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敏洪写自己北大毕业的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要留下来,因为他们当时是国家分配工作,他觉得无论怎样都会比留在北大当老师好,他暗暗祈祷,结果他偏偏就留下来了。
从北大走出去是他自己的主动选择。
他自己算了一下,他说穷一生努力也追赶不上那些从小就扎下根基的大师们,比如王国维,现在的钱文忠等,他再看身边的导师,他说差不多能一眼看到自己几十年后的状态,对他来说,他看到了已知,他说不想要这样的生活。
他想给自己活点不确定的东西,我理解为这是希望,或者是说是改变的种子。
他离开北大的时候,也不知道他会做出新东方,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赚钱,攒够钱去美国。最开始是组织几个人一起去外面代课,后来就一步步走出来一个新东方。
我想到,他说的这些,我们每一个人是否也可以套在自己身上想一想呢?
我在想自己的时间怎么用,我有时候会问自己,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是一眼能看到头的生活吗,你想过怎么给自己在心里种一颗希望的种子,然后用行动来浇灌它发芽渐渐长大。
结合这些我自己行动了什么?
做到自律。
这些天我给自己找了很多借口,不愿意早起,拖沓。这两天我思考很多,我想改变,先把早睡早起这个习惯养成了再说。
每天临睡前我还会抽一点空读弥太郎等关于思考的书,最有趣是他说,想象力的尽头是创造,我还只停留在能读懂的阶段,但不知怎么用起来。也是他说的,看一个人是不是自律,问他每天几点睡觉就好了。
深有启发。
比如俞敏洪说的不要去过一眼看到头的人生,而是要给自己一个出口,一些未知,带着好奇去探索,我说这是在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但是前提是,我们想要这样的自己,就先做到自律。不然,思考不深入,选择不能独特且有价值。
因为除了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我还一直和一群人在走,我们互相鼓励,每每看到她们取得成绩,从心里由衷欢喜,我也想做一些尝试,去触碰自己的能力的边界,去激发自己的可能性。可是每天的时间就只有这么多,如果一直再如过去的这些日子任期混沌,你该怎么用行动去支撑这些可能性?
所以,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早睡早起。这样做也不会一时半会就有效果,但只要持续,就一定有用。
弥太郎讲思考,讲什么样的思考和创意能带给别人持久的幸福,而不是一时很欢喜,他说能做到这些的关键竟然还是和一个人有没有早睡的习惯有关。
我也想在心里给自己种一颗希望的种子,可是怎样好好浇灌它,让其茁壮,需要我有能带给别人持久幸福感觉的思考力,由这些指引我行动,而想要做到,我们说是自律,弥太郎说要先做到早睡早起。
与你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