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隐门下2025】|【易隐门下・上医策・叙】 365-001 |2025盛世凤仪・五术纵横


易隐门下・上医策・叙

☯五术纵横谈

今之大运离火,焕焕烈烈,热情四溢,变革之风云谲诡,挑战之峻岭崔嵬。当此之际,且论五术之纵横,探命运之幽微,启智慧之明灯,以正世途之迷津。

00.从一位医生谈起

昔有 L 君,而立年华,出身杏林名校,负笈数载,学富五车。归乡而营医馆,未及二载,财帛广进,累金近三百万之巨。在乡野之间,医者向为众人所仰,而年少未婚之医家俊彦,更为闺阁佳丽倾慕之对象,于女方双亲眼中,实乃东床佳选。以 L 君之身世、才学、地位,宜早结良缘,然岁月迁延,其仍孤身只影,形单影只,婚姻之事,波折横生,令人唏噓。

去岁,经人举荐,L 君得识一女。此女家世赫奕,于 ×× 医学院身任要职,亦毕业于名门学府,才貌双全。二人一见倾心,情投意合,未几便订秦晋之好,筹备嘉礼。然天有不测风云,忽如惊雷乍响,晴空霹雳,婚事竟中道崩殂。

究其缘由,乃 L 君双亲笃信命运之说,持二人庚帖,询于市井之 “囡仔仙”。彼 “囡仔仙” 妄言,女子生辰属龙且生于六月,犯 “骨破碎” 之厄,恐破男方家运,又兼 “八败”“狼藉” 之忌,断言女命克夫,福薄缘浅,不宜联姻。L 君双亲闻之,心生惶惧,竟毅然退婚,致一段良缘化为泡影。

L 君彷徨无措,夤夜诣吾。吾与彼同窗于髫龀,且素研命运之学,彼冀吾解其惑。吾告之曰:“所谓‘骨破碎’‘八败’‘狼藉’,源出吕才《灭蛮经》。彼时蛮夷犯境,华夏板荡,吕才创编此术,意在护佑华夏女子免遭异族欺凌,实乃特殊时势下之权宜,岂可为今人之圭臬?人之降世,受时空、地缘、家传、世风诸般因素影响,命运岂独由生年生月而定?” 吾苦口婆心,反复陈说,良久,L 君方稍解其忧,然婚事终难挽回。后闻其双亲复访 ×× 灵学大师,大师之见解与吾不谋而合,然 L 君双亲执迷于 “囡仔仙” 之言,视大师如 “乩童” 之流,未予采信,仍执念于命运之舛,致姻缘错失,令人扼腕。

由 L 君之事,不禁喟然长叹。观尘世之中,此类因 “算命仙” 妄言而致青年男女情路坎坷、良缘夭折者,屡见不鲜。诸多关乎命运之纠葛、谜题,纷至沓来,发人深省。

夫命运之学,由来已久,然常为市井术士所曲解滥用,致令世人误解其真意,误入歧途。在这离火大运之下,人心浮躁,更易为不实之说所惑。当此之时,吾等易隐门下之士,身负传承正道之责,当以正视听,明辨是非,使世人知命运非宿命,乃可参透之机、可转圜之数。

五术之中,命理仅其一隅。风水之术,关乎山川形势、宅居气场,可影响人之运势、家之兴衰。然今之世,多有伪师,妄言风水,或借之名目,骗取钱财;或故弄玄虚,误导众人。实则风水之妙,在于顺应自然,调和阴阳,使居者身心和谐,家道昌隆。于变革之时代,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乡村风貌亦有改观,若能合理运用风水之理,择吉地而居,营良宅而处,可为生活添福增瑞。

卜筮之法,如奇门遁甲、六壬、六爻、梅花易数等,本为古人洞察天机、趋吉避凶之术。然亦不乏浅陋之徒,未得精髓,仅凭片言只语,妄断吉凶,致令求问者心生惶惑,无所适从。吾等研习此术,当怀敬畏之心,精研其理,依循正道,以感应为基,以对应为要,审慎推演,方可助人于迷茫之中寻得方向,于困境之内觅得生机。

