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禁止,不如引导

手机屏幕的光幽幽地映在儿子脸上,他盘腿坐在沙发上,手指飞快地滑动、点击,整个人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这是我第无数次看见这样的画面,心里那根紧绷的弦又被拨动了。

儿子上初中后,变化悄然而至。他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什么事都跟我说,关上门的时间越来越长。起初我以为只是课业繁重,直到发现他熬夜玩游戏,早晨赖床不起,成绩单上开始出现刺眼的分数。

那种焦虑像藤蔓悄悄缠绕心脏——我怕他沉迷虚拟世界,怕他错过最该拼搏的年纪,更怕我们之间从此隔着一道屏幕,再也走不进彼此的世界。

可我知道,粗暴地夺走手机只会把儿子推得更远。这个年纪的孩子,叛逆像刚长出的犄角,越压制越锋利。

我开始悄悄做功课。看青少年心理学的书,了解他玩的游戏,甚至注册账号亲自体验。原来,那些让我头晕目眩的场景,对他来说是解压的港湾;那些我觉得毫无意义的装备收集,是他们同学间交流的资本。

那个周五晚上,他刚结束一局游戏,心情不错。我端着切好的水果走过去:“这个游戏好像很难?”

他有些意外:“妈你也知道?”

“看你玩得那么投入,肯定很有趣。”

他眼睛亮起来,给我讲解游戏规则。那一刻,我不是审判官,而是个虚心求教的学生。听他讲战术配合、团队协作,我突然意识到,游戏里也有我在乎的品质——坚持、智慧和合作。

“不过,”我小心选择用词,“妈妈有点担心时间问题。你看,我们能不能一起做个约定?”

我们达成了“君子协议”:周末完成作业后可以玩两小时,周一到周五专心学习。作为交换,我承诺不再像防贼一样防着他,而是尊重他的娱乐需求。

执行起来并不容易。有次他超时半小时,我没有发脾气,只是把闹钟放在他面前。他愣了一下,默默退出游戏:“对不起妈妈,刚才那局没打完。”

那个“对不起”让我眼眶发热。原来,当我放下指责,孩子是愿意讲道理的。

现在,我们偶尔还会讨论游戏,但更多时候,他会主动分享学校的事。上周他甚至说:“妈,我发现自己控制时间的感觉挺好的,不像班里有些同学,被管得越严越想偷玩。”

这句话让我深思。是啊,教育的终点不是控制,而是培养自律。就像教孩子走路,终要放手让他自己保持平衡。

手机和游戏本身没有原罪,它们只是这个时代孩子成长的背景音。与其对抗,不如理解;与其禁止,不如引导。在这场漫长的陪伴中,我在学习如何做一个更智慧的母亲——不是筑起高墙,而是搭建桥梁;不是斩断荆棘,而是教他辨认玫瑰与荆棘的能力。

夜深了,儿子房间的灯已经熄灭。我知道明天他还会拿起手机,但我不再那么焦虑。因为我们在学习彼此理解,在练习双向奔赴。成长这条路,他摸索着前行,我学习着放手,而我们始终走在同一条路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