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饭,平移至沙发,瘫倒状。
阳春三月,阳光有些旖旎,透过轻薄的纱帘投射在房间的地板上,恍惚着,思绪便爬上记忆的枝头。
那是十年前的三月,也是这样的天,跟H一同去北京,我们是怎样约定的呢?还是一拍即合说走就走?说实话一点也记不得了。
和H成为好基友的起因好像是一帮人被邀请去她家吃饭,以吃结缘,但是作为成年人的友谊能够生根发芽,实属不易,并非两情相悦、电光火石的笃定,我们从最初的好奇、试探、揣摩,到遇到一些事情的深入探讨、共情,再到对许多事情的看法、态度的交流,彼此确信一致的三观,最终才真正走在一起,寻觅探究的过程不亚于选择终生伴侣,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这一步之后的十余载,每天在一起的时间恐怕要比跟父母爱人相处的时间更多,一年三百多天我们起码有二百多天一起厮混,烂熟到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了然的状态,会不会有人认为这是同性倾向,而我们清楚明白这跟性取向无关。
友谊部分暂且不提,只说人与人要好,吃是不可或缺的,与H之间最重要的契合点也是在吃上的精神碰撞,我们对吃表现出最朴实的热爱,对想要达到的口齿之间的嗨点高度一致,因此总有探究共同捕获新鲜味蕾刺激的冲动。从此我们走上了一条觅食的不归路。
那是我俩第一次相约去北京,对北京的情结当然不仅仅是吃,北京满足了我们对地域的文化的精神的享乐的时尚的种种需求。当时北京在开“两会”,两个政治白痴驻足在天安门广场,看着旁边停着若干大巴车,讨论两会是哪两个会,哪个先开哪个后开…
之后我们甩开一切冲向三里屯一家西班牙餐厅,那里的三明治是我迄今为止吃过的最好吃的,毫不夸张,在今后的若干年里每次去都必去的店。通常我们都会选院子里的座位,午后的阳光暖暖的洒在身上,或者在春风沉醉的晚上点两杯红酒,随烛光摇曳,来店里吃东西的也都是在附近工作的外国人,他们个个一副业界精英的派头,长相端正,衣着合体,气宇轩昂,当时很诧异怎么跟大街上走过的老外那么不同呢。
在那之后,我们不断捕获新的饮食信息,也按照timeout的攻略一一探访,更加深入的领略一个城市,逐步有了自己的偏好。
这些年我们一起去了西安、长沙、成都、杭州、厦门… 但都没有北京来的长情,每年都会去,每年也去不够,这个城市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古老的传承与时代的光鲜相得益彰,吸引着我们不断去挖掘。
又到了春心荡漾的季节,内心也开始萌生种种念头,不如再相约一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