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界老饕苏轼“发名”的菜式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著珍馐入册,流传千古者,谓之美食家。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先生,同时也是美食家,他们的作品和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鲜生史》纪录片通过再现4位先生笔下的美食,重识美食里的先生。可谓是,先生与美食,相映成趣。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古称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轼也曾说道: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悲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正是由于如此豁达的性情,颠沛流离的命运也无法阻止“自笑平生为口忙”的苏轼。苏轼21岁出蜀,65岁北归,一生的官场之路万般曲折,辗转多地,一路被贬谪。在走过上千个城镇中,苏东坡不断发现、记录、发明、命名各种美味,浩浩荡荡的“东坡”系列经典菜就这样随着先生的足迹闻名于大江南北。苏轼的全部作品中,涉及食材、食品、食事之作总计1212篇,与吃有关的诗有50多首,全国各地冠以“东坡”之名的菜肴有60多道,可以说苏轼是当之无愧的“文界老饕”。

1、系恋一生的家乡味

四川眉山(古称眉州)是苏轼的家乡,在儿童时期,母亲教给了苏轼立身立人最初的规范,苏轼更是受到了眉山这一方口味的调教。21岁离家参加科考之后,除了为父母守孝,苏轼再没能回来。不管苏轼从京城被贬到黄州,还是外放到杭州,无论走到哪里,苏轼都会沿用家乡的烹饪手法,以惦念家乡的味道。

元修菜:苏轼被贬黄州的第4年,盼来了老家眉山的朋友巢元修,好友带来了苏大人最惦记的家乡野菜。苏轼在《元修菜(并叙)》中写道:菜之美者,有吾乡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余亦嗜之。元修云:使孔北海见,当复云吾家菜耶?因谓之元修菜。被苏东坡命名为元修菜的其实就是家乡眉山本地的油苕,当地人将它简单清炒食用,或者烧上一道元修菜汆圆子汤,绝对是祛寒的利器。

东坡肉:苏轼发现黄州有很多好猪肉,价钱却异常便宜,原因是富人不屑吃、穷人又不懂烹制。于是,苏轼借鉴家乡东坡肘子的做法,把文火炖猪肉的方法教给了黄州百姓,并留下了这首《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东坡鱼:苏轼在杭州时去找朋友佛印,看见鱼被藏在磬里,苏轼也不明讲,故意装作忘记了。苏轼问道:“向阳门第春常在,这个上联该怎么对?”佛印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大笑说:“既是磬(庆)有鱼(余),那快拿出来吃吧!”佛印才知上了苏轼的当,并笑道:“就叫它东坡鱼吧!”在鱼的做法上,苏轼创新性地加入了眉山的独门秘笈,东坡鱼的点睛食材就是眉山泡菜。一道东坡鱼,鱼肉的鲜、泡菜的酸碰撞出鲜香酸辣的复合味型。从此,东坡鱼闻名于杭州,更成为眉山人的骄傲。

2、对抗寒冬的美食家

21岁从眉山出仕,苏轼在做官这事上可谓“高开低走”。60岁那年,他再次被贬,来到了岭南的惠州。出于一名美食家的自觉,每到一地,苏轼总是格外关注没有见识过的好吃的。在宋朝,岭南两广一带是蛮荒之地,惠州的冬日更是阴冷潮湿。然而这里暖心的食物、百姓的厚爱,都给了东坡先生莫大的慰藉,反而让他“眠食甚佳”。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打边炉:岭南地区湿气颇重,冬季的大多数时候充满了让人不适的湿冷。对苏老爷子来说,当务之急是抗寒祛湿。冬日里的一天,好友昙颖邀请苏轼吃饭,颖老将各种普通的食材混合在一起烹煮,苏轼对这种简单而随性的烹饪方式颇为赞赏,并将其记录下来。苏轼在《书陆道士诗》中写道:罗浮颖老取凡饮食杂烹之,名谷董羹,坐客皆称善。“谷董羹”其实是“咕咚”的谐音,后来将这种放入各种肉类蔬菜杂煮、大家围着一口锅、坐成一圈一起吃的岭南特色菜式叫做打边炉。但不同于现在流行的火锅,打边炉不需要复杂重口的锅底,讲究的是每样食材保留原汁原味。涮物首选现杀的三黄鸡,其他肉食蔬菜瓜果务必清清爽爽,清水打底、先荤后素、吃肉喝汤,这是最标准的程序。

