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的危害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脊髓病变,其特点是在脊髓(主要是灰质)内形成管状空腔以及胶质(非神经细胞)增生。以下是关于脊髓空洞症的一些小知识:

一、病因

脊髓空洞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通常认为与先天性发育异常、脑脊液动力学异常、血液循环异常等因素有关。先天因素中,包括脊髓神经管闭锁不全、脊柱裂、颈肋等异常;而后天因素则可能由脊髓外伤、脊髓神经胶质细胞瘤、囊性病变等引起。

二、临床表现

1. 感觉症状:患者常出现单侧上肢与上胸节之节段性感觉障碍,以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即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而深感觉存在。该症状也可为两侧性。

2. 运动症状:颈胸段空洞影响脊髓前角,导致一侧或两侧上肢弛缓性部分瘫痪,表现为肌无力及肌张力下降。严重者可能出现爪形手畸形,并可能影响面部感觉和三叉神经。

3. 自主神经损害症状:空洞累及脊髓侧角之交感神经脊髓中枢,导致相应节段、肢体与躯干皮肤分泌异常,如多汗或少汗症。晚期可能出现大小便障碍和反复性泌尿系感染。

三、治疗与预防

治疗脊髓空洞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上,可采取避免颈部过度旋转或屈伸、定期体检和神经系统评估、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佩戴支具保护颈椎等措施。

总结来说,脊髓空洞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多样且临床表现各异。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