相术一道,观人之形貌、气色、骨骼,以推其命运、性格、福泽。然不可仅凭外貌而妄下定论,须知相由心生,亦受后天修养、环境之影响。在这离火大运,人人皆求奋进,若能以相术激励自身修养品德、提升气质,亦不失为一种正向之引导。而非拘泥于刻板之论断,自缚手脚。

至于医术,乃五术之要端,关乎生死存亡,康健福祉。古之上医,通医理、明药理,更兼通易理、晓阴阳。能察人体之细微变化,辨疾病之根源,施药石、行针砭,妙手回春。今之医者,虽有先进之科技、完备之医学体系,然若能汲取传统医学之精华,融合易理之智慧,或可于疑难病症之攻克、养生保健之推行,别开生面,大有裨益。

01.命运! 命运!

夫命运之题,千古恒常,趋吉避凶,实乃人类本心所趋。观华夏大地,新婴降世,双亲必求算命仙推 “四柱”、算 “流年”,而后审慎赐名,期冀福泽加身。婚典、开业、出行、求职、赴任诸事,皆诣日馆择良辰,祈愿顺遂无虞。营造宅邸、修桥筑梁、殡葬之礼,地理师寻吉地,且候吉日动工,以求家宅安宁、福运绵延。逢困厄不如意,则求神问卜,祈神灵指引,此类情形,屡见不鲜,如繁星罗布,不可胜数。

然此非独华夏之象,环球诸邦,亦多有类同。盖因宇宙浩渺无垠,奥秘无穷,诸多现象超科学之解,而人类天性好奇,于未解之谜,心向探幽索隐,欲穷其究竟。

人之禀赋有别,气质各异,意趣殊途,所处环境天差地别,故而人生百态,纷纭复杂。当遇不可解或难解之境,常诿诸 “命运”。非独市井凡夫,即令圣哲贤达,亦或有此感。



古今贤能之士,多信命运,或至少持保留之态。如汉之思想家王充,著《论衡》,以 “逢遇”“累害”“命禄”“幸偶”“命义”“吉验”“偶会”“骨相” 等篇,力证命运之存。曾文正公曾国藩,文章勋业,震古烁今,亦笃信命运,其言 “不信书,信命运,公之言,传百世”,流传甚广。考诸古今,此类例证,俯拾皆是。


昔有《力命篇》所记,力与命辩,力言:“寿夭穷达、富贵贫贱,我力之所能也。” 命则驳之:“彭祖之智,未逾尧舜,寿至八百;颜渊之才,不亚众人,年仅卅二;仲尼之德,不下诸侯,困于陈蔡;殷纣之行,不及三仁,君临天下;季札无爵于吴,田横专有其国;夷齐饿于首阳,季氏富于展禽。若为汝力所能,何致寿夭贤愚、穷达善恶倒置若此?” 此论道尽命运之无常,人力之有穷。


又观吕蒙正《劝世文》,其自述往昔,洛阳困窘,僧舍栖身,破窑夜宿,饘粥难饱,布衣蔽体,人皆轻贱。彼则曰:“非贱也,乃时也、命也、运也!” 及登科入仕,位极人臣,剑斩佞臣,杖击百僚,出则武士扈从,入则佳人簇拥,衣锦食玉,富埒王侯。彼时人皆艳羡,彼又言:“非贵也,实时也,命也、运也!” 蜈蚣多足,弗如蛇行之速;鸡有双翼,难比鸟飞之高;马虽千里之能,无人驱策弗往;人怀壮志凌云,无运相助不达。诚哉斯言,命运之力,昭然若揭。


02.谁来指点迷津?


