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很喜欢搬家。每搬一次家,意味着家里经济环境有了改善,渐渐的,新家里有了录音机,自行车,电视机,生活水平每况日上。搬入新家,还可以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地,躲在自认为隐蔽的角落,和兄弟姊妹躲猫猫。
新家的周围,更是我的宇宙,在河里捉鱼,戏水;在山间狂笑,飞奔。那时候,虽粗茶淡饭,虽衣衫单薄,流浪的孩子总是可以找到回家的路,沐浴熟悉的灯光。
读书时,八个人住在十多平米的寝室,为求知而拥挤在一起。这个小小的家见证了青春的困惑与青涩。熄灯夜谈,不是学业,也不是知识,倒很像当前的娱乐小报,可谓八心八贱。稚嫩中有一点懵懂,冲动中有一些自卑,方寸之地,飘散着少年的荷尔蒙气息,聚散离合,悲欣交集。在青青校园的寝室,鲜有家的感觉。每次放假,总是急匆匆各奔回巢,寻求父母的抚慰。
然而,故乡的家已经没有儿时的感觉。回到家里,长辈,儿时的同伴,各有各的事情在忙碌,感觉自己成为了一个多余的人。这种感觉,尤其是在漫长的暑假,在假期过半后,更是百无聊奈。越接近开学,就越有一种赶快逃回学校的感觉。故乡的家已经渐渐在脑海中淡化,而新的家的感觉也才刚刚朦胧,一颗渴望的种子在内心里慢慢发芽。
老家已老,新家未存,整个青春期都在纠结中慢慢消磨。于是,我们有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老成,我们在他人面前孔雀开屏,也有四处出击,蝶舞百花。这一切都是在淡忘老家,寻求能将悸动之心安置的心房。我们的心一直跳动,她远比我们走过的桥,吃过的盐要经历得多得多。在教室、在寝室,在图书馆,往往是,身虽静,心已远........
毕业,离别,而心依然居无定所。老家窄窄的街道已经不能驰骋驿动的心。一片片坠落的树叶,随着小溪,慢慢汇入社会的洪流。有的在山坳里的石下,溪边,泥里,扎下了根;有的在湖里坠入淤泥;有的在洄水沱的沙滩上休憩;而极少数的树叶,随着江河的激流,一路放歌,一路飞奔,因为,他知道,在山的那边,在河的终点,是浩瀚无垠的大海。那,才是宇宙万物的家。
然而,又有多少树叶能到达大海呢?每一次的搬家,我们的心,随着那些身为之物驻扎了吗?搬了家,我们搬了心吗?
仅仅几间房子,一个院落,没有心的归属,不能称其为家。家的感觉在影视中,在小说中常有,而实际中却比较匮乏。秋风乍起,游子之思,往往也是思念虚无缥缈的家,若真的回归故乡,往往感觉也颇为陌生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的就是这种感觉。
那么,家又是什么?
徐霞客云游四方,四海为家,心有所往,家即在望。每年蜂涌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奔赴京沪的莘莘学子,俊男佳丽,家乡的桎梏已不能阻挡心的搏动。一个个新家在异乡安营扎寨,牵挂身边人儿胜过故乡的亲故。
我们的家,在海边,碧海蓝天,海鸥飞鸣;我们的家,在山野,松涛阵阵,白云飞动,积压满园;我们的家,在城市,人声鼎沸,车水马龙,莺歌燕舞。
搬了心,有了牵挂,也就搬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