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脆弱
这本书描述的是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的纽约人的生活,译者在序中提到,这是纽约版的《都柏林人》。提到《都柏林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潮冷,阴暗,萧瑟,一栋街角的几近被荒废的大楼,还有住在楼里的小男孩,他从窗帘的一角窥看这个世界,这是《都柏林人》里面的一个故事。当时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只是记住了它反应的现实是死气沉沉,阴郁和人的麻木,具体细节记不清了。只不过是每当提起《都柏林人》,上面的画面就会浮现。时间越久,每一次在脑海中闪现的时候,画面中的萧瑟和冷清,乃至里面的灰色都会越来越清晰。这么看,乔伊斯的描绘能力实在厉害了。
说回这本书《十一种孤独》,正如书名所写,就是是一个人的十一种孤独,在这个译本里说了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没出现“孤独”的字眼,但是在回想每个故事时,都会心惊,如果我是ta,我该怎么继续生活?继而进一步恐惧,我自己某些时候不就是ta么?我曾经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不就做了这样的事情么?作者将这些都归结为孤独,是内心无归宿导致的巨大的孤独和空虚,以至于他们急于抓住眼前的某个东西去将孤独堵塞,有些人的行为看起来不怎么“道德”,在心都没有的时候,道德这个标准还能支撑一个人多久?如果道德和社会价值是个人的支撑点,那至少ta不是那么孤独了,这时有教义陪伴呀。
她不能嫁给他,她根本不了解他。——格蕾丝
每次约会后,至少一半——甚至更多的欢乐都来自于找埃迪倾述,还不时添油加醋、吹牛,要埃迪出主意,接下来该如何行动。——拉尔夫
这是一对即将结婚而十分迷茫的男女。他们对彼此的爱,是出于爱么?还是出于世俗加上去的各种调料,无形间催着他们要结婚了。他们要结婚了,结婚本身的快乐远不如亲友举行的派对里的多,拉尔夫喋喋不休地说着自己的事情,自始至终没有正眼看过格蕾丝,格蕾丝呢,从一开始的怀疑到盲目相信(梦幻)自己的丈夫是非常爱自己的,最后她冷静地看着拉尔夫提着手提箱返回派对。
看这样一本从头到尾营造的孤独的氛围,心里的空虚感更强烈了。好在里面我找到一句话,虽然不一定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希望,我自己姑且就这么相信吧:
老天爷知道,这儿总有个什么地方会有窗户的,一扇我们大家的窗户。
题外话
很多时候当我看完一本国外小说的第一章时会忘记这一章描述了什么,看《十一种孤独》时这种感觉再次出现,我自己很困惑,觉得应该是记忆力差。中午我看美剧This is us的第一集,频繁出现,交叉出现了好几个人,将要展开好几个故事,而这几个故事是串在一起的,看到中间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昨天看小说不记得开头的原因了。我不习惯美国人或者英国人的日常生活,电视剧是从某一个生活片段开始的,小说通常也会从某一个生活片段开始。要么是景物描写,要么是人物出现,是很自然的过渡的。因为我自己对国外人生活片段的不熟悉,使得我在看文字描述时要不断拼凑,很多时候的拼凑也都是勉勉强强,自然开头总是记不起来了。看书和看电视看电影的结合,能够将书中的文字较快的变成画面,而文字也能够帮助我更好的理解外国人的脸部表情变化所体现的情感,通过文字的细腻去感受他们现实生活中情感的细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