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旧物

奶奶的老房子有一个很小的地下室,应该说是地窖更加合适。

我一直很稀罕奶奶的地窖,因为稀有,只有奶奶的房子有,我家就没有,周围的人家都没有。

奶奶很喜欢将一些不常用的物件堆在地窖,但不会放粮食,用奶奶的话说,我们这的地窖不干燥,存不住粮。

奶奶已经去世很多年了,我也很久没有下过那个地窖了,突然有点想去看看,现在那里面是个什么模样。

不知是不是日有所思的缘故,我竟真的在梦中走进了奶奶的地窖。

里面的的空间比记忆中的显得更加小了,伸手往上一探,便能触碰到屋顶,加上周围没有窗户,仅有一盏昏黄的白织灯,显得有些昏暗。周围有点压抑,但我还是感觉很好,或许是对奶奶的思念,或许是对熟悉场景的信赖,我甚至感觉特别亲切。

看着周围的场景,我有点难以置信,奶奶当年用的物件居然有不少藏在这里。因为入口的限制,这里面的东西大多不是很大,最大的就是奶奶曾经用来打豆腐的十字架了,那是一个十字交叉的木架,用来绑住筛豆浆的纱布,然后幺豆浆用的。

好像说得有点拗口了,就是豆子磨碎以后,搀上一定的水,然后自房梁上挂绳子,拴住十字架,然后找一块很大的纱布,四只角系在十字架上,形成一个兜兜,再将混合了豆渣的豆浆舀到纱布里过筛,滤出豆浆。

我记得奶奶做出来的豆浆,味道特别香醇,豆腐脑嫩得让人恨不得吞下舌头。我那时候特别不理解,为什么要将豆腐脑压制成豆腐,明明豆腐脑那么好吃,豆腐却差远了。

扯远了,望着眼前的十字架,感觉亲切得不得了,自从奶奶走了以后,家里在没人打豆腐了,这还是我这么久以后第一次见它,只是它老了很多,再不复当初的光泽。

再往里看,有一个带钩子的扁担,我们那里叫它扁担钩子,是用来挑水的,以前我们家没打水井,要吃水需要到河里或者有水井的人家挑水,只不过后来就自来水进村了,它就退出历史舞台了。现在看它,桑木的扁担变得沧桑不已,铁质的钩子也锈迹斑斑。

看到这里,我觉得难过极了。

突然想起前些天学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我有点迷惑了,不是说用多了才会受损害吗?为什么放之不用反而受损更多呢?

又想到曾经跟着奶奶锄地的时候,奶奶说过如果锄头放久了不用就会生锈,只有越用才会越光,说着还将赤亮的锄头尖两给我看。想着曾经的画面,再看眼前的一切,我仿佛明白了什么。

确实要想一件东西“绵绵若存”,是要“用之不勤”,不但要“不勤”,还要“用”,什么意思呢?用过之后,我们才会想起来要细心保养,防止它坏了,以期望它能保持更长的时间。而不用,将之置之不理,时间一长,我们就会忘记它的存在,也就不会保养它了。

不要以为只要我们不用,它就没有损耗,其实在时间、空气、湿气的侵蚀之下,哪会没有损耗了,只要有损耗就需要保养的。而保养不是说一次两次就可以的,是需要长期进行的,如果不用,作为健忘的人类,哪里会想起来要给他保养呢?

又想起曾经,高中老师也这么跟我们说过,我们的脑子啊,也是要经常用起来的,如果不用,那就生锈啦。所以他那个时候塞给我们许许多多的试卷,美其名曰,要我们将脑子用起来。

再想想现在我们每天写作,参加日更,不也是将我们的脑子用起来吗?别看我已经写了150多篇文章了,好像很轻松的样子,那是时间长累计起来的,我也是到这会儿才觉得写作没那么困难的,一开始的时候,也是绞尽脑汁,抓耳挠腮。到现在,虽然文章的质量还有待提高,但至少我写出来不困难了,这就是脑子“用”活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妈妈又捎来了豆腐,这是拿黄豆去另一村里一户打豆腐的人家兑换的。妈妈知道我们不爱吃超市买的豆腐,所以常常要么自己加工...
    琴韵无声阅读 2,738评论 0 1
  • 我一直跑,奶奶一直追,追一小段停下来喘几口粗气:“你别跑啊,奶奶追不上。”我还是不停地跑,我在外面玩泥巴,玩到很晚...
    捌哥阅读 2,548评论 0 2
  • 老妈早在一个月前,每次就在电话里询问我春节什么时候回家,面对当前新冠疫情形势,回家乡过年虽心向往之,然政府倡议务工...
    文一戈阅读 2,515评论 0 0
  • 市场上有好几家豆腐店,其中我最喜欢光顾的是阿婆的豆腐店。 阿婆大概六十多岁的样子,梳着整洁的发髻,眼睛...
    莳萝花开阅读 2,839评论 3 3
  • 不管你愿不愿意,年还是随着时间的溜走慢慢来到。一年又一年,还是那个时间,还是那样的习俗。年年都在重复昨日的...
    b477b356e2b4阅读 1,39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