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之后心情沉重,这不是一个悲伤的情感故事,这是一部血淋淋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两个主人公,是你和你自己。光这个主人公就让人晕菜,我和自己如何开战?
作者麦肯纳真的很擅长写作,他不像克里希提纳姆直接说结论,一般直接说结论需要人们花很长时间消化与联结。
麦肯纳会把他开悟后的深刻道理转换到一个普通的人身上,比如正常人丽莎,她努力工作、不断竞争完成人生一项又一项目标,直到有一天看到一副跳楼自杀的女人的图片,开始让自己的人生彻底颠覆。
然后通过丽莎的灵性开战故事讲出作者的意图。
你杀不死并不存在的虚假。所以,我们如何和自我开战的,是杀死那个本来就并不存在的自我吗?
情绪能量:
这本书反复提到情绪能量,当我们处于混乱状态中的时候,就是在耗费我们的能量,但通常混乱背后就是各种执著,当不再执著,就不再耗费情绪的能量,观点便会扩大,就能看到越来越广的运作模式,模式之中还有模式。
由凝固的情绪能量所形成的硬壳。要获得任何真正的成长与发展,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敲掉这些硬壳。
当我们停止给它喂养能量,它便开始消融。这就是我执的真貌;一种自我分离的状态,也是我们运用情绪能量的地方。我们住在自己所建造的我执硬壳中,就像一个立场,需要源源不绝的情绪能量
喜欢克里希那穆提这句话:“其实你需要的不是内心毫无恐惧。当你企图脱离恐惧时,其实就是在对抗恐惧,而任何形式的抗拒都不可能终结恐惧。与其逃避、控制、压抑,或是以任何抗拒的形式来面对恐惧,其实真正需要做的,是了解恐惧----这意味着去注视它,认识它,直接接触它。”
好玩的是作者一边批判这些大师,一边又大量引用他们的话。
透过愿望体与行动表达意图。
关于抽离和体验的两种描述,我喜欢作者这种描述:
唯一的灵修就是观察:看清楚事物的真相。这就是灵性自体解析,一个帮助我们看清楚的工具,让我们的脑袋发挥到极致。在见证的过程中,你要稍微保持距离,这样你就不只是在过生活,同时也能观察它。这不像写日记那样的反思,而是发生在当下进行,在每个瞬间。就像此刻,我坐在这儿跟你说话,但我也处于公正观察者的见证模式。我不完全是戏里的角色,我也是台下的观众。我很清楚自己正在台上表演,而我又有点疏离地旁观着自己的演出。
像观察别人般观察自己。
关键就是观察、觉知与警觉心,也就是保持清醒。首先,你要学习保持这种超然的觉知,而且要刻意这么做,一次做一点,慢慢熟悉它。
见证的作用?
首先,它帮助你养成习惯,随时随地生活中保持警觉并专注于当下,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培养的好习惯。不断地练习从角色转换为演员,这样它才能顺利地发生,不致影响你的演出。第二,训练你跟自己扮演的角色保持距离。在你投射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个角色背后有一个你,只要你一直认同舞台上的身份,就不可能有任何进步。
如何显化?
不仅是显化事物、实现愿望,而是好运与厄运、顺流与逆流,是关于事物顺利发展或阻碍重重。这不是反复无常或偶然出现,而是一个看得出模式的过程,然后我们可以看见那些模式,并随之运行。若你能察觉这个过程的轮廓,感受到自己与它的关系,看清它在每个时机下运作或停止运作的原因,你就可以反向操作它、剖析它、观察它,对其运作方式产生更深刻的了解,让它更能在你的生活中发挥作用。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拆解你的自我的结构,因为自我永远是个阻碍,试图驾驭我们去对抗生命的自然流动。
祈祷和显化的区别?
祈祷的关键不在于改变法则,而是要与法则和谐一致,不是去渴望事物能有所不同,而是去融入事物当下的状态。
祈祷有特定性,而显化并非针对特定目标,它不只是关于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跟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做事的方法、你是谁,以及你在世界如何做人处事有关。
显化是关于如何塑造梦境的状态,以及在自我与非我毫无缝隙的汇流处自在的生活。它消除了做梦者与梦境之间的界限。
有一个愿望、释放出这个愿望,之后便放下。
想写下来的真的很多,但还是决定要结束这篇笔记。
所谓觉醒,就是意识到生命没有意义,我们所做的事都无关紧要,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我们终究都会死去,仿佛未曾活过。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完全靠自己。这是一场独角戏,你就是个孤儿。
结尾有点夸张,但这却是背后真正勇气的来源,既然如何做都是徒劳无功和了无意义,其实人生就是一场舞台剧,索性,按照自己想要的来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