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读书笔记


《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

Part 1 放下欲念:修一颗清净心

弘一法师认为恬淡是“养心第一法”。他所讲的“恬淡”,归根到底就是要人静心。世间的事纷纷扰扰,容易扰乱人的心境。所以,很多人认为自己心不静,是因为有太多事情在干扰。其实,扰乱我们的不是纷扰的世事,而是不静的心。当我们能把一切外在事物剥离的时候,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真正享受闲适的生活。

5.内心宁静,才能认清事情的根本

佛祖释迦牟尼就曾多次通过断食的方式进行冥想,终在菩提树下开悟。对于修行的人来说,断食可以让头脑更清明。当然,常人很少用断食来保持头脑清醒。不过,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减少食量、控制欲望、摒除繁杂等方法,不断清空自己的精神垃圾,保持头脑的清晰。肚子吃得太饱,头脑就不够清醒,人就没办法思考,心就不够灵活,更何况我们每天面对的这些烦恼,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思维,就要时时清除心头的欲望和干扰。

Part 2 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陕西汉中张良庙,有两块石碑,其一刻“送秦一椎,辞汉万户”八个大字,另一块上刻“知止”二字。两块碑合起来,也可看成一副对联。张良辅佐刘邦灭了秦朝,天下初定,他便托病隐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只有张良因懂得“知止”的妙义得以保全性命。古往今来,真正的英雄伟人,莫不是因懂得“知止”二字的妙意,而让自己功成身退,留下人生最完满的一笔。

一个人无论拥有多高的地位和多少金钱,都应该过俭朴的生活。决定一个人高尚还是鄙俗的不是拥有金钱的多少,而是一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俭朴生活并不是要求每一个人都要过苦行僧的生活,弘一法师只是主张人们不要浪费,不要追求那些超出生活需要本身的奢华生活。

Part 3 心平气和,才能内心强大

别人怎么看你、怎么说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么看,根本不必为他人的口舌而烦心。别人说什么,你想拦也拦不住,对于闲言碎语不妨采取豁达与漠视的态度来对待。风吹雨过,烟雾自然消散,天地间原本是如此澄明,何必在意别人说什么呢?原本清白的你,有可能因为闲话而越辩越黑,为别人的闲话把自己的前途和幸福都搭进去,就更不值得了。

Part 4 放下放下,越放下,才能越快乐

做人做事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是不行的,但是如果太在意别人的态度,就会失去自我。人活一世,最重要的还是做自己,而不是做别人的应声虫。弘一法师特意把上面那两句话摘录下来,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Part 5 修好这颗心,人生更从容

不说人过 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3.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一个人讲话,若总是不离他人隐私,且所说的内容总能让你时时惊讶。这样的人,离他远点,否则,下一个被出卖的,就是你。不要一头扎进是非堆,也不要扎堆讲是非。虽然你也许觉得“讲是非”是最容易让对方敞开嘴巴的办法,但是,是非讲得太多,心就会变得浑浊。人心只一拳,别把它想得太大。盛下了是非,就盛不下正事。

首先,最好干脆就不说。一定要说的话,要做到话出有据、事出有因,千万不能捕风捉影,随意推断。其次,不参与风传谣言。做人要学会与人为善,多考虑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会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试着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很多时候,面对谣言要保持沉默,多看些书,少说些闲话,避免祸从口出。

俗话说:“宁在人前骂人,不在人后说人。”别人有缺点和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令他改正,但千万不可当面不说,而背后则说个没完。我们应该时刻谨记不要总是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而应时刻反省自己,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4.慎独,不自欺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群居,守口;独处,防心。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6.劝人改过必先美其长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词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弘一法师这段话,要我们在劝诫别人时,不要直接去指出他的过错,而可以从赞扬他的优点说起。对方在高兴的时候,才能较容易地接受你的批评。一味地指责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当我们准备说服别人时,不妨先从他最感兴趣的话题说起,顺势开导。

7.好说话,说好话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著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戏谑,慎勿形言。结怨仇,招祸害,伤阴骘,皆由于此。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人要常说给人欢喜、鼓励、肯定和赞美的话。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也是一种修行。有时候,我们遇到某个人或某件事,经常要忍不住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许从本意上,我们是希望能够让对方有所受益。