当此之际,世人多陷苦厄,欲求未满,病者祈寿、贫者盼富、无子者求嗣、书生望功名、未婚男女盼良缘,心忧忡忡,迷津何寻?鬼神方术,遂为精神所寄,然其中真伪混杂,亟待明辨。


观闽南之地,庙宇神坛林立,命相馆肆、占卜摊点星罗棋布,自城邑至乡镇,大街小巷,靡不充斥。虽报端屡见神棍相士诈财骗色之丑闻,然庙宇香烛弗绝,馆摊生意犹盛,民众趋之若鹜。出租车、货车悬各地庙宇所祈 “平安符”,入伍之士身佩 “保身符”,以求庇佑。华西街上,命相卜卦摊前,忧色满面者攒聚;民雄柳相士馆外,持录音机候诊者列队长龙;往昔伸港 “张玉姑” 显圣、近年潭子乡 “石头娘娘” 灵应,皆致道路人车辐辏,纷至沓来,其景甚繁。


人于命运,态度有四。其一,全然不信者,视鬼神方术为虚妄荒诞,傲然对立,如列子《力命篇》之 “力”,亦如墨子 “非命”、荀子 “非相” 所倡,以人力抗天命,恃勇而进,弗为鬼神所拘。其二,全然信者,又分两类。甲者,笃信鬼神方术,然秉持善念,坚守正道,不为邪祟所侵,此为正信;乙者,盲信而不辨正邪,深陷迷障,沦为迷信,致误己身。其三,保留信者,如夫子 “敬鬼神而远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之论,秉持 “知命”“俟命” 之达观,中立处世,不即不离,于命运之流,从容而处。其四,先信后不信者,亦有两类。甲者,初信鬼神方术,后经修习,悟其真谛,超脱其限,达 “至人无法” 之境,不为法缚;乙者,初始信之,然因修习乖谬,或遇邪佞术士神棍,遭致不灵验而受损,遂弃之如敝履,转为不信。


吾析此四种态度,盖因关乎一场攸关至要之纷争。此纷争涉及真理与迷信之辨、科学与文化之衡、现代与古代之择,直抵我国文化生命存续之根本。其究竟为何等纷争?且容吾先述一则关乎 “人生五皮” 之故事,徐徐道来,以启下文。



03.秘笈的传承


遥想远古,四千六百余年之前,黄帝临世,值蚩尤乱起,妖术横行,苍生蒙难。幸得天神眷顾,授以天书,黄帝凭借其中秘术,大破蚩尤妖法,擒杀蚩尤,终得统一天下,奠定华夏之基。战乱既平,黄帝命仓诘造字,将九天玄女所授天书内之诸般秘术,悉皆记载,是为《金篆玉函》。此函一出,便如璀璨星辰,闪耀于华夏文化之长河,为后世所尊崇,江湖之士,皆奉若瑰宝。


自黄帝以降,《金篆玉函》历经千载,辗转传承,其踪迹神秘莫测,却又与华夏兴衰紧密相连。周朝之时,姜太公晚年于昆仑山得此秘籍,如获至宝。彼乃贤能之士,深悟其中玄机,遂运用秘籍所载方术,辅佐周室,兴兵伐纣。其背《封神榜》,施奇谋,展异能,终使周朝享国八百年,德泽深远,功垂青史。


及战国之世,秘籍传至鬼谷子王禅老祖手中。王禅老祖,乃一代奇人,精通百家之学,深悉阴阳之变。其将《金篆玉函》之秘术,倾囊相授于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诸徒。苏秦、张仪凭纵横之术,游说诸侯,左右时局,名震天下;孙膑、庞涓以兵家谋略,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成为当时赫赫有名之将相之才。师徒几人,风云际会,以智慧才能,改写历史篇章,实乃玄学五术之神奇功效的有力见证。


