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内揵第三》——投其所好

今天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一个人对于鬼谷子这本权谋之的书评价很特别。

第一天看,让人觉得相见恨晚,里面太多的为人处世,交际手法。

第二天再看,让人觉得耐人寻味,发现里面竟然有很多商战博弈。

第三天再看,咦?读着昨天的故事,却发现可以看到管理谋略。

第四天再看同样的内容,却发现竟然可以读出职场的规则。

第五天读他,顿时觉得经络养生之妙也孕育其中。

第六天依旧是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视角你却能发现可以生命命理。

第七天看还是那段话,我们笑了,奇奇怪怪的知识又增加一层,竟然像个心理镇定剂,可以让人心态更平和。

真是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就连相同的人读相同的片段都有不同的心境。

今天刚好读到内内揵第三。

内揵,初遇这词还真搞不清楚究竟讲的是什么?

读文后方才发觉,内通常是指内心的世界,揵通常指一个屋子的门栓,其实这个两个词用咱们现在话就是通往内心世界的钥匙。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若即若离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带着很强的目的性来接近某个人,进而让人的警觉性特别高,这时呢?人的心就像上了一把锁一样,你是否经常会发现,我们常常对自己最亲近之人,横眉冷对,却对陌生人敞开心扉。这并不是一个个例,相反这还非常的普遍。

君臣上下之事(1),有远而亲,近而疏,就(2)之不用,去(3)之反求。

鬼谷子一书中曾这样描述过,君与臣上下之间的关系,有的距离远却关系亲密,有的距离近却关系很疏远,接近反而不被重视,离去反而容易被求取。这和我们很多现实的舍近求远的例子很相似,所以我们想到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不一定非常亲近就能得到想要的事情,更多的是掌握好分寸,若即若离,既不让别人猜透你的目的,更不让人觉得你很故意的接近。

鬼谷子中最高明之处就是顺势而为,观察行驶而随机应变,而不是一成不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并且这一切都过渡的相当自然,不会让人觉得突兀,不自在。

(二)投其所好

皆有内揵(5),素结本始(6)。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7),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

为啥要投其所好呢?也就是有的要用道德的方式来结合,有的要用朋党的方式来结合,有的要用财货的方式来结合,有的要用艺术和娱乐的方式来结合。君王采纳臣下意见,那么想要进来就进来,想要出去就出去,想要疏远就疏远,想要投靠就投靠,想要离开就离开,想要求取就求取,想要思念就思念。

因为每个都有自己想要谋取的东西,但是人们大多数都很含蓄,不肯表露自己的心意,所以我们想要达到目的时更需要通过细节来读取人们的心意,上一节我们详细说过通过反应之术,来反复探究其心意,以的方法,那么这种手段也是在您使用内揵之术的一个先决条件。探究到心意之时,我们可以投其所好。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战国策》当时燕昭王想要招纳贤才,他身边的一个谋士郭隗就给他讲了这个故事——千金买马骨。郭隗很自谦地把自己比喻成死马,告诉燕昭王如果太子能对自己这样水平一般的人都加以礼遇,那么很快就会有贤才来投奔。

郭隗了解燕昭王招财若渴,初次见面又没法子一下展示出与众不同,借用了这个抛砖引玉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来意,以及君主可以利用自己的价值,进来来打开燕昭王的心理枷锁,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生活中利用好一点,可以很好的达到自己的目的,记得我身边有一个这样很厉害的母亲,为了让孩子上一个重点小学,特意卖掉自己舒适的住宅,搬到一个小小的学区房里,但是由于孩子户口不满一年,被重点小学拒之门外;她通过多方打探了解的该学校校长的喜好,很正直的一个人,但唯一的爱好就是特别喜欢喝酒,该校长很擅长写文,也出版了很多书籍,这位母亲佯装自己是他的书迷接近他索要签名,特意带来一瓶上好的茅台与之讨论文中内容,酒过三巡后,校长吐露心声,可以着手准备可以让孩子啊晚上一年学,他们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收录孩子,妈妈最终得偿所愿的让孩子上了学,并且也和校长成了莫逆之交。

鬼谷子的哲学真的特别的深奥,善于总结善于利用实践,才能更好的体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