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从瘀论治顽固性嗝逆的体会

作者:陈建强,莱芜市中医院

呃逆,系指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病证。其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而发,该病古人早有论述,常用方为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散。呃逆多为暂时性,但也有持续发作久治不愈者,患者苦不堪言,称为顽固性呃逆,常法治疗多无效。但从瘀论治顽固性呃逆,主以活血而调畅气机,每能收到奇效。现论述如下:

1 气滞血瘀型

呃逆频繁,两胁攻冲作痛,纳食减,大便秘结,舌暗红,脉弦。此为抑郁或恼怒伤肝,肝气失于条达疏泄,横逆犯胃,胃气逆而上冲所致。肝气郁滞,则气机不利,血行不畅,瘀血内生。血瘀又可加重气滞,从而使得胃之升降功能失调,上逆下闭。治以行气活血,佐以降逆通便。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味。药用:当归 15g,生地 15g,桃仁 12g,红花 10g,枳壳 12g,赤芍 15g,柴胡 9g,川芎 9g,牛膝 12g,生代赭石 30g,莱菔子 20g,甘草 6g

2 气虚血瘀型

呃声低微,持续时间长,伴见倦怠神疲,语言低怯,舌淡而润,脉多细弱无力。此乃精血枯涸,生化乏源,胃之虚气上逆而致,多见于肿瘤消耗病人。治以补气活血,佐以养阴降逆。药用:西洋参 6g(另煎兑),丹参 15g,郁金 6g,川贝母 10g,砂仁 6g,柿蒂 10g,茯苓 10g,生代赭石 15g,当归 12g,黄芪 15g

3 寒凝血瘀型

呃呃连声,不能自制,伴见面色无华,乏力,不思饮食,食不知味,胸胁及胃脘部不舒,喜得热食,舌苔白润,脉迟左关弦。此乃寒气入胃,致胃之脉络受阻,气机不畅所致。“血遇寒则凝”,“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治以温胃散寒、活血降逆。药用:丁香 5g,柿蒂 5g,旋复花 15g,代赭石 15g,陈皮 10g,高良姜 10g,生姜 5g,川芎 10g,丹参 10g

4 热灼血瘀型

呃声不断,呈阵发性,呃声急促有力,伴见胃脘部灼热感,恶心,喜冷饮,烦渴,口中有臭味,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为胃火上冲动膈,致瘀血闭阻于膈下,瘀血不去则呃逆不止。治以清胃泻火,化瘀降逆。药用:陈皮 10g,竹茹 10g,郁金 10g,丹参 15g,旋复花 10g,大黄 15g,莱菔子 15g

5 体会

从瘀论治呃逆,最常见于《医林改错》,载有“呃逆俗名打咯忒,因血府血瘀,吸气不能下行,随上出,故呃气……”,方用血府逐瘀汤以治疗呃逆不止者。唐容川《血证论》中亦提及“呃逆亦有因瘀血者。”盖呃逆总由胃气上逆而成。血与气异名同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守”,气统帅血液运行全身,所以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而气的推动作用又依赖其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说明血的流布全身运行不息,有赖气的推动作用,反之,气之运动又要血的濡养,两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才能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同样,血之运行障碍也必然影响正常的气机变化。《血证论》指出“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塞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可见,若有瘀血痹阻膈下,势必影响胃气之正常气机,致胃气上逆而发病。

呃逆,总由胃气动膈而成,形成顽固性持久不愈者,多因气滞、气虚、热灼、寒凝而损伤脉络致瘀血痹阻于膈下,瘀血不去,则气机不畅,瘀血去,则易于调理气机,所以,以活血祛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多能收到奇效。

<收稿日期:2004 - 03 - 09>

作者简介

陈建强(1969 - ),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