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忙了”“顾不上”是我们在生活中听到最多的口头禅。其实如果你真的做时间记录的话,你会很惊讶,很多时间对不上,比如我之前以15分钟为单位记录时间,忙上一会儿,突然想起来要记录时间,然后发现这两个小时只出了一份报告,实际上写这个报告我可能只需要半个小时,那剩下的时间干嘛了,我也没有玩呀!
其实就是被很多碎片时间占据了,碎片时间干不了什么大事,所以我们不太在意。比如开会前的10分钟,等电梯的3分钟,等人回复的5分钟,时间不长,但是累计下来,一天至少能节省2小时。
可是,几分钟的时间,干不了什么大事,思绪还没集中到这儿呢,就要出来了。
秋叶大叔有个本领,他能在三秒钟内迅速切换到另外一个工作场景。
比如,线上课程分享前夕,大家以为大叔一定是在线,等待分享,其实完全不是的。大叔在分享前一分钟还在忙别的事情,一看时间,啊,21:01了,群里说欢迎秋叶大叔,马上拿起手机,马上就开口讲,没有任何的调整状态,就直接切入到这个分享状态。
但是,我们不是秋叶大叔,达不到这个境界,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能更好地利用我们的碎片时间呢?我融合了诸位大神的经验,整理了几个适合普通人的方法:
第一,为你的碎片化时间做个预案。
就是,我们可以给每一种碎片化时间单位找到多种用途。
比如,3分钟能做什么?看一下微信社群信息,站起来活动一下,打一个电话,4.整理一下桌面……
再比如,5分钟能做什么?听一首歌,整理一下云笔记刚收藏的内容,吃点儿零食,朋友圈点个赞,看下孩子的网上作业,微信公众号、简书有无新的动态,看一篇微信文章……
那10分钟又能做些什么呢?读一个章节的书,完成社群一个栏目,做一张图片,和家人聊会儿天,看一个小片断的图文课件,干一点儿家务活……
这样,我们在有了碎片时间的时候,就可以快速启动时间预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任务切换。
第二,把大块的任务拆成小块。
很多的工作需要大块的时间。比如写一篇微信文章,通常要确定选题、找素材,列提纲,起草,修改,然后还要排版、发布。过去,我的程序是这样的:确定选题,一般是刷刷热点,看看微信群话题,一个小时;然后找素材,再一个小时;列提纲,半个小时;起草,如果顺利不卡壳2个小时;修改、排版发布,再1个小时。一篇文章通常要五、六个小时,所以我只能把写作放在周末的时间,而且公众号一周只能推出一到两篇原创文。
但是,秋叶大叔的程序是这样的:早上想个主题,中午休息的时候刷朋友圈找两个灵感素材,到了晚上,先跟朋友聊聊天儿,就这个话题说说自己的想法,说不定碰出灵感。再等到晚上九点钟以后一鼓作气花一个小时把这个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写出来,还可以找图片再排个版。这样的时间利用率是不是很高?
看了大叔的方法,我也决定要优化我的写作程序了,否则亚历山大啊!
第三,把重复的任务模板化
就比如我们在工作中组织会议呀、接待呀,做完以后进行总结,把它做成流程,明确下来前后顺序,每一段要做什么事,谁来负责,写成标准化的方案,那么下次再做同类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直接应用这些套路和方法,这样的话就可以节约很多人的学习时间。
其实很多事情不在于你做的多,而在于你做过一次,以后把它归纳总结、结构化,在你下次做事情的时候能够以很好的状态、很高的效率去做。
第四,运用多元化的思维
多元的意思就是,为一件事情做到多个目标,或者说让事情的效用最大化。
比如我每天写反思日记,是为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那我也可以把其中的有些内容拿出来,作为自己的感悟分享到群里;我在一个群里承担了制作晚安贴的任务,是不是也可以发到别的社群里做早安图,给大家带来一点小清新;工作中的总结、报告,转变为课题研究成果或文章,投稿于行业媒体或平台,提高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也可以将案例总结成培训课件,作经验分享,则可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
这就实现了一件事获得多个效用的目标。时间没有增加多少,但是产出却增加了,自然做事的效率就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