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与人生价值

图片发自简书App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探讨类似“人生的目的”,“为什么活着”,“什么才是有意义”这样的话题时,我们会因为思考的困难而不愿意多想。

但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当下我们却又不自觉的用我们的思想决定了我们的所做的一切事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这些思想就是你头脑中的“观念”,在蒙童时期,我们的父母和环境就开始向我们大脑输入各种各样的观念,比如“多吃肉和蛋身体才有营养”,“要听大人的话”,“学习好才有出息”,一直到长大后工作和生活的各种经验,社会主体价值观的各种影响。

我们却很少审视我们的观念都是否恰当,或者说这些观念对我们的影响到底是什么?

《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我们都需要一种眼光、一种概念框架来赋予事实和事物以意义,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值得过。这便是形而上学对日常生活的作用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唯物还是唯心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唯心主义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

唯物主义认为是由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

若人口渴,用水才能解决,还是也能望梅止渴?爱一个人是拥有还是心里的感觉?

古代认为金木水火土构成世界万物,现代科学观念告诉我们物质由原子构成,世界由纯粹的物质成分组合。即使微小到我们无法觉察。

主观唯心主义说“存在就是被感知”,一切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我们有了预先对“樱花”的经验和观念,因此它是樱花。而我心中的花和你心中的花也许不同,因此我们眼中并不是同一枝花。

客观唯心认为世界不是某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存在于世界某个地方的“客观的”精神的产物。如朱熹所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一元还是二元

有人说,世界是先有黑色的,有人说万物本源是白色,第三种人说,黑色和白色是同时存在作为世界本源的。前两者就是一元论,后者即是二元论者。

二元论的观念下,世界被一分为二:外界和内心。痛苦虽然来自于外界,但真正承受痛苦的是我的内心。二者截然分开。

按照二元论的角度看,外界可以和内心截然分开,那我们就可以做到让外在的一切事物不让我们心动。然而实际要做到很难。

斯宾诺莎是一元论者,他的观点是,世间万物皆为上帝,我与上帝同在。实体是善的,作为实体一部分的事物,即便单独看是邪恶的,它本身也是为了善的目的而存在,也是善的一部分。这里我更愿意把上帝理解为“道”。这便是我们追求的“天人和一”。

最后,我相信最终的实在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事物发展规律。

这个规律即是“道”。

道是唯一不发生任何改变的永恒存在。

我相信一切都是善,即便恶也是让我们体验善。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虚空的。

从本质上说,宇宙的目的或是存在的意义就是发挥自然的能量。

因此我是客观唯心+客观一元论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前几天,我收到一位不常联系朋友的微信。 打开微信,这位朋友连续给我发了十几条微信。 他发了一个链接,叫我务必上午前...
    苏子游阅读 9,818评论 132 135
  • 晚上好,007们,我叫陈婷。很高兴在007这个平台同大家分享我的经历,听完后大家尽管各抒己见。 从我懂事起,我就好...
    婷下来思考阅读 2,498评论 0 0
  • 再好的广告语,都没有“打一折”这三个字鼓动人心。 ——前记 说到广告语的魅力,第...
    罗绮阅读 5,139评论 4 26
  • 五月天,初晴,明媚。无意间闯入一面墙,那是一整片爬山虎,稳稳地吸在墙壁上,像雕在砖上与墙一体般。我忘记了我要去哪里...
    古道新竹阅读 2,96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