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头条号,ID:韭菜盒,文责自负。
自从三年前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以来,我就不再奢望能在大银幕上看到俄罗斯的电影。但我还是低估了战斗民族的韧性和创造力——在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和战争冲突不断升级的情况下,不仅经济没有崩溃,而且文化建设也没中断,照样能够出产制作精良、内涵深刻的优秀影片。
去年在院线上映的科幻大片《挑战》已经带给我太多惊喜,战斗民族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影片的制作团队居然乘坐联盟号火箭到国际空间站去执行拍摄任务,这种挑战人类极限的冒险精神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完全到了既不怕花钱,也不怕要命的地步。
但影片的拍摄效果也确实惊艳,给观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和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如果它一开始就像那些漫威系列片一样,采用大量视觉特效,估计很难赢得现在那么高的豆瓣评分。
今年正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院线上映了不少战争题材的电影。俄罗斯电影《血色牢笼》也在9月5日低调上映,和一堆让人眼花缭乱的国内外大片挤在一起,稍不注意就会错过。
在这个注意力越来越稀缺的时代,为了确保肥水不流外人田,院线在举贤不避亲方面做得十分到位,国产影片的放映场次明显要多得多。同样是反法西斯题材的电影,暑假期间上映的国产影片《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直到现在仍有不少排片。
而《血色牢笼》的放映场次就少得可怜,只有几个位置偏远的影院在非黄金时段有排片。为了不错过这部电影,我不得不坐地铁穿越了大半个城市。
好在这部电影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制作水准不输同期上映的国产影片。一个正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能拍出如此有质感、有内涵的电影,让人在感动佩服之余,也难免生出几分敬畏。
虽然这部电影的时长不到100分钟,但故事内容朴实精炼,情节柳暗花明,演员不分年龄大小,都把各自的角色诠释得真实自然,让人想不共鸣都难。
这也是一部思想和技术都比较成熟的电影,除了不矫情、不卖惨、不炫技以外,还真正做到了尊重历史、尊重人性、注重细节。
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来源于二战时期的真实历史事件,在表现法西斯的暴行方面相对克制,追杀和虐待儿童的场景都是点到为止——看不见的往往比看得见的更加恐怖,更加具有情感冲击力。不管是孩子们惊恐无助的表情,还是医院护士不停颤抖的双手,都不难让人感受到压抑恐怖的氛围,脑补出那些惨无人道的镜头。
和同期上映的国产战争片一样,这部电影也在提醒我们,战争的残酷就在于谁都无法置身事外。在侵略者眼里,不管女人还是小孩,都和战俘一样是可以被利用或者被消灭的对象。
影片中那些疲惫瘦小的孩子们,还没有从失去父母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又不得不面对更加严酷的生存考验。在打着“孤儿院”旗号的集中营里,他们一边作为提供经济利益的生产工具,每天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一边和实验室里的小动物一样,作为提供医疗价值的功能物品,定期接受军医的挑选。那些被选中的孩子,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再也没有回来。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血色牢笼”里除了冷酷无情的军人,还有同情孩子们遭遇的技工、管教和医护人员。他们中有的人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保护非亲非故的孩子;有的人勇敢与敌人周旋,以“偷梁换柱”的手段帮助孩子们脱离险境;也有的人宁愿和孩子们关在一起被烧死,也不愿意跟随其他同事逃跑苟活。他们真的是用命来保护孩子,让人感佩不已。
其实影片和备受争议的《东极岛》一样,也很注重从人性的角度去展现救人行为的合理性。那位和“辛德勒”一样冒着生命危险从德军医院救出众多孩子的年轻女护士,刚开始也是一个被恐惧支配的新手。直到她看见自己的侄儿竟然和其他孩子一样,被捆绑在献血床上,才猛得醒悟过来,从被迫杀人转变为主动救人——“成佛”与“成魔”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另一位曾经受到过纳粹威胁的资深护士,因为承受不了心理压力,一再恳求新来的护士代替自己去给孩子们抽血,在发现后者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把孩子们安全送出医院后,并没有因为怕受牵连就向纳粹举报,而是装作不知情,默许了她的救人行为。
她们就和集中营里那些心疼孩子们的工作人员一样,并非因为思想觉悟高,具有很强的道德感,才会主动做出保护或者帮助孩子们的行为。在缺乏生存保障的战争年代,她们都有自己的困境和软肋,不然也不会走投无路,为纳粹工作。
她们曾经因为胆小怯懦,害怕连累家人,做过违心的事,但骨子里的善良天性还是没有被埋没,终究会在某个关键时刻被激发出来。当然纳粹对反抗他们的人也不会手下留情,说杀就杀,没有丝毫迟疑。对纳粹来说,她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情感和生命从来就无足轻重,和她们救过的孩子们没有什么区别。
总的来说,这些扎堆上映的反法西斯题材电影都是为了守护历史的记忆,防止战争罪行被遗忘,在引导观众反思战争与人性的同时,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以及普通人在极端严酷的环境下也没有缺失的良知和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