至汉朝,张良奇遇黄石公,圮上受书,得《金篆玉函》之传承。张良聪慧绝伦,研习秘籍,深通谋略。其辅佐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汉朝之兴盛立下汗马功劳,旺汉四百年,成就一代盛世。此后,秘籍继续流传,三国时代,诸葛亮身负大才,得此秘笈,虽躬耕于南阳卧龙岗,然心怀天下。经刘先主三顾茅庐,感其诚意,乃出山相助。其借秘籍之智,佐先主取荆州、定益州,奠定三国鼎立之局,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欲图兴复汉室。惜乎禳星祈寿之际,为魏延所坏,壮志未酬,空留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之千古浩叹,然其才智与功绩,已永载史册,为后世所敬仰。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期间,虽亦有得《金篆玉函》者,然或因时运不济,或因机缘未深,所得大多不全。如葛洪传承道术,郭璞、杨筠松精通堪舆术,各擅其长,虽未得全璧,亦在其各自领域,大放异彩,为玄学五术之发展,添砖加瓦。


至宋朝,一代鸿儒朱熹,学问渊博,著作等身,立德立言,旷世无俦。其得《金篆玉函》,潜心钻研,将其中智慧,融入学术思想,对后世文化之发展,影响深远。迨及明朝,刘基刘伯温,聪慧过人,得此秘籍,洞察先机。其以秘术辅佐朱元璋,于乱世之中,披荆斩棘,创立大明江山。功成之后,全身而退,其智谋与风范,传颂千古。


历经四千余年之漫长岁月,《金篆玉函》在流传过程中,或因天灾人祸,或因传承者之理解差异,内容不免有所散佚增删,亦由此产生诸多流派。然其核心要义,始终围绕山、医、命、相、卜展开,此五者统称玄学五术,虽各有侧重,却同宗同源,皆以阴阳五行为根本说理工具,用以判断事物之发展趋势,制定应对之策略,实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之东方科学部分,蕴含无尽智慧与奥秘。


所谓 “山” 者,涵盖《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玄典》乃蕴含深刻哲理之经典,研读其中,可明心见性,启迪智慧;《养生》之术,注重身心调养,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之修炼,达致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目的;《修密》之法,借助特殊之功法与仪式,修炼身心,提升精神境界,实乃修心养性、锻炼身体之秘术精华。


“医” 者,包含 “方剂”“针灸”“灵疗”。“方剂” 之学,精研药物配伍,依病症之不同,调配良方,祛病除疾;“针灸” 之术,巧用银针,刺激穴位,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灵疗” 之法,注重精神心理因素对健康之影响,以心理疏导、意念调节等方式,辅助治疗疾病,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医治疗之核心体系。


“命” 之术,以时空关系为基,运用 “占星术”“干支术” 等重要方法,判断人之命运起伏。占星术观测天体运行之象,以星象变化推断人事吉凶;干支术则依天干地支之组合与循环,推算人生之流年运势、祸福休咎,为人们了解自身命运轨迹,提供独特视角与参考依据。


“相” 之部分,分为 “人相” 与 “地相”。“人相” 通过观察人之形貌、气色、骨骼、五官等特征,推断其性格、命运、健康状况等信息;“地相” 则专注于山川地理形势,勘察风水气场,选址布局,以求人居环境之和谐,福泽绵延,二者皆蕴含深刻之阴阳五行哲理与自然规律认知。


“卜” 术源远流长,如《梅花易数》《纳甲断易》《六壬神课》《太乙神数》《奇门遁甲》等数术学,皆为其中代表。历代军事家多精通此术,如汉朝之诸葛亮、唐朝之李淳风、宋朝之邵康节、明朝之刘伯温、清朝之曾国藩等,皆借此术洞察天机,料敌先机,于军事斗争、政治决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以独特之数理逻辑与象数思维,预测事物发展变化,为人们在迷茫困惑之时,提供决策之方向与指引。


