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或:有人,某人。
禘之说:说,指理论方面形而上的概念,禘之说就是关于“禘”的学说、理论、规定。禘的解释参见3.10。
示:展示,另一种解释同“视”,观看的意思。
诸:之于。
斯:即下文所说的掌。
有人曾经问起关于帝王祭祀礼节的理论学说,孔子说:“不知道啊。如果有知道这个理论的人,那他对治理天下,岂不像展示手掌那么熟悉吗?”一边说一边用一只手指另一只手的手掌。
在《论语》中出现了“或问”,说明这个某人要不就是没啥名气,要不就是不值得一记,这样的人,一定不是孔子弟子或官宦。从上一节3.10中孔子的表现来看,孔子知道什么是“禘礼”,但对于这样的人,他即使知道,又要怎么跟这个人讲呢?比如一个人问孔子,周王的鼎有多重?孔子会对他讲吗?孔子应该也会说,不知道啊,知道鼎有多重的人,应该在那个方位吧?用手指向国都。
我认为,禘之说是不能在这个场合进行提问的,也不能随便告诉一个非自己的弟子。这种本来只有官方才能掌握的礼仪,不能够随便乱讲。因为根据孔子掌握的禘之说,是明显的不同于鲁国所演示的了,不管是不是国君不重视,还是礼仪不太准确,总之上一节中孔子对鲁国的禘礼已经在行为上进行了默默的反对。一方面,孔子觉得鲁国国君并不会治国,说给别人什么是禘礼了就会显得国君不懂;另一方面,他讲的禘礼不同于国君所展示的,这就又是明显地对国君不敬;再一方面,非天子而进行帝王的祭祀礼节,显然是越礼。所以孔子在这里既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不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采取打太极的方式,见人说人话,见了小鬼就说了鬼话。
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论语》中记录的问题谈话都是精品。但涉及到我们个人,大部分都会是无关紧要的话,是不值得记录的,所以,这也启示我们,对待生活要灵活,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这也是一种生活处理方式。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果结合孔子对同一个问题(比如问孝的那几个)的回答,可以看作是“因材施教”的延伸与拓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