逞一时口舌之快只会给自己树敌,人际交往的原则应该是永远避免跟别人发生正面冲突。只有谦卑待人,才能得到友谊。但是,很多人的口舌之快,都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只要是看到或者想到的事情,都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因此,当我们在与人闲谈时,说话一定要经过大脑的过滤,好好地琢磨一番再开口。不该说的话最好一句都不要多说。若只为满足自己的一时口快而言行不慎,让别人下不了台,也会把自己的事情搞糟,是不礼貌的,也是不明智的。管好自己的嘴,做一个言出友善、话语暖人的人。

好美言、恶恶语是人的本性。嘴巴甜的人未必是一个好人,但一个好人一定是一个口出善言的人。

8.通过自我警醒、悟知改掉坏习惯

吾人之习惯甚多。今欲改正,宜依如何之方法耶?若胪列多条,而一时改正,则心劳而效少。以余经验言之,宜先举一条乃至三四条,逐日努力检点,既已改正,后再逐渐增加可耳。

——弘一法师《改习惯》

我们常说恶习难改,一个人一旦养成一个坏习惯就很难改掉,越着急就越改不掉。那怎么办呢?法师认为要慢慢来,一次改掉一个缺点,改掉一个之后,再改另一个。

改掉一个坏习惯的同时,就证明你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要改掉喝酒、抽烟的习惯,不妨用喝茶代替。有一个人有看着电视才能入睡的习惯,这样诚然可以帮助他入睡,但却很浪费,实在没有必要。后来,他就想了一个办法,用看书来取代看电视,直到困意袭来为止。而且,即使在睡前只看一页书,天长日久,也会收获很大。记住,一定要用好习惯来代替坏习惯,而不是用坏习惯来代替坏习惯。比如,有的戒烟者在戒烟之后,会变得暴饮暴食,这就是用一个坏习惯代替了另一个坏习惯。有一个小孩,老是爱玩游戏,家里怎么管也管不住他。后来,有一阵子,妈妈发现他突然不玩游戏了,心里很高兴,以为他改掉了坏习惯。后来才发现,他虽然不爱玩游戏了,却迷上了赌博。

平时大家都爱聊天打发时间。有些人甚至把聊天当成打发日子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找不到人同我们聊天,就觉得无聊。上班的时候也喜欢和同事聊家长里短,很多重要的事情都被放在一边。这当然也不是个好习惯,因为聊天耽误了工作。但是,我们明知道不该这样,却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把聊天的时间用来学习、工作,哪怕听听音乐,也比说些无意义的闲话要有意义得多。

Part 6 看淡红尘纷扰,内心自在安闲

弘一法师说:“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3.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Part 7 放下执念,才能等到幸福来敲门

3.不能舍,只好泥里团团转

会生活的人,最懂得的就是取舍之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其实,如果付出者只享受付出的快乐,而不计较失去的损失,那么,即使舍而不得,又有何妨。

弘一法师说:“佛法从缘起论的观点来看,认为利他方能自利,害人实际是在害己。敬人者,人敬之;爱人者,人爱之;损人者,人损之;欺人者,人欺之。所以,我们应该做到自利利他,不可损人利己。这也正如印光法师所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

一个人只有学会利他,才能真正利己。弘一法师曾说:“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须广修一切善行。”

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4.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

弘一法师珍爱时间。“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年华易老,生命易逝。人的一生就是在昨天、今天和明天之间循环往复的,如果我们不能抓住今天,很快今天就变成了昨天,明天也就不再。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就必须学会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完成更多的事情,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6.学会专注做事,能让你更快乐

用功夫要如猫捕鼠(专注、奋发),如鸡孵卵(专注、无间),如滴水穿石、钻木取火(专注、不停),乃能成就。

——弘一法师

曾有人向弘一法师请教,是否可以在修炼律宗的同时兼修密宗。弘一法师对此解释说,人在同一个时间只能做好一件事情,只有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上,我们才有可能将这件事情做到最好。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又做另一件事情的结果只能是两件事情都做不好。因此,一心是不能二用的。

Part 8 与人为善,心灵才会真正安宁

1.一只蚂蚁的生命也是宝贵的 ……

杀牛羊猪鸡鸭鱼虾,乃举其大者而言。下至极微细之苍蝇蚊虫臭虫跳蚤蜈蚣壁虎蚁子等,亦决不可害损。断不可以其物微细而轻忽之也。

——弘一法师《放生与杀生之果报》

2.常怀感恩心,增加正能量

Part 9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1.懂得谦虚学习,便能不断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