然今之世,中医界部分人士,竟将山、命、相、卜视作迷信,大加挞伐,欲批倒批臭,此诚非明智之举。盖因山、医、命、相、卜,本为一体,如同一棵苹果树之五枝,相互关联,命运休戚与共。若一味否定其他四枝,独崇医之一枝,无异于自断臂膀,自毁根基。当世人皆以为其余四枝之苹果酸涩不堪时,又岂会轻信医之枝所结苹果为甜美多汁?长此以往,整棵苹果树恐遭砍伐,中医文化亦将面临灭亡之危。


当今之世,中医热渐兴,然欲成燎原之势,必有国学热为之根基。中医之复兴,离不开山、命、相、卜之协同发展。唯有诸术共同繁荣,方能形成文化之森林,支撑中医之参天大树茁壮成长。盖因山、医、命、相、卜异流同源,吾辈研习中医者,当借鉴其余四术,溯流寻源,探寻古中医之脉络源头,汲取其中智慧精华,融会贯通,为中医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



相之部类,可分三大领域。


人相之术,视人身为小宇宙,将手掌、面孔等部位视作微宇宙,依八卦方位、干支、八门、五行、十二神等为基,注重形状、部位、气色之观察,涵盖面相、手相、骨相、体相诸方面。我国人相术细致入微,人身各处皆在考察之列,重要相书有《麻衣相法》《金面玉掌》《水镜神相》《神相铁关刀》《金铰剪》等,为相人之重要参考。


地相之术,即古之 “堪舆”,旨在观察天文地理,择优良环境趋吉避凶,分阳宅、阴居,俗称风水。其重要流派有 “三元法、三合法、九星法”,依观察方式差异,又分 “形象” 家与 “理气家”。形象家以山形、地形定天星及形象名目;理气家则以数理秩序为据。地相之关键条件有五科:龙者,山脉形势,关乎人之贵贱;穴者,最优之地,决定吉凶;砂者,周边环境,关联寿夭;水者,河川沟渠,影响贫富;向者,方位朝向,主宰龙、穴、砂、水之吉凶。


至于秘术之 “卜”,其与 “命” 不同,“命” 以人为主,“卜” 则针对人外之事态情境。其多用于军事谋略,古之军师多精于此道。


易派之法,如《断易五行》《六壬神课》《梅花易数》,借八卦六爻判断吉凶,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九宫之法,如《奇门遁甲》《太乙神术》,以十干十二支布于九宫推吉凶,应用范围更广。有秘术门派将 “卜” 分为三式,即《六壬神课》《奇门遁甲》《太乙神数》。相传此乃诸葛孔明师从龟鹿道人时,由一狐狸精倾囊相授。孔明凭此卜术,于三国风云中纵横捭阖二十余载,赢得 “天下第一军师” 之美誉。然亦有传说其因盗师道行、火烧藤兵罪孽,致禳星祈寿遭魏延破坏,未获上苍延寿,此虽为传说,亦增添其神秘色彩。


卜术中尚有 “克择” 之学,属天文历数范畴,以八卦、星宿、干支为基,为婚丧喜庆择吉避凶,古由钦天监掌管,后流入江湖术士之手。我国历书分南北两派,内容因地域习俗而异,闽南多采洪潮和一脉历书,民间通行 “春牛图”“农民历”,阴阳历对照,便民用事。亦有门派将 “预言”“克应” 之术,如《占梦》《测字》《签诗》《姓名学》等纳入 “卜” 部,或有将《姓名学》与 “印相” 归之于 “相” 者。


《四库提要・叙术数类》云:“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以杂说耳。”《管氏指蒙・通世之术》亦云:“曹叔曰:通世之言术者有五:曰葬;曰医;曰卜;曰命;曰相。” 术数,今称 “五术”,虽分类略有不同,然本质相承。有将丹道养生归为 “山”,地理阴宅、阳宅归入 “相”,然此归类未尽完善。吾今尝试分术数学如下体系:


