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好男人都结婚了,而是结婚了才使男人变好

看了一篇文章,美国的婚姻观是一种选择机制,选择往往注重看对方条件的匹配,高收入和高收入,高学历和高学历结合,这种“强强联合”的现象在美国越来越严重。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针对这一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评论。

他写到,一个在俄罗斯长大,16岁移民到美国的女作家,叫波莉娜-阿伦森,对美国人婚姻的不同看法。阿伦森说,俄罗斯人认为爱情是上天注定的,爱情来了谁都无法抗拒,人们愿意为了爱情做出牺牲,甚至承受痛苦。总之,所有事情都为爱情让路。

但美国人不这样认为,阿伦森发现美国人很注重选择,在面对婚恋时会特别的权衡比较——对方是否能满足我的各种需要?如同挑选一件商品。特别强调“自强自立”,不愿意依赖对方,难道婚姻中不是相互依赖么?她质疑美国人的婚姻选择观是否正确。

戴维斯把这两种观点分别总结为“命运体质”和“选择体制”。


那我们现在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两者都有,既想要爱情,又想要门当户对,“门当户对”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信念。甚至,我们比美国人更加详细,比如选择对象时会经常有各种标准做参考,身高、长相、学历、工作、收入、家庭背景,性格、品行、品位等等。这种影响在我们过去的文化中一直体现,甚至小说中都会有流传,理想中的爱情是,大户人家小姐喜欢了穷书生,考了状元的穷小子被招了驸马,现实是大户人家都对大户人家,皇帝的女儿都选的是有权势的重臣等等。

面对这样理性的选择时,任何人都会是被对方选择的对象。中国还是美国,都会把婚姻当做市场,待婚的男女就是这里面的商品,任人挑选。但,结果是,多数都不是很理想,这也造成了很多挑来挑去,结果就被剩下,成了大龄问题青年,有的不婚,有的单独带着孩子。

戴维斯说,当你考察了那些携手走过半生,婚姻幸福的老夫妇,会发现他们的婚姻既不属于“命运体制”,也不属于“选择体制”,也不是我们“混合体制”,而是“契约制”。

契约制下,婚姻就是一个承诺。为实现这个承诺,参与的双方都需要改变自己。


你不需要遇到你完美如意的另一半。契约制认为,婚姻有一定的偶然性,不管你是否遇到特别动心的人,重要的不是这一步,而是在一起的两个人怎样将婚姻维持下去。

戴维斯认为,首先你要从各自自我中建立“我们”这个概念。从此以后,生活中各种优先级,“我们的关系”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是对方的,排在最后的才是自己的需求。双方更不应强调独立性,而是应该互相依靠。

如果这个过程中出现危机怎么办?那就需要深入进一步挖掘双方的关系。

这时,两个人的不仅仅是在一起,还有更高的目的,就是孩子,照顾孩子需要两个人的努力。但是,还有一个比孩子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通过婚姻去让自己变得更加“值得爱”

整个这个过程,让处于婚姻中的人,不断改变自己,通过爱别人,照顾别人,来增加自己“值得爱”的成长。


早在多年前,华南师范大学发表过一篇经济学论文《好男人都结婚了吗?—我国男性工资婚姻溢价形成机制》。这篇论文使用统计方法,把各种影响因素都排除后,发现处在婚姻中的男性,比没在婚姻中的男性,工资高6.8%。

报告中还写到,男性工资提高,并不是结婚后男性有了责任感,也不是因为男性做家务少,而是因为娶了好妻子。比男人稍微优秀的妻子才是影响男人工资增长的最根本原因。而婚姻关系中,对时间也是有考证,0-3年内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大于三年之后的婚姻中才会出现这种成长,并且婚姻持续时间越长,溢价性就越高。

也就是说,结婚时间越久,一个相对比男人稍微优秀的妻子,在相夫教子方面发挥得当,对男性的工资的影响会逐年增长。

所以,不是好男人都结了婚,而是结了婚男人才会变成好男人。

总之,新的看法就是,在婚姻的关系中,重要的不是开始的选择,而是选择后的维持,在遇到问题时的深入解决,以及在婚姻中各自的成长,让自己从婚姻中更加“值得爱”。


书籍:万维钢《高手》…

俺微信hxw1122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