烤羊脊骨:除了火锅,和冬天最为搭配的食物当数温补的羊肉。但当时的惠州城很难买到羊肉,苏轼只好打起了不被人待见的边角料羊脊骨的主意。羊脊骨除了骨头上挂着一点无法剔除的羊肉外,几乎没什么油水,但美食家苏东坡也可以做出文章: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据先生自己夸口,他做的羊脊骨能吃出螃蟹的味道来,所谓“得微肉于牙綮间、如食蟹螯”。

羊肉煲:现在在惠州,羊肉的诸多做法里,最受欢迎的当数羊肉煲。地道的惠州羊肉煲必须选用当地博罗县一带养殖的东山羊,东山羊肉质致密、皮薄脂肪少,最适合现代人口味。新鲜羊肉干炒至微焦,在草果、八角等香料的配合下遮盖住膻味,只留下肉的焦香,翻炒中还必须加入被称为东方奶酪的南乳汁,具有消食调中的功效。随后加入当归、党参、竹蔗、马蹄、胡萝卜和红枣,在煲中炖煮上桌。

3、开启食材的新世界

公元1097年,62岁的苏轼接到“琼州别驾”的告令前往国土的最南边海南儋州,这是他一生被贬经历中的最后一站。北宋年间,地处西海岸的儋州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当地人甚至有着骇人听闻的食谱:熏老鼠,烧蝙蝠、癞蛤蟆,烤蜈蚣。然而,我们的美食家苏老爷子以乐观的心态和对美食的热爱,从当地有限的食材中另辟蹊径,创造出了不一样的美味。

酒酿蒸生蚝:对苏东坡来说,身处儋州最困难的是找不到肉吃,可当地人的食谱实在是无力接受。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偶然之下,老先生首次拿到了长相怪异的生蚝。生蚝肉质紧实、味道鲜甜,苏老爷子很快就参悟了这种陌生食材的最佳吃法。苏轼曾在书简里写道: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烤生蚝:吃生蚝也要因材施教,小的用酒煮足矣,对付大的生蚝还有更过瘾的解法。苏老爷子说: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烧烤才是王道,大的一定要烤着吃。生蚝壳天生就是烤生蚝的容器,去掉壳盖,无需多余的程序,直接摆上烤架。200摄氏度的恒温炙烤,使得蚝肉收缩,释放鲜香汤汁,蚝汁带来的咸鲜味与蒜蓉的辛、辣椒的辣在沸腾中调和得更加可口。

玉糁羹:儋州除了海味,还有味道不坏的陆地食材。苏轼的儿子苏过,想给病中的父亲补补身子,便精心制作了一碗粥奉上。苏东坡备感欣慰,还特地为这碗粥写了首诗,将其取名为“玉糁羹”。东坡玉糁羹主打原材料是儋州的芋头加大米,熬煮两个半小时,可比隋炀帝吃过的“金齑玉脍”。


参考纪录片

片名:《鲜生史-第一季》  类别:人文/社会  国家:中国  导演:黎振亚、夏戌  出品公司:湖南知了青年文化有限公司  评分:9.7分

作者正在实行“人生500部纪录片”计划:目标观看500部优秀纪录片,每部纪录片至少产出一篇札记,不断拓宽认知、提升境界。当前为第3部,还有497部,加油加油!!!


关键词 /纪录片  苏轼  苏东坡  美食        

《纪录片札记》系列第4篇原创文章

这是“堇希的札记”第12篇原创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
    N4024深圳南山张永生阅读 4,649评论 0 1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
    杜锐鑫阅读 2,695评论 0 0
  •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让我们用一页纸的方式梳理他的传奇人生” ​ 林语堂先生在序言...
    ASLIy阅读 6,544评论 0 5
  • 你好吗,十首诗词讲透一个人,今天我们来讲苏东坡。人人都爱苏东坡,在过去的一两年中,无论去咖啡馆、闺蜜局、高铁,还是...
    Rebecca余阅读 1,007评论 0 1
  • 人人都爱苏东坡。任何一种喜爱,都会酝酿着时代的情绪。诗人余光中曾经说过,如果我去旅行,不会跟李白在一起,因为他不负...
    戎耀律心阅读 2,828评论 0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