易之范畴,含天部之天文、历学,如推历、岁象之天文学与择日学;地部之地利、地脉,即阴宅学、阳宅学,合称地理,俗称风水;山部之道术(祈禳、符箓)、灵异(超能力)、武术(气功、拳法、兵器、阵法)。


医之领域,涵盖中医之针灸、方剂,草药之运用,祝由科之神奇疗法,导引术之按摩、推拿、气功等。


命之分支,包括七政四余、禄命法、子平命学、紫微斗数、铁板术、河洛理数、皇极数、范围数、前定数、两头钳、演禽法等。


相之部分,有手相、面相、摸骨,合称 “风鉴”,近代又有体相学(行为心理学)融入其中。


卜之种类,有六壬、五行易、演禽、梅花易数、拆字等。


中国哲学,以天、地、人合一为至高理想,“五皮” 即为该理想孕育之瑰宝。往昔为古代贤能珍视,然岁月流转,竟流入江湖,沦为部分人糊口之技。


古人云:“‘易破’,五皮破也。” 意即通《易经》,则可通 “山、医、命、相、卜” 之五术。《易经》者,实乃我国文化之宝典,世界最古老、深奥且富传奇色彩之典籍。古之贤达,如孔子者,对其倾心钻研,曾言:“假我数年,卒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晚年好易,读之韦编三绝,为之作传。彼时无纸,书刻于竹简,以兽皮绳编连,一片竹简所容文字有限,孔子研读《易经》竟致兽皮绳断多次,其用心之深,可见一斑。“韦编三绝” 之 “三”,或非实指三次,古人常以三为约数,表多次之意,故孔子研易,所费心血远超想象。


圣人尚且如此重视《易经》,其地位之尊崇,不言而喻。且秦火浩劫,诸多文化典籍湮灭,《易经》独存其貌,此莫非冥冥中有天数护佑?


《周易・系辞传》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孔安国曰:“‘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传说上古伏羲治世,龙马负图出于黄河,伏羲依其纹绘成先天八卦,代表天地自然诸象;四千余年前大禹治水,神龟负书现于洛水,禹依其数序成 “洪范九章”。后周文王囚于羑里,据 “河图、洛书” 演六十四卦,成后天八卦,即今日之《周易》。古易尚有《连山易》《归藏易》,虽流传渐稀,然亦为易文化之重要组成。


05.我对“五术”的看法与期望


值此风云变幻、波澜壮阔之时代,吾乃有幸受大学之教,于正规学院之学余,得缘接触 “山、医、命、相、卜” 此华夏文化之瑰宝,江湖贤达视若拱璧之 “人生五皮”,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忆往昔,吾对其追求之路,可谓披荆斩棘,费尽心血。为求其真谛,不惜奔波全省,广结此道中人,倾囊搜罗相关典籍,志在穷其奥秘。一面虔诚访求明师,虚心求教;一面笃志自我进修,砥砺前行。三十余载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然此历程,刻骨铭心,非言语所能尽述。


于探究此 “学术” 之漫漫征途,吾时刻思索、审慎实证其可靠性。其为真理之光耀,抑或迷信之阴霾?吾始终秉持赤诚之心,持谨慎之态,不敢有丝毫懈怠。其间,幸会诸多志同道合之年轻才俊,皆受高等教育,心怀对学术之热忱,与吾一同探寻;然亦目睹不学无术、有才无德之 “败类”,行径丑恶,令人不齿。


吾心欣慰者,乃见有贤能之士,为证学术真伪,孜孜不倦,奋力前行;吾心悲戚者,深恐珍贵学术,因邪徒之恶行,遭世人误解,渐趋式微,终至流失,使文化瑰宝蒙尘,岂不哀哉!


