反省的不是工作没做到位,是——
我们两个只要一个消失就可以了
然后就去和她整的一模一样。
被整容医生要挟,然后就开始杀人。
社会哪里不公了?
明明是你自己心理扭曲!
复仇动机的荒唐,让整个复仇过程看起来就像一个自嗨的笑话。
更离谱是——
悬疑不够爱情凑,爱情不够喜剧凑,喜剧不够色情凑。
直到东拼西凑,成为又一个深具中国特色的怪胎。
其实故事的原设定还行。
敲诈勒索的整形医生,密谋财产的妻子和同伴,刚要度蜜月的门童,油滑的经理,还有复仇者菲菲。
他们的命运因为欲望交织在一个酒店,过程还一再反转。
完全可以像张哲洙之前说的那样,打造一部中国版的“金福南”。
但因为主客观原因,硬是把一手十三幺打成屁胡。
不对,是诈胡。
在《时光网》对导演主创的采访中,我们看到部分原因——
投资人徐林承认,改动最大的地方是暴力和情色的压缩。
不断送审相关审查部门,根据回复不断修改,这个过程很漫长。
张哲洙也表示——
今后如果要在中国拍片,会在类型片上有所侧重,会刻意避开警戒线,拍些爱情喜剧。
“是个熟悉审查的好机会”,张哲洙露出讳莫如深的微笑。
必须记住这句话。
不知这是不是最后电影公映时,银幕没有出现张哲洙的原因。
要知道——
无论豆瓣还是海报,他都是排在第一位——
此时此景,不仅让Sir想到之前曾看过一篇报道——
《没有犯罪的中国犯罪片》。
我们知道,好的犯罪片,必须对犯罪心理有足够细致的铺垫(解析)。
而这一动作的完成,往往需要完整,详细暴露犯罪过程来实现。
举个简单的老例子吧。
娄烨曾因《浮城谜事》,乔永照杀人,从十三下改成三下,拒绝在内地公映版署名。
娄烨只是监制
在审查官员看来,这是残不残忍的区别。
而在娄烨眼里,这从根本动摇了乔永照杀人的动机与杀人时的状态。
三下,是想杀死对方。
十三下,是杀了后,还要泄愤,鞭尸。
如果你看过《浮城谜事》,你不会不知道,当时的乔永照,在爱情,家庭,事业,社会左右为难的重压下,是何等歇斯底里。
说白了,他的杀人,已经不是在杀某一个具体人,是在干掉所有让他不痛快的人,甚至包括,他自己。
再把话说得透一点,好的犯罪片,永远指向人性绝望的挣扎,和对社会深刻的怀疑。
抛开这种意识形态的站队。
在我们这,据Sir好几个圈内朋友反映,在最严的时候,因为怕被模仿和识破。
犯罪片不能描写罪犯如何作案。
也不能描写公安如何破案。
那还——
搞毛啊?
越来越觉得,在当下,审查对待我们的姿态,就是家长制。
什么是家长制?
百度得来的几个要素——
一,权力高度集中。二,组织管理的随意性。三,任人唯亲。四,终身制。
第三四不符合,但一和二,每一个稍微懂的影迷和电影人,都深有体会。
所谓家长制还有另一大特征就是——
以“为你好”,规定你哪些该碰,哪些不该碰。
在家长眼里,只要认为对你们好的,就是对的。
再提一次今年年初,《人物》杂志对一个审查官员的采访吧。
在这篇文章最后,有这么一段让Sir啼笑皆非的文字。
中国的审片制度是不是束缚太多了?可不可以实行电影分级制度?
刘惠中觉得不行。
因为不同国家「人的知识水平、认知度不同」,他和记者举了在奥地利讲学时观察到的例子:他站在路边看来往车辆,他一站,所有的车「唰」地停住了,他一过马路,车马上就走了。
后来他搞懂了,在国外,车会自觉尊重行人,而「中国人现在的自觉性不够」。
Sir想用李安的一句话作为回应。
电影不是把大家带到黑暗里面,而是把大家带过黑暗,去黑暗里检验一遍,这样回到阳光底下,你会明白应该如何去面对生活。
今天儿童节,Sir有句话憋了很久——
别再像对一个孩子那样过度保护我们了。
真正的成长是让一个人见识到世界的丑恶之后,还相信真,善,美。
而不是用掩耳盗铃的方式告诉他(她),这个世界,只有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