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麦 “癌症” 病害
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和茎基腐病被称为小麦 “癌症” 病害,主要原因在于其危害巨大。小麦赤霉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秸秆还田等因素导致其发病流行。一旦发病,不但大幅降低产量,还严重降低品质,带来食用安全隐患。小麦条锈病是随气流跨区域流行性的重大病害,传播速度快,轻则减产 10% 左右,重则可能减产一半以上,甚至绝收。小麦茎基腐病是土传病害,由多种镰刀菌复合侵染,可导致小麦减产 10% - 70%。
二、小麦赤霉病
(一)主要特征及发病原因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流行性病害,由若干种镰孢属真菌引起,其中优势种为禾谷镰孢。小麦抽穗扬花期气温适宜、湿度大时,如遇连续阴雨天气,极易发生赤霉病。气候变暖使得冬季气温升高,小麦赤霉病病原菌活性升高,越冬基数增加。
同时,秸秆未进行科学处理就还田,秸秆上的大量病菌残留,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子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此外,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二)防治措施
1、坚持 “见花打药” 策略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开展第一次预防,5 - 7 天视天气情况开展第二次预防。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选择抢在雨前或雨停间隙施药,施药后 6 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2、开展 “一喷三防”以小麦赤霉病防控为重点,兼顾做好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的防控和防干热风、防早衰工作。药、肥、生长调节剂混配,各计各量。
3、药剂选择方面综合考虑药剂对赤霉病防治效果和真菌毒素控制效果,以及对锈病、白粉病等叶部病害的兼治作用等因素,选择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性好、对环境友好剂型的高效对路农药。
推荐选择如中农联合的卡塔拉氟醚菌酰胺.己唑醇、拜耳稳腾肟菌酯・戊唑醇等复配制剂。优先选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智能植保无人机等施药机械。第一次预防要按照防治药剂说明书推荐用药上限用足药量、配足水量,均匀喷雾。
三、小麦条锈病
(一)主要特征及发病原因
1、小麦条锈病的主要特征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随气流跨区域流行性重大病害,传播速度极快。主要特征为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
2、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品种因素部分地区小麦品种连续种植多年,品种特性退化,抗病抗锈能力减弱;
(2、菌源因素冬孢子、夏孢子在小麦田周围杂草或自生麦苗上越冬或越夏;
(3、环境因素条锈发病的最适温度为 9 - 16℃,结露、下雨和降雾都有利于锈病发生,如受降雨、大风天气频繁以及持续低温天气影响,传播速度会超过往年;
(4、栽培管理因素排水不良、地势低洼、土质黏重的地块发病较重,氮肥施用过晚或偏施氮肥,以及田间荫蔽度大、栽植过密的田块易感病,植株生长柔嫩、成熟期延迟易受病菌侵染。
(二)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在种植小麦时,应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培育壮苗,避免贪青晚熟、抗性降低等现象的发生。
2、合理水肥管理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肥,补充钾肥和微量元素,以增强小麦的抗病力。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以减少产量损失。
3、清理病残体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能减轻小麦的发病程度。
4、正确田间管理适期播种,适当晚播,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
5、喷施杀菌剂
推荐使用中农联合卡塔拉氟醚菌酰胺.己唑醇,拜耳稳腾肟菌酯.戊唑醇,发病的间隔7到10天连续施药!
四、小麦茎基腐病
(一)主要特征及发病原因
1、苗期症状
(1、根部和茎基部变色在小麦幼苗期,最初可观察到小麦的根部和茎基部出现变色现象。一般根部会变为褐色,茎基部 1 - 2 节的颜色也会逐渐加深,由浅褐色变为深褐色。这种变色通常是从外层组织向内部蔓延。
(2、叶片发黄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株的叶片开始发黄。起初可能是植株下部的老叶发黄,而后逐渐向上蔓延。叶片发黄的原因是茎基部发病影响了植株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与运输,导致叶片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
2、成株期症状
(1、茎基部腐烂小麦进入成株期后,茎基腐病的症状更为明显。茎基部的腐烂程度加剧,在潮湿的环境下,茎基部病斑处会出现白色、粉红色或砖红色的霉层。这些霉层是病原菌产生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是病害的重要识别特征。
茎基部的皮层组织会逐渐腐烂,严重时可导致茎基部折断,使小麦植株倒伏。这种倒伏现象一般发生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尤其是在遭遇风雨天气时,病株更容易倒伏。
2、穗部异常茎基腐病还会影响小麦的穗部。发病植株的穗子可能出现发育不良的情况,例如穗子变小、粒数减少。部分病株的穗部还会提前枯死,呈现出白穗现象。由于茎基部的病变影响了水分和养分向穗部的输送,导致小麦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二)防治措施
1、物理防治措施:
(1、轮作换茬和土壤深耕:改变耕作措施,与非寄主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与瓜菜、油菜、豆类等作物轮作倒茬,降低菌源的持续积累。玉米秸秆还田时,秸秆粉碎要彻底,也可加入秸秆腐熟剂,加速秸秆腐熟。深耕、深松土壤 30 厘米左右,捡除地表秸秆,降低地面病菌基数。
(2、适期晚播和水肥管理:结合播种期的天气情况,适期晚播,可降低苗期茎基腐的发病时间,减轻后期发病程度。科学水肥供应,合理施用氮肥避免徒长,增施磷钾肥和锌肥促强壮,适时浇水补墒,增加植株对茎基腐病的抗性。
(3、平衡施肥比例,增强小麦抗性:中耕除草,改善田间小气候;改善施肥比例,有机肥和化学肥料合理搭配、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合理搭配、底肥和追肥合理分配,科学控制氮肥施用量,提高小麦自身茎基腐病抗性;通过提高秸秆还田质量和增加深耕面积,减少菌源量的逐年积累;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将零星发病植株拔除带离农田,集中销毁。
2、化学防治措施:
(1、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小麦播种期是预防小麦茎基腐病关键时期,可选用含有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成份的药剂或者复配药剂进行种子处理,同时可选含有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等杀虫剂的多元复配种衣剂进行地下害虫和穗期蚜虫的防治。如百公斤种子可用 2.5% 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200 毫升 + 3% 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 200 毫升,或 27% 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 400 毫升,或 32% 戊唑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 400 毫升。
(2、返青起身期药剂防治:返青早期施药,可选用含有戊唑醇、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嘧菌酯等成份的药剂喷施小麦茎基部,可亩用 80% 戊唑醇水分散粒剂 10 - 12g,或 中农联合卡塔拉氟醚菌酰胺己唑醇,或 18.7% 丙环・嘧菌酯悬乳剂 30 - 60ml,或 30%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 40 - 60ml 兑水喷雾,可适当调低喷头高度和方向,加大用水量,重点喷小麦茎基部。在喷药时,可结合使用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脂、俏丰氨基酸叶面肥等提升防治效果,还可以提升小麦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增加小麦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