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第六》15:别总走河边,湿鞋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到底走不走河边,孔子在两千多年前给我们打了个哑谜。
他的弟子澹台灭明“行不由径”,受到了子游的认同,当然也受到了孔子本人的肯定。但谁能说“行不由径”就一定是不走小路的意思呢?很显然,孔子不是连“曲径通幽处”都欣赏不了的书呆子。两千多年过去了,今天谁也弄不清楚孔子到底是允许弟子走小路还是反对弟子走小路的。
祝鮀作为卫国主持祭祀宗庙的大夫,上有个不那么正经的君王——卫灵公,下有一帮不怎么争气的下属,周边又全部都是惹不起的大国,能够凭借自己好到近乎让人觉得“佞”的口才,于己做到了保身,于国维持了尊严,延缓了国家的败亡。这难道不是有道的人吗?
宋朝作为宋国的公子,长相俊朗出众,却出奔到卫国。因为受到卫灵公的宠爱,将后宫弄得乌烟瘴气,又因为害怕卫灵公发威,伙同他人将卫灵公赶出卫国。整个一个“不作不会死”的节奏,非但将自己的名声搞得一塌糊涂,把卫国也搞得一塌糊涂,最后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这难道是有道的人吗?
一边是祝鮀之佞,一边是宋朝之美。佞意在贬,美意在褒。谁能说贬就一定是坏,一定是一无是处的;谁又能说褒就一定是好,一定是绚烂如花的。君不见,那个绚烂如花的没有有道的佞做支撑,不是得了误国误民、害人害己的下场!
由此可见,孔子到底是说河边不能走,还是偶尔走走河边也是道,大概是很难说清的。
一、谁没有点自己的道理
谁还能没有点自己的道理呢?
问题是,道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不解决问题,空有一堆的道理有什么用?
孔子讲:“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很有可能是在感慨万事有因,万物都有出处,谁还能没有点自己的道理!
谁从自己的来处出来时,都要经由自己的门户,没有不遵循他的道而行的事物。
澹台灭明长相很糟糕,但人家很正直呀。澹台灭明当然是有来处的,人家“行不由径”,就算是在私室之内,也不和自己的长官谈私事,这就是澹台灭明的道。
祝鮀整个人都生活在夹缝中,遇到一个糟糕的君王,谋差事在一个积弱积贫的小国,生在一个持强凌弱的乱世,当了个靠言辞吃饭的小官。生存下去,并且让国家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更有尊严,哪怕落下个嘴巴太能白活的佞的恶名也在所不惜,这就是祝鮀的道。
谁还会没点道理呢?只要不做没来由的事儿,就是在遵循和恪守自己的道。
二、门户之见害死人
孔子当然不是精神分裂,不会像西方某小说家写得那样,是一个由二十四种人格拼接成的精神病。
极大的可能是两千多年的时空里,大家臆测和再造了N个孔子。其中一个大大咧咧的站出来说——听清楚了——门户之见害死人。当然,这是一个深受门户之见危害的读书人。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谁能逃出不由一定的门户走出的命运?要知道没有不遵循各自的道而行也获得好的发展的事物。
江湖上有清理门户的,现实中也有自立门户的。不依附于一定的门户,立身何其难也!
三、知道也白搭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简直是个神奇的预言家。他老人家所处的春秋,还是“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时代。要做到“知道”——获得知识以明白道理,并不是任何人都能享受的精神福利。但他老人家那时候就有这样的见识——知道了也白搭。
他有个高徒——子路,简直就是抓落实的标兵。《论语·公治长第五》中特别强调“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知道有什么用,不行动,不落实,不在️实践中去检验,不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什么作用也没有。
子路要实践的真理没有实践完之前,听见别人讲道理,干脆摆摆手,捂着耳朵表示——我不听——我不听!
老人家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时,也许是在说:谁不明白要走正道的道理呢?为何不真的去实践和落实这个道理!
不管哪一层意思是孔子他老人家的真意,回到“河边走”的问题,老人家“无适也,无莫也”的君子做派决定了他一定是既不完全肯定,也不完全否定的。只隐隐约约有一层“不要常在河边走——湿鞋”的忠告意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