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云。暮江。一孤帆
——莆田三一教与漳浦宝珠岩
暮云、暮江,一孤舟,这些词语,是明朝三一教创始人林兆恩嫡传大弟子卢文辉在《次江东驿》诗词里显现的字眼。
当时,三一教从林兆恩的家乡艰难地辗转来到了漳浦宝珠岩。
(以下是摘录罗臻辉先生的文字——)
林兆恩(1517-1598年),字懋勋,号龙江,福建莆田(查现存明代漳州府县志均未有记载漳州三教堂,但在清一代的府县志和其他文献中找到了若干资料)。
漳浦宝珠庵(后改称宝珠岩)是记载最早的漳州三教堂,于明末建立,重修于康熙年间。
嘉靖四十一年四月张琏之乱已平,林兆恩流寓漳州乃是当时倭乱所致。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二十九日倭寇攻陷莆田城,林兆恩及弟子门人只好从北门仓皇逃出,得以幸免于难。《兴化府莆田县志》详细记载了此次城陷经过,直到嘉靖四十二年四月十三日,“积骸成丘,林兆恩募僧收埋,地方稍净”。《性灵诗》收录了林兆恩嫡传大弟子卢文辉早期的一首诗
《次江东驿》:“暮云黯不收,暮江水急流。他乡久为客,万里一孤舟。”
诗中流露出卢文辉流寓他乡的哀愁。
江东驿,始建于宋,向来是出入漳州的要道。因此,在长达半年的时间中,林兆恩流寓漳浦宝珠岩是因倭寇陷莆田县城而不得已为之。
就是这样偶然的机遇,宝珠岩成为林兆恩生前在漳州的一个流寓避难之所,而这一地方在日后却成为三一教的一处重要地点。
按县志所载宝珠岩留有“益藩及藩臬赠匾”,指的便是益王府授予的匾额。益王府与林兆恩的交游,源于万历元年(1573)林兆恩传教江西。时益王率众虚心求教。按《明史》及《明神宗实录》,益王即益敬王朱常(氵迁)。而赠匾之事则是万历二十五年,“先生年八十一,江西益王遥拜心法,貤扁:道绍三尼。又赠句云:振纲常世复唐虞三教灿两轮日月,修德业心存孔孟一中扶万古乾坤。又为教主翻刻诸经”。可以断定,前文所述萧应麟应是获得林兆恩的推荐得以转任益王府教授。更为重要的是,宝珠岩获赠匾额“道绍三尼”一事,载在非三一教传播核心区——莆田,极大凸显了宝珠岩的地位。
……
益王所赠匾额或已毁于文化大革命,……庵堂附近几处摩崖题刻,尚能窥其当年盛况,其中一处天险摩崖题刻即是见证。
摩崖上题刻“朝天石”三个楷体大字,
左上落款:明万历戊申(即万历三十六年,1608)冬,范阳卢文辉书
宝珠门人张法龙勒石
右下落款:杨惟政 林仕节 徐□□ □□□ 石朝梁 仝镌
孙仕诰 陈□□ □□□ □□□
宝珠门人的姓氏,已无从查考,应是周边村落的信众门人。弥足珍贵的是“朝天石”三字为卢文辉手书,世所罕见其真迹。
……
(注,为文章严谨故,为保护著作权故,上文照搬「边疆时空」罗臻辉 著《明末清初三一教在漳州传播考述》(章节)
笔者有感——
星移斗转,如今的漳浦宝珠岩四众一心,和谐清净,梵音低迴,天天向上!
漳浦宝珠岩是《宗教活动场所》,是闽南准提道场,是四众道场。
南无准提佛母
南无准提佛母
南无准提佛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