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道夫》有感


“学绝道丧,俗之陷溺,如⼈在⼤海波涛中,且须援之登岸,然后可授之⾐⽽与之⾷;若以⾐⾷投之波涛中,是适重其溺,彼将不以为德⽽反以为尤矣。”《寄李道夫》这篇书信中,感受到了阳明先生对学绝道丧的无奈,对于世人不接受甚至诋毁心学的无奈。人们都被俗事缠身,却忽略了我们这一世最重要的使命——修心。心外无物。当人们被俗物缠身时,是没有心思去修心悟道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时只想直接得到衣食。但是这些都是因为执着于外物而更加迷失了自己心。所以对于生活在波涛汹涌中的人们,要先把他们拉上岸,让他们找到本心,再去传授他们获得衣食的技能。假如被他们卷入,他们缺衣食我们就给他们衣食,这不但不是真正的帮,反而会留下隐患。

从这里也引申出一个点,当我们的生活波涛汹涌一地鸡毛的时候,恰恰说明我们需要修心,需要提升内在了。因为“所有外在事物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把心修好了,外在自然平顺。所以外面出了问题,不要浪费精力在解决外面这个问题上,而更应该把精力集中在修心上。孩子出了问题,往往都是父母自己内在或者夫妻关系有问题。很多孩子辍学厌学,都能在家庭中找到根结。曾经接触一个孩子厌学在家的,后来经过梳理发现是孩子的父亲因为自己母亲去世,觉得自己没尽孝一直在内疚中出不来,所以家里面父亲的角色缺失,孩子就留在家里弥补父亲的位置。这个案例特别经典,刚开始这个父亲一直在找孩子的问题,找来找去才发现原来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觉得自己没尽孝产生内疚也只是一个说辞而已,难道母亲的生命她自己不能负责,需要孩子尽孝才能延续吗?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这个父亲跟他的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奶,对母亲有依赖,需要用孝子的身份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是他忘记了,首先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其次他才是一位丈夫,一位父亲,一位儿子。

所以当周围任何事出现问题,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自己这颗心上下功夫,是解决问题之道。曾经自己身上也是一团乱麻,后来走在修心路上之后,外在的乱麻也慢慢捋顺了。修心是一个枯燥缓慢的过程,但是看似慢实则可能快且有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学习圣人之学不要着急去教别人,而是要自己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在生活中去印证!自己先做到然后在去影响别人。其实现实生活...
    邱译漫阅读 9,837评论 0 0
  • 只有自己做到,才能影响别人,说百遍不如做一遍,这是最重要的事。影响别人的时候还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对方要,另一个...
    0e148c372e53阅读 6,533评论 0 0
  • 【原文】 比闻到郡之始,即欲以此学为教,仁者之心自然若此,仆诚甚为执事喜,然又甚为执事忧也。学绝道丧,俗之陷溺,如...
    Bonnie小鱼阅读 12,054评论 0 1
  • 《寄李道夫》 鄙人之见,自谓于此颇有发明。 “发明”是发扬光大的意思,而不是新的学问。阳明先生和孔子、孟子一样,都...
    湖畔立弘阅读 6,767评论 0 2
  • 读古人的文章,我觉得很有意思,总会发现与现代观点的类似之处,或者说,现代的观点,很多都出自古文中。同时对现代的生活...
    门前水杉阅读 12,017评论 6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