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在一个政权里,王爷多到满大街都是,甚至到了 “王爷遍地走,官职不如狗” 的夸张地步。这可不是什么虚构的荒诞故事,而是真实发生在太平天国后期的奇特景象。今天,咱们就一起深挖一下,太平天国到底封了多少王,又为啥要这么疯狂地封王。
太平天国从 1851 年金田起义开始,到 1864 年天京陷落,仅仅存在了 14 年。可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封王的数量却多到让人瞠目结舌。关于具体封了多少王,各种说法不一。有个叫黄文英的,他在自述里说太平天国后期封了 2700 多个王。但也有学者经过仔细考证,像罗尔纲先生,从浩如烟海的史料里一点点梳理,发现有确切记载的王大概也就 200 多个。不过,考虑到可能还有很多没被记录下来的,实际封王数量肯定远远超过初期那寥寥几个,说有上千个可能并不夸张。
咱们先从太平天国封王的历史说起。一开始,洪秀全在永安的时候,只封了五个王,分别是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这五王可都是太平天国的核心人物,各个手握重权,在当时那是含金量十足。杨秀清作为东王,权力极大,西王以下诸王都受他节制。而且每个王府都设有六部尚书,还能开科取士,这在其他朝代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儿。
之后,在太平天国的发展过程中,又陆续封了一些王。比如北伐西征的时候,为了激励士气,封了秦日纲为燕王,胡以晃为豫王。但后来因为战败,这两人又被革去了王爵。再后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 “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居功自傲,想逼洪秀全封他为 “万岁”,结果洪秀全密令韦昌辉、秦日纲杀了杨秀清。之后韦昌辉又大肆屠杀杨秀清的部下,引起公愤,洪秀全又处死了韦昌辉和秦日纲。这一场内乱,让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初期的五王死的死,走的走,就剩下洪秀全一个光杆司令了。
“天京事变” 后,洪秀全提拔了一批年轻将领,像李秀成、陈玉成等,重新恢复五军主将制。一开始,洪秀全并没有封他们为王,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重建太平天国的军事领导体系。但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洪秀全的想法也改变了。1859 年,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来到天京。洪仁玕带来了一些西方的思想和治国理念,洪秀全对他十分赏识,到京未满半月,就封他为干王,让他总理朝政。这一下可引起了很多将领的不满,毕竟洪仁玕寸功未立就封了王。为了安抚众将,洪秀全又陆续封了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蒙得恩为赞王、李世贤为侍王、杨辅清为辅王、林绍璋为章王等。从这时起,太平天国封王的口子就慢慢打开了。
到了 1861 年 9 月以后,封王就彻底乱套了,进入了疯狂滥封的阶段。为啥会这样呢?这里面原因可不少。
首先,从军事角度看,太平天国后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形势越来越严峻。清军的围剿越来越猛烈,各地战事吃紧。洪秀全希望通过封王来激励将士们的斗志,让他们为了这个尊贵的头衔,能在战场上拼命杀敌。他想着,封你为王,给你无上的荣耀,你总该好好打仗了吧。比如说,某个将领原本只是个普通的军官,突然被封了王,那肯定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就会更有动力去冲锋陷阵。但他没想到,这一招用多了,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封的王越来越多,王爵就变得不值钱了,大家对这个头衔也没那么看重了。
其次,从权力制衡方面讲,洪秀全对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一直心存猜忌。像李秀成、陈玉成这些人,在军中威望极高,手握大权。洪秀全担心他们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就想通过封王的方式来分化他们的权力。他把这些将领的部下也封王,这样一来,这些部下就可能会因为自己也成了王,而对原来的上级没那么服从了。比如李秀成手下的某个得力干将被封了王,他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和李秀成平起平坐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李秀成言听计从。这样,洪秀全就可以利用这些新封的王,来牵制那些势力过大的将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这种做法却导致了太平天国内部的权力更加分散,将领们之间矛盾重重,大家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争斗,根本没法齐心协力对抗清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太平天国后期经济困难,财政入不敷出。为了筹集资金,洪秀全想出了一个昏招,那就是卖官鬻爵,包括封王。只要你有钱,能给太平天国捐钱粮,就可以封王。这就导致了很多根本没有军事才能和功劳的人,仅仅因为捐了钱,就摇身一变成了王爷。这些人只想着怎么捞回自己捐出去的钱,根本不管国家的死活。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搞得百姓苦不堪言,也让太平天国失去了民心。
那么,这么疯狂地封王,给太平天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呢?可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从内部管理来看,封王太多,导致官僚体系极度臃肿。原本简单高效的指挥系统,变得混乱不堪。这么多王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都要享受王爷的待遇,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供养他们。而且,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整天明争暗斗,拉帮结派。今天你弹劾我,明天我算计你,根本没人把心思放在对抗清军、治理国家上。整个太平天国内部,被这些王爷们搞得乌烟瘴气,一片混乱。
在军事上,封王的混乱也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将领们为了争权夺利,根本不配合。一场战役,这个王爷想这样打,那个王爷想那样打,谁也不服谁。而且,很多被封王的人根本不懂军事,只是靠关系或者捐钱才得到王位,让他们带兵打仗,简直就是瞎指挥。结果,太平军在战场上屡屡失利,原本好不容易打下的地盘,也一个个被清军夺了回去。
从民心方面讲,老百姓对太平天国彻底失望了。一开始,老百姓跟着太平天国闹革命,是希望能过上好日子,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可是后来,看到满大街都是王爷,这些王爷们只知道享乐,搜刮百姓,根本不关心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发现,太平天国和他们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甚至还不如清朝。于是,民心渐渐丧失,原本支持太平天国的老百姓,也开始对它失去信心,不再愿意为它卖命。
所以说,太平天国后期疯狂封王,看似是洪秀全为了挽救危局想出的办法,实际上却是一步臭棋,把太平天国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它不仅破坏了太平天国原有的论功行赏的原则,让整个政权变得腐败堕落,还导致了内部矛盾激化、军事失利、民心丧失。最终,这个曾经轰轰烈烈的农民政权,在清军的围剿和自身的腐败中,走向了灭亡。从太平天国封王这件事上,我们也能看到,一个政权如果不能合理地管理权力,不能以民为本,即使它一开始有着美好的理想和强大的力量,最终也难免走向失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