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下难以压制的“表白”
关于本文题方面的论理,作为耿直、严厉的我时刻都想对干劲不足的“后生”或者众多没有工作激情的同仁说上几句。但是我却那么的渺小,除了告诫自己其他的一切只能埋藏在心底。哪怕我是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的那段时日,留给我的也只有几多“小职权”下的无奈。
马云老师说得甚好:我们改变不了人的思想,但我们可以统一人的目标。可怕的是,作为教育人连起码的“目标”都轻薄甚至丧失了该怎么办?长久下去,那将会带来极其可怕的教育景象!
我明白除了改变自己,其它的都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于是,除了“一意孤行”,我没有什么所顾忌的,也没有什么所能选择的。
困惑时,我常常想起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执行院长郝晓东老师的一句话:有时,你能影响远方的人,但是不一定能影响身边的人,原因有多种,也比较复杂,关键的一点是你只能影响相信你的人;上帝有没有不重要,信不信他很重要......
面对一群群不读书的教育人在拼命地教书;面对领导也好,教师也罢接受任务的第一反应是“怨天尤人”;面对总是在自己美好的现实中追求着不可能的新理想的同仁们......我未免有些杞人忧天:他们将会相信什么?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又会把教育带向何方......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或许一切皆因“难以知足”这一人性最大的缺点而起。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事业中可怕的不是有着一股向上的冲劲,而是永远不知足现状的“野心”,甚至由此而带来的怨天尤人的心态。
雄心越大,越不容易知足,越不知足越会往前冲,这是值得赞扬的趋势,人需要这样的雄心和发展干劲。但是,一味的怨天尤人,一味的厌倦自己的“背景”,最终丧失了自己的初心,丧失了自己的教育目标,那是可怕的。成天“傀儡式”地重复着昨天,不仅仅压抑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误人子弟”。
是什么促成了他们毫无节制的怨天尤人、带着情绪工作呢?没有找到知足点!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比上不足比下是有余!在这里我认为与不同学校,特别是同地区、同类学校的对比是唯一能感到“知足”的一种途径。
更多的内容不用我进一步归纳阐述,从教师数、领导岗位设置、学校管理特别等五个方面进行基本的对比,呈现出哪所学校的“工作压力”应该会更大?
亲爱的同仁们,特别是在埋怨工作的同仁们,你是上表中的A类学校职工,还是B类学校职工?看看这样的对比你找到“知足点”了吗?
我列举这个具有鲜明对比性的调研案例,主要是想着重强调所发现的更奇怪的一种现象:B校职工的怨天尤人的程度比A校职工更严重,教育教学管理成效B校比A校相差甚远。
结局往往会这样地和人的正常想法背道而驰,正因为人们并不清楚对方会比自己更“痛苦”,所以才会不太珍惜眼前的一切,所以不论是领导还是教职工面对“任务”只会找个人因素之外的理由,甚至于是借口。
其实,这也是不必惊奇的一种合理现象,越是交通方便、条件较好的学校竞争越大,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的人们越会感到自己的“知足”,越会珍惜自己眼前的工作和任务;当然地,越是偏远的、条件不好的地区则反之。
能力不是最重要的,责任心才是关键。少一些埋怨,静下心来,用心对待眼前的工作,领导之间、同事之间,团结协作,努力奋进,很多的“大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因为团结用心所以事顺,因为事顺所以少了很多压力,因为少了压力所以少了很多厌倦。
没有厌倦的工作是快乐的,快乐的环境大家会愿意选择留下,“外人”会强烈要求加入。相反的环境会“逼得”人们急于退出,就像马云老师说的:辞职是因为干得不爽。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人、是教育的局中人,什么样的环境都是自己创造的,只能怪自己。那就自我创造更多“干得爽”的环境,留下来,并坚守着。
坚守、奋进的姿态最美
或去或留,这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工作是否努力是隐性的,看不见也摸不着。能做事是挺辛苦的,会与不会自己说了算,干与不干也是自己说了算,所以为很多的“逃避者”留下了众多的可趁之机。
很多的人,选择“堕落”并逃避看似情有可原,或许眼前的现实与理想竟是那么的遥远,不过没关系,因为深山里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中有着我们最宝贵渴求。既来之则安之,如果理想和现实之间没有了距离,那就没有理想可言。
“向前冲”是必然的,但是要注意:一是为了拥有更多“向前冲”的魅力而要加倍珍惜当下;二是没有达到彼岸时当下的环境依然属于你,它的好坏和你有着密切的关系,请不要厌倦、请不要嫌弃;三是唯有知足于当下的努力才是最最现实的,因为未来不可预测。
用心地留下来,哪怕只有一天、一刻,坚守当下并为未来奋进是最美的姿态,明天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