“山、医、命、相、卜” 与国人之渊源,源远流长,深植于华夏大地,其脉络广袤无垠,贯穿历史长河。或有人因之受益,福泽绵延;或有人因之蒙害,深陷困境。然其屹立于当下社会,众多国人与之密切相连,其价值犹如混沌之珠,难以定论。然吾以研究者之身,当振臂高呼,以启世人之思。


于信与不信者之间,当知宇宙浩渺无垠,奥秘无穷,远超人类之认知极限。人类肉眼所见之光波,仅局限于 380 micron 至 780 micron 之微末范围,而电波、红外线、紫外线、X 线、R 线等诸般能量波动,皆隐匿于无形,超出人类目力所及。人类于宇宙之中,渺小若沧海一粟,所知所觉,不过冰山一角。故而面对未知事物,当怀赤诚研究之心,谨遵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之古训,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妄加评判;亦不可盲目排斥,诋毁攻击,此皆非明智之举,实乃阻碍智慧启迪、文化传承之歧途。


于执业者而言,近代命学家徐乐吾曾言:“研习命理之人,向来分为两派,一为江湖,二为书房。江湖派根基浅薄,虽富经验,然缺乏常识,难以融会贯通,且志在谋食,难登学术大雅之堂;书房派之研究,多视为闲情逸致,缺乏恒心与实践,义理虽深,却似懂非懂,任人信口雌黄,不能明辨是非,此命理失传之根源也。” 且夫 “医卜星相”,职业自由,修习亦自由,故从业者水准参差不齐,见解各异。学问研究,贵在专心致志,循序渐进,亲身体验,实证其理。若强不知以为知,牵强附会,心存玩弄之念,实乃大错特错,必为学术之林所不容。


“山、医、命、相、卜” 之中,除 “山” 之外,“医、命、相、卜” 皆源出道家,为修身养性之具。起初,研究者皆秉持 “为学问而学问” 之纯粹初心,探寻其中奥秘。然岁月流转,不知何时,此学术流入江湖,为不肖之徒所利用,沦为骗色诈财之恶器,致令世人疑窦丛生,乃至深恶痛绝,此风由来已久,非独现代之弊。


观此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其命运关乎民族文化之兴衰。文化如大地,诸般文化支流纵横交错,奔腾不息。我国文化之域,有的河流干涸消逝,有的由盛而衰,有的则蓬勃发展。而 “五术” 之河,无疑是源头最远、流淌最久之一脉,其间融汇无数圣哲之智慧精华,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此河之命运,引人深思。其将奔流入海,成就浩瀚,还是悄然干涸,消失于历史尘埃?回顾往昔,诸多贤哲如伏羲、神农、黄帝、大禹、周公、文王、老子、庄子、黄石公、鬼谷子、京房、张仲景、诸葛亮、魏伯阳、葛洪、郭璞、杨筠松、徐子平、张紫阳、陈希夷、朱熹、邵雍、李时珍、吴承恩、刘基、万育吾、陈素庵、张楠、任铁桥、袁树珊、徐乐吾等,皆倾心血于此,铸就文化宝藏。此等贤能,智慧超群,所遗之学,虽不敢断言为绝对之真理,但绝非迷信之糟粕,实乃华夏智慧之结晶,文化传承之血脉。


站在保存与弘扬文化、潜心治学之立场,吾等不应盲目排斥或钻牛角尖,当怀包容之心,秉持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之态度,亲身去体验、实证其价值。于离火大运之炽热时代,易隐门下之士,当肩负使命,践行上医之策,力挽狂澜,使 “五术” 文化之河,清流激荡,奔腾向前,汇入文化之沧海,福泽后世,永焕光芒。


当此之际,吾辈当深思五术之传承与发展,特向修习 “五术” 者发出深切之呼吁,期能正其道,扬其名,使其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光彩。



