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解构?解构是一种思路,一种思考的方法。可以应用与教学、学习、推断等思维活动。
以下几个提示问题,在运用“解构”这一思路时展示出来给学习者,作为引导,促进其集中注意力,持续深入思考。
定义:定义你所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分析:这是什么物体?它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在那儿?
解释:你那么说的原因是什么,你为什么觉得事情会朝那个方向发展?
替代:还有什么其他可能?能说明理由吗?
应用结构思路进行教学,早有先例:
1. 阿姆斯特丹国际学校的幼儿园老师戴斯,多年来一直采用“解构”的思路教导学生。最近,她沿用这一思路讲解邮政系统。戴斯组装了一个塞满邮政用具的“黑箱”,并且让每个小组成员轮流从黑箱中取出一样物品,猜测它是什么?等到所有物品都被取出,房子啊托盘上之后,她要求每个小组思考各个物品之间的联系。戴斯的目的是保证学生既能检验每个物品,又能观察物品特征并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2. 苏黎世国际社区学校的教师在教授古代文明课程。教师想通过带领学生参观遗址进行教学。不过,让四年级学生了解考古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需要向学生解释人造建筑群与古代文明的关系。参观这些遗址前,教师向当地博物馆租借了一批文物复制品,然后指导学生用解构的方法从考古学家的角度进行思考:定义---分析---解释---替代。
解构这一思路,最让我兴奋的地方在于,它几乎可以应用于需要思考的所有领域。比如,在教学中,可以用以学习器材及其功能;可以用来观察图片、图表、数据表格、函数图像等;可以用来解构文本;可以用来分析历史事件;可以用来分析某机构的运作方式等等。总之,可以用来分析任何不认识或不了解的事物。
这一教学方法,重在锻炼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解构的过程,很像组装一个新买的玩具或家具,从局部到整体分析物体。
在我国,受国家课程设置的限制,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教授完规定的内容,所以自寻素材,以解构的思路组织教学,以提升学生解构的能力是不现实的。但仍然可以将这一思路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当中,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
或可以组织一次比赛,引导学生关注思维训练,如果在学生或教师之间组织一次“解构”比赛,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
“解构”比赛评分表(示例仅供参考)
序号评比项目分值得分
1论断角度合理、思维开阔,思路新颖20
2分析深入,透过表面分析内在联系20
3分析细致入围,能让人产生联想20
4抓住了主要特征和主题20
5仪态大方,表达清晰准确,大方自然20

本人与路上捡到一块金属片,不知是何物,且利用解构的思路,进行思考,权做练习。
一.定义:定义你所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这是一块有规则形状的金属薄片,材质似乎是铁。它的形状像字母Y,又像一支啤酒开瓶器,但它太博了,肯定不是开瓶器。它的“柄”尾部有一个直径大约6mm的圆孔,似乎是用来穿一根绳子或铁丝,也可能是用螺丝钉来固定的;它的“头”部的“钳口”处非常狭窄,似乎是要用来卡住某种东西。
二.分析:这是什么物体?它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在那儿?
三.解释:你那么说的原因是什么,你为什么觉得事情会朝那个方向发展?
我认为这个东西应该一把“锁扣”,尾端用螺母固定在板材上,但不固定死,使其可以转动,首端豁口用来卡住某种东西,使其固定,但由于此金属片非常薄且容易扭转变形,所以它应该只能用来固定不太重,不太“吃力”的物体。捡到他的地方是一个建材市场,应该是板材所带的配件散落遗失所致。
四.替代:还有什么其他可能?能说明理由吗?
或者,它是一把有特殊用途的简易扳手,用来拧转某种螺帽。因为它的头部有一个类似扳手一样的豁口。但由于它材质较弱,且非常薄,如果是扳手,一定是随货物赠送的,一次性使用的简易替代品。
解构之后的反思:
解构的过程十分有趣,能够使我充分转动大脑,调取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猜测,并组织语言说明理由,如果将这一思路应用与教学,一定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判断、推断、论证、逻辑推理、表达等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