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

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血管、心、脑、肾等器官病理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成年人收缩压在140mmHg以上,并(或)伴有舒 张压在90mmHg以上,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并伴有头痛、头晕、耳呜、健忘、失眠、心跳加快等症状,即可确诊为高血压病。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与年龄、 职业、环境、肥胖、高血脂、嗜酒、吸烟等也有关。一般分为肝火偏旺、痰浊上扰及肾虚火旺三型。

主穴:百会、曲池、太冲、然谷


百会穴

1. 所属经络

督脉

2. 位置

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3. 主调病症

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阳气不足,神经衰弱等。

4. 穴位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5. 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取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相交处,按压有凹陷,即为此穴。一、肝火偏旺


曲池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太冲

图片发自简书App


然谷穴

1. 所属经络

足少阴肾经

2. 位置

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3. 主调病症

1. 月经不调,带下,阴挺;

2. 遗精,阳痿,小便不利;

3. 咯血,咽喉肿痛;

4. 消渴;

5. 小儿脐风,口噤不开;

6. 下肢痿痹,足跗痛。

4. 穴位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5. 取穴方法

侧坐或仰卧位。先找到内踝前下方较明显之骨性标志——舟骨,舟骨粗隆前下方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症状

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急躁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加人迎、大椎、行间。


人迎穴

2016-12-05

1. 所属经络

足阳明胃经

2. 位置

在颈部,结喉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3. 主调病症

咽喉肿痛,咯血,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

4. 穴位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5. 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头微侧,从喉结往外侧2横指,可感胸锁乳突肌前缘颈部动脉搏动处即为此穴。

大椎

图片发自简书App


行间穴

1. 所属经络

足厥阴肝经

2. 位置

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3. 主调病症

1. 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喎等肝经风热所致病证;

2. 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病证;

3. 遗尿、癃闭等泌尿系病证;

4. 疝气;

5. 胸胁胀痛。

4. 穴位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5. 取穴方法

坐位或仰卧位。在足背内侧第1、2趾两趾之间连接处的缝纹头,按压有凹陷处即为此穴。

二、痰浊上扰

症状

看东西时感觉物体在旋转,头重如被布裹住一样,胸闷恶心,呕吐,清水痰涎,脘腹不适,胃口差,精神疲倦,舌淡,苔白厚,脉滑。加足三里、丰隆、公孙、脾俞。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丰隆穴

2016-12-05

1. 所属经络

足阳明胃经

2. 位置

外踝


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3. 主调病症

头痛眩晕,咳嗽多痰,气喘,胸痛,癫狂,痫症,下肢浮肿,腿膝酸痛,下肢痿痹,高血压等。

4. 穴位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5. 取穴方法

正坐屈膝位。先确定腘横纹与外踝尖连线中点水平线,从胫骨前缘沿该水平线向外2横指,在腓骨略前方肌肉丰满处,按压有沉重感,即为此穴。


公孙穴

2016-12-05

1. 所属经络

足太阴脾经

2. 位置

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3. 主调病症

1. 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肠鸣,食不化等胃肠病证;

2. 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3. 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4. 脚气等。

4. 穴位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5. 取穴方法

侧坐或仰卧位。在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1跖趾关节)内侧,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足弓),在弓形骨后端下缘可触及一凹陷(第1跖骨基底内侧前下方),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脾俞穴

2016-12-05

1. 所属经络

足太阳膀胱经

2. 位置

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3. 主调病症

1. 消化系统疾病: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

2. 其它: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4. 穴位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5. 取穴方法

正坐或俯卧位。取一线过肚脐绕腹腰一周,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第2腰椎棘突,往上推3个椎体(即第11胸椎),再从其棘突下缘旁开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三、阴虚阳亢

症状

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头重脚轻,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干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加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涌泉。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太溪穴

2016-12-05

1. 所属经络

足少阴肾经

2. 位置

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3. 主调病症

肾脏病,牙痛,头痛目眩,咽喉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支气管炎,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关节炎,手脚冰凉,手脚无力,风湿痛,内踝肿痛,脱发等。

4. 穴位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5. 取穴方法

侧坐或仰卧位。由足内踝尖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大约当内踝尖与跟腱间之中点),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
    三年陈艾贴阅读 4,513评论 0 0
  • 文/以琳_ 四月人间妆正浓,凌波绢绣更玲珑。 蝶逢虚蕊啄香颈,足触悬丝落莽丛。 逐蜃景,误...
    以琳_阅读 3,273评论 13 19
  • “什么时候走?” “明天吧。” 我和小十三坐在星巴克,一口一口啜着冰咖啡。 窗外依旧灯火通明,繁华的城市似乎能让人...
    伊泽说阅读 1,729评论 0 0
  • 我主要在临摹萌宝,我感觉正面的萌宝头、帽子、衣服、四肢都比刚开始熟练多了,但是画侧面的,躺着的,每次一根线都要修改...
    0b34f7020cc9阅读 1,209评论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