观我国 “五术” 之传承,门派林立,壁垒森严,往昔大多严守门规,秘而不宣。其修习之内容与方法,对内口授心传,对外则隐匿关键,仅示无关紧要或晦涩隐晦之皮毛,且掌门常留一手,以防绝技外传。如此行径,致使修习者传承不全,理解多有偏差。欲除此弊端,首当其冲者,当破除门派之狭隘私见,摒弃一己之私心。应广开学术研讨之门,使各方贤能汇聚,畅所欲言,相互切磋琢磨,启迪智慧,共襄盛举。如此一来,既能集思广益,使五术之学不断精进,又可祛其神秘面纱,令世人得以正眼相待,消除误解。


修习 “五术” 之人,当以敦品励学为要。需胸怀磊落,心地光明,秉持正心诚意之德,谨遵非礼勿视、听、言、动之戒,不为尘世物欲所迷惑,坚守精神之高洁。同时,应广读经典,博采众长,汲取古今智慧,提升学养境界。唯有德才兼备,方能赢得众人之信赖与敬重。切不可行丧德败行之事,以免玷污五术之清誉,沦为世人唾弃之徒。


劝善行仁,乃五术业者之神圣天职。当以命理哲学为指引,劝诫富贵者心怀悲悯,广施善举,积极投身社会福利事业;对迷途之人,应伸出援手,循循善诱,助其改过自新,回归正道。如此作为,不仅可为自身及子孙积福累德,更为国家社会之和谐稳定贡献力量。万不可恃技而骄,心怀不轨,否则必遭天谴,自尝恶果,悔之晚矣。


至于治生济贫,修习 “五术” 者若以此为生计,务必牢记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之古训。明定合理之价格,秉持公正之交易原则,杜绝欺诈哄骗之行径。若有所盈余,当慷慨解囊,用于赈灾救贫、扶危济困等公益之举。如此,方能赢得社会之认可与尊重,摆脱社会寄生之恶名,成为令人敬重之贤能。


昔有张璐玉之 “医家十戒”、袁树珊之 “星家十要”,近人黄福全之 “星家十要”、吴师青之 “地理十不葬”(援引清・马泰青《地理辨惑直解》),皆为规范执业、树立良好形象之佳作。其宗旨皆在劝诫从业者修身立德,严守正道。若每一位五术修习者皆能谨遵此道,才德兼修,矢志不渝,吾深信,虽未必皆能成为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之超凡高人,但至少可成为品德高尚之谦谦君子。届时,五术之价值将为世人所公认,其光辉将闪耀于世间,令人刮目相看。


愿吾等易隐门下之士,于离火大运之中,勇担传承五术之重任,践行上医之策。倡导修习者秉持公正无私之心,破除门派隔阂,促进学术交流融合;砥砺品德,精研学术,以高尚之操行与深厚之学养,弘扬五术文化;积极劝善施仁,助力社会公益,彰显五术之正能量;坚守正道取财,投身济贫救灾,塑造良好之社会形象。


当广聚贤才,创设学府,开办讲座,培育五术传承之精锐。于学术研究领域,深入挖掘五术之科学内涵与文化价值,融合现代科学之成果与理念,使其与时代接轨,焕发生机活力。借助现代传媒之便捷,通过网络教学、学术论坛、文化著作等多种形式,向大众普及五术知识,提升民众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引导民众正确认识、理解与运用五术,使其成为促进个人成长、家庭和谐、社会进步之有益助力。


在社会各领域,积极推动五术与医学、文化艺术、社会治理等深度融合创新。于医学中,汲取五术之养生疗愈智慧,完善中医诊疗体系;在文化艺术创作上,融入五术之美学与哲学元素,丰富创作灵感源泉;于社会治理层面,借鉴五术之思维策略,优化决策管理流程,应对变革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愿吾等齐心协力,在这离火大运之下,传承经典,开拓创新,使五术文化源远流长,福泽万民,昌盛华夏,共创文化盛世之辉煌,书写人类文明之新篇。以此文与诸君共勉,携手共进,砥砺前行。


易隐门下 上医策  敬撰


2025年1月8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