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是一本关于个性与前途碰撞冲突的故事,主人公于连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可在他心中幸福又没有确切的标准,只是在他的心计、警觉、一个又一个的“作战计划“及其实施当中寻找摸爬。他渴望幸福,渴望挤身上流社会,他发誓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渴望尊贵的地位,众人的钦羡,为此使出各种卑鄙、虚伪的手段,同时也将其超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满尽致。但他的内心又保留着真善的一面,在每每追寻到自以为的幸福后他又会扪心自问陷入深深的自责,于是他作战的计划又总会被他内心的柔软打破而漏洞百出,因此他又不断被暴露在乌烟瘴气的社会中受到折磨鞭笞!
其实于连的幸福是以社会和他人的标准为标准,是为了追求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实际上,他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和幸福,反而使自己时时刻刻都处于种紧张状态,感受不到安定、踏实,仅仅是自己告诉自己似该感觉到”快乐的到了极点”便兴奋地跑来跑去,更像野心家实现后的狂喜”,也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就是紧接之后又该制定实施怎样的计划。暂时的满足和安慰让于连为了表象而忘了本质,连同迷失了自己且渐变的麻木。当于连步上任途时,他用尽心机去获取德雷纳夫人的心,可怜的人,并想用此来提高自己的价值和证明自己的潜质。在德雷纳尔给予他放假,于连想 :“我必须要在这个女生身上得手,”“那样如果有一天我发迹了,有人指责我干过家庭教师这样下等的职业,我就能够告诉他,是感情把我抛到这个职位上的。”‘他们相爱了,而他们的爱情,却是完全出于一种野心,一种因占有欲而产生的狂热。’
于连若说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真挚情感的存在,那么他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是政治上的角逐。他开始并不喜欢玛蒂尔德小姐的清高与傲慢,但是转念一 想,玛蒂尔德小姐是一个能够把社会上的好地位带给她丈夫的女人,他又开始了对玛蒂尔德小姐的追求。最终如偿所愿结婚生子,于连也被授予了贵族的称号。
当他得到侯爵的重用正要挤进上流社会的时候,德雷纳尔夫人被迫写了告发信,使他向上爬的美梦毁于一旦,恼差成怒的于连向他深爱过的女人开了枪,于连被捕入狱。这个时候,他终于冷静了下来,他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耻辱,他意识到野心虽已经破灭,但死对于他并不可怕。他说:“我不向你们祈求任何恩惠,我一点也不存幻想,死亡正等待着我……即使我的罪没有这样大,我也会看到许多人并不会因为我年轻而怜惜我,他们想要通过惩罚我来惩戒那些出身微贱,为贫穷所困,可是有幸稍受教育,竟敢混迹于富贵人所谓的上等社会青年。”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于连走上了断头台。玛蒂尔德小姐买下了他的头颅,德雷纳尔夫人在他死后的三天抱吻着他的儿子也离开了人间。于连在临死前说只有德雷纳夫人才会真心待他的孩子。其实只因他觉着德雷纳夫人更爱他。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心灵的是司汤达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使用了超出同时代作家所不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灵空间,深度挖掘出于连深层次意识的活动,不由令人膜拜道:“这是一首灵魂的哲学与诗”!
看完这本书,掩卷深思,我想到了一句话“不成魔不成活”,人既要成魔也要念佛,然后才可以成人。于连的一生何不尝这样,于连对命运的反抗,决心实现人生理想,要成为拿破仑样的英雄,用青青的热情来反抗空虚平庸的生活,这样的精神何不尝值得我们青少年拥有!同样我深切地同情于连生活在一个不能凭借才华来实现抱复的时代社会。
关于于连的结局,我不知道还能再说些什么。我们穷尽一生去追求能拼搏豁出去的也只有那几次,于连至少去做了。于连是有尊严的只是在一手遮天阴暗的社会中,荣耀永远无法实践。直到最后他在监狱里考虑的也是他是否有勇气去面对死亡,他是否对得起他的尊严,这时他的行为又给他的结局无形罩上了一种慈悲的色彩。死亡,在此时已是于连心中的最高荣誉!
《红与黑》的爱情观,无限切合实际的真实又不禁令人唏吁。他们的爱情牵扯了太多的利益,被这些拖累得庸俗不堪,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感情才爆发出无济于事的原始的火花!那时他已从自己禁锢的思想中解脱出来,从社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精神的自由、灵魂的重生。他脱下了往日一切伪装的面具,找到了迷失的自我,也找到了他毕生在追逐的最真实的幸福——真爱,真心即真爱!却也在这一刻他放下了逃跑和上诉,只是安静的等待死后的再一次轮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