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7·15-1
【原文】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白话】孔子说:“鄙俗之人可以与他一起侍奉君上吗?他没有得到时,担忧得不到;
【思考之一】何谓“鄙夫”?有何表现?
什么人是鄙夫?朱子《集注》曰:“鄙夫,庸恶陋劣之称”,鄙夫就是对庸俗浅薄、恶劣的人的称呼。朱子《集注》引胡氏曰:“许昌靳裁之有言曰:‘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志于富贵’,即孔子所谓‘鄙夫’也。”士(《汉书》云“学以居位曰士。”学了之后有才能和智慧,得到别人任用的人成为士)的品大概可分为三等:第一等的是立志于道的人,至于能否建功立业留名于后世不会拖累他的心,所谓用行舍藏之人;第二等的士是一心要建功立业、扬名于后世的人,对于富贵则不会障碍他的心了;第三等的是“志于富贵而已者”,这种人立志就是为了求取富贵,那么就什么坏事都敢做了。
梁氏《论语旁证》说:“志于道德,圣贤之徒也;志于功名,豪杰之士也;志于富贵,即鄙夫也。”立志于求取富贵的人就是鄙夫,就是朱子所谓“庸恶陋劣”之人。是从立志上区分的,这一点和我们的认知差距是不是有些大?我们现在大部分人教孩子都不注意立志,总说你要好好学习才能过上好生活,给孩子报志愿填表时,也是先看哪个学科赚钱多,就往哪里去,这样岂不是一立志就是要做一个“鄙夫”了?
《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中,孔子则将“鄙夫”称为“小人”。“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君子的快乐指数是很高的,得亦乐,失亦乐,随遇而安,他不那么在乎成败得失,也即“孔颜乐处”;然而小人则心随境转,患得患失,整日忧心忡忡,无一日之乐。于是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鄙夫有什么表现具体呢?孔子说:“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朱子《集注》云:“患得之,谓患不能得之。”《补疏》说:“得之,可以泛论,亦可专指,专指则为“得禄位”。“患”就是担忧。唐文治先生曰:“鄙夫但求得位而已,无厌足之时,是以营营扰扰,终身在患之中。”鄙夫志于富贵,心心念念最担忧的就是俸禄爵位,在没有得到之前,他紧张忧虑、筹谋规划、千方百计、就怕得不到。“既得之,患失之。”一旦得到了富贵,他还是不高兴,还是紧张忧虑,担心哪一天会失去,无论得还是失,鄙夫都不安宁,一直活在忧患之中。“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因为害怕失去富贵,鄙夫会什么坏事都干。唐文治先生说:“无所不至,言谄佞邪媚,驯至于篡弑,无所不为也。”《四书合讲》蔡节说:“然患失之累,又甚于患得。是心苟切于中,则凡可以持禄固位者将无所不至矣”,苟且的心在急切的状况下,就会更加得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朱子《集注》曰:“小则吮痈舐痔,大则弑父与君,皆生于患失而已。”(《庄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剩,舐之者得车五剩。”)有了“患得患失”的心理之后,即使是用口给别人吸吮痈疮,用舌头给人舔痔疮,甚至是“杀父弑君”的事都做得出来。
【思考之二】鄙夫的心理形象是什么?
从《史记·李斯列传》李斯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后半生的一系列心理形象就是害怕失去富贵。千百世后人辛苦而得的富贵,成了他后半生捆绑在身上的一道枷锁,让他忘了江山社稷,忘了君臣之义,忘了礼义廉耻,完全失去了一代名相该有的风范。于是“吮痈舐痔”的种种丑行都做了出来,最终落得被腰斩于咸阳集市,夷了三族。
戴溪引“东坡云:‘李斯忧蒙恬之夺其权,则立二世以亡秦;卢杞忧怀光之数其恶,则误德宗以再乱。其心本生于患失,其祸乃至于丧邦。’善哉斯言!能推明圣人之意矣。其始止是鄙夫,其终乃是乱臣贼子。爵禄之心重,便生出无限事误国误家,岂其本心哉?一念之差而已矣! ”李斯一个人害怕失去富贵的心,最终就会导致秦国灭亡的大祸。唐朝的奸相卢杞担心大将李怀光而被揭发了罪恶,即误了德宗也引发的后乱。这些人都是本心志在富贵,患得患失,最终发展成为乱臣贼子。一个人太看重爵禄,就会生出无限的事端误国误家,那不是他的本心,只是一念之差而矣。因为鄙陋浅薄、没有志向、只求富贵,就会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就会逐渐失去做人的底线。
刘宗周曰:“圣人穷奸邪之祸,而止以鄙夫概之,欲人主辨奸之微也。乡原、鄙夫,皆是圣人题画出其情状,亦甚不相远。”圣人把大奸大恶的人用鄙夫来概括,就是让君主能在细微的时候辨别这种人,乡愿、鄙夫都是这一类人。圣人就是把他们的情状给我们勾勒出来了,大概也都差不多远。我们虽分辨不清什么人是善是恶,但只看这一条,他是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患得患失就知道了,所以用人一定要仔细。
可见一旦“志于富贵”,哪怕是像李斯这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能帮助始皇制定吞并六国的计划,完成乱世到大一统的功臣能臣,最后都能无所不至到这样一个下作的程度。可见志于富贵会带来多大的反噬的力量。而鄙夫之所以庸恶鄙劣,问题就出在立志上。一旦立了低等的志向,就越来越往下走。所以孔子教弟子第一条就是“士志于道”。
【思考之三】“志于道”跟“得富贵”矛盾么?
其实,“志于道”与“得富贵”并不矛盾。梁氏《论语旁证》曰:“圣贤非不事功名也,可为则为,不可为则不为,不害于道德也。豪杰非恶富贵也,视功名为重,则富贵为轻也。鄙夫则富贵而外,他无所志,故其得失之患至于如此也。”不是说圣贤就不能要富贵,而是可为则为,不可为则不为,以不损害道德为标准。志于功名的豪杰也不是讨厌富贵,只是他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为重,以富贵为轻。只有鄙夫是除了富贵之外,“他无所志”,他什么想法都没有,就想要富贵,所以才下作到如此,无所不用其极。
事君为.政、图谋国.事,最重要的是要有公心。“志于道”就能以公心考量国.家利益、公共利益;而一心“得富贵”者只能是鄙夫那样的私心滔滔,做事的目的都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富贵权势,最终无恶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