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一位某某主任突然加我微信,为什么说是某某主任,因为他的微信请求确确实实备注着某某某某主任。
昨晚刚官宣今年由我担任两个新生班的辅导员,今天就有人开始找我,看来事情不简单。微信通过后,对方说他是某某某某主任,他的某某亲戚正好在我们班,他刚好认识我的某某和某某直属领导,他的这位亲戚碰到一个某某问题,正在想解决方案。能不能找某某领导通融一下,减少一些中间环节。
当辅导员的第一天就碰到这样的事确实让人头大。头大的不是问题本身,而且询问问题的人不停地在某某领导和某某领导之间徜徉。其实学生遇到的常规问题,即便没有某某领导的出场,某某问题也会得到正常解决。所以当某某领导反复出现在谈话内容里后,中间兜了一些不必要的圈子,工作效率反而降低了不少。
其实,更深层的含义也许还在后面。这一点在自古以来就是人情社会的中国很是常见。但通过“打招呼、走后门”的方式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吗?
也许在某种场景下,这个方法确实不错,但从多年的从教经验来看,深得老师喜欢的学生不一定是被“打过招呼”的人,更多是自身比较优秀的人,这些优秀的同学也不必要一定是学习好、业务精、经常绕着老师转的人,而是做事认真、态度端正、主动学习、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这样的人不止在学校是优秀的,步入社会,成为任何团体的一员也是优秀的。这样的人自带光环,走到哪里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站在一个人终身成长、终身受益的角度来看,与其想方设法帮孩子“打招呼”,倒不如熏陶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拥有一生都可以受用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