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村姑:
见信好!
这封信是你在周四先在群里提起,希望能够每周给对方写一封信就约定的,就像得到头条里说的一样,我们在信里“掏心窝、捞干货、亮绝活”。
周五晚上领导请我们聚餐,是一处烧烤,算得上路边摊,十几个人围着三张小桌拼成的大桌谈笑风生;虽然大部分时间还是刚哥(领导的代称)在说,从电视剧说到诗词,说到佛家,又转到哲学,再被现实拉回来;回去路上忍不住回味了一下,感觉还蛮有意思。
周六早上想起写信这件事的一瞬间有很多想法,打了个岔又全都忘记了。磨蹭了两天还未等我有什么动作,你的文章就已经发出来了,让我再一次警铃大作,马不停蹄的打开手机记录。
最近我也略显颓态。你知道的,总有这样一个阶段,觉得什么都不重要,只想充实自己,但在床上一赖就是一天,临到睡觉又开始悔恨。
在我看来,你的周末根本算不上颓废,你有喝茶、写字、收拾房间甚至还出去散步。只不过是早上赖了个床,到中午才开始这一天罢了。
而我可是扎扎实实的躺在床上呆了整整一天。
前一阵听了你的建议,花了200块钱冲了得到电子书的会员,在网上选了几本自己想看的书,其中有一本叫《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书很温情,看之前我以为阿尔吉侬是一个人,看了之后才知道原来它是一只小白鼠。
我们好像总喜欢给自己喜爱的东西赐予一个名字,像咱家的两只猫,一只叫芒果,是你爱吃的;一只叫榴莲,是我爱吃的。貌似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被赋予存在的意义,让人产生某种期待和依赖。
这段话我想了很久,也没有想起来究竟是在哪里看到过,甚至还向Kimi问了一通,也没查到。突然灵光一闪,可能是我在《拐点》里看到的。这使我很激动,立刻就打开软件想去找到这段话的出处,最终我找到了。
这样看来,更迫在眉睫的问题似乎不是AI到底有没有意识,而是人们过于愿意相信AI有意识 。但这种心态并不是AI,也不是计算机带给我们的。这叫“拟人化”(anthropomorphism)。
我们天生就爱把非人的东西拟人化。根本不需要是AI,生活中的小猫、小狗,甚至是一个玩具、一辆汽车,都有人当它是人,有意无意地觉得它有情感,有性格,有动机,有意图。日本已经在用机器人陪护老人。那些机器人长得一点都不像人,但是很多老人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孩子。
——《拐点:站在AI颠覆世界的前夜》
在找到这段话之前,我心里已经做好了需要很长时间的心理准备。可是又一个功能震惊到我...我进入得到的看书页面,点进我想找的那本书,发现了一个“搜索”按钮,点击之后输入了“名字”,立马就看到我想要的内容跳转过去。整个过程可能也就花费了一分钟!
就像你说的:“固有思维被刷新的一瞬间真是妙不可言!”
此致
祝好❤️
2024/5/27 爱你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