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关于人的科学哲学·宇宙学》附三:论精神也是物质

摘要:人类的生存发展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时代迫切需要化解危机并支撑人类健康自由发展的精神动力。在继承和发展人类以往思想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创新人类健康自由发展的哲学思想,实现唯心与唯物的统一,进而确立起全面、科学、彻底的宇宙物质观,已经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唤。我们应当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精神;物质;统一;人;哲学思想发展;宇宙观


一、唯心与唯物的统一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

纵观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任何时代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精华都不是凭空产生和孤立存在的,都是在对当代最迫切的人生需要和最普遍的精神需求的回应中,在对以往时代思想文化和精神精华的继承、发展、突破与创新中生成的,并且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

杰出的唯心主义思想家、哲学家黑格尔指出,人类的思想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必然遵循“正、反、合”的规律;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马克思也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遵循“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这些思想观点是已经为实践证明的极富远见卓识的深刻洞见,然而当我们运用这些往圣先哲所揭示的事物发展规律并审视他们自身的思想理论时,恰恰也看到了其思想理论本身发展的必然和希望。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

就黑格尔和马克思而言,如果说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精神”将人的思想和精神导向了“超三维阴性暗物质”宇宙存在的极端是“正”,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第一性”就是将“三维阳性明物质”推向了无限宇宙现实存在边缘的“反”,于是彰显当代思想文化和时代精神精华的,就必然是精神与物质的高度辩证统一,它必然是既吸取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又吸取马克思主义哲学合理内核以及人类以往思想文化精华的“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辩证统一”的“合”!由此我们清晰地看到,承接以往人类思想文化精华,回应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时代呼唤,深化对宇宙物质存在形态的认识,确立起全面、科学、彻底的宇宙物质观,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

二、当代科学与哲学的有机结合,必然孕育出全面、科学、彻底的宇宙物质观

现代科学与哲学在研究探索生命和物种起源、运动与发展变化规律时,没有跳出“进化论”的樊篱。应当看到:进化是规律,但进化是过程,不是本源。进化只能在生命体或物种产生之后才能遵循进化的规律,当初产生不会是进化,否则也就无所谓进化了。而就其进化来说,也主要是本质的进化,因为物质虽然是由三维的物质现象和超三维的物质本质构成的统一体,但三维的物质现象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物质的存在与发展。那么,统一于物质之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决定其存在与发展的超三维的抽象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明确地说,这种抽象的本质是不是物质?

宇宙是物质的,人的认识和把握物质,主要是认识和把握物质的本质。如果说决定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抽象本质不是物质,那么无疑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物质性。

恩格斯早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就曾经指出:“在自然科学本身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一些理论,在这些理论中真实的关系被颠倒了,映象被当作了原形,因而必须把这些理论同样地倒过来。这样的理论常常在一个长时期中占统治地位。当热在差不多两个世纪内都被看作特殊的神秘的物质,而不被看作普通物质的运动形式时,热学的情况就是这样,热之唯动说才完成了这个倒过来的工作……”[3]那么,在现代哲学与科学领域中,在对人自身以及宇宙物质性的认识上,是否也存在类似颠倒的情形呢?

宇宙是物质的,但物质仅仅是我们现代哲学框架定义的存在形式吗?或者说以往我们科学研究实证的物质是全部的物质存在形态吗?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4]。这是以往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物质存在的定义,今天已显露出其时代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不完整性。

现象的存在是物质,抽象的存在是不是物质?人的肉体是物质,人的精神是不是物质?如果说宇宙是物质的,那么宇宙中就没有不是物质的存在,而只有物质存在的不同形态。

众所周知,宇宙的统一性在于宇宙的物质性。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中各种物质既有结构层次的不同,又有运动形式的千变万化,不同形态的物质都有其特有的属性和运动规律。

目前,现代哲学定义和现代科学研究的物质主要是三维物质。三维物质是看得见的粒子或粒子组合态,是光速以内运动的显性存在,属阳性明物质。现代粒子物理研究对物质结构最小单位的了解不断深化,用最现代的科技方法和手段已经微分到夸克和轻子,都小于10-17厘米,即不到质子、中子的万分之一[5]。这也仅仅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

物质存在还有另一种形态,即超三维的物质存在,是看不见摸不着、不占有空间、超光速运动的隐性存在,属阴性暗物质。隐性存在的阴性暗物质也属于物质存在,它也可以为我们的感觉复写、体验和反映。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在21世纪中国科技战略研讨会演讲中指出:“……另一个在我们宇宙中的大问题是暗物质。从引力我们知道有暗物质存在,可用光看不见,红外、紫外、X光都看不见。宇宙里90%以上是暗物质。这些暗物质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有极大的能量来源我们不知道。”他同时指出:“目前微观和宏观的冲突已经非常尖锐,靠一个不能解决另一个,它们联起来会有一些突破。这个突破会影响我们的将来。”[6]现代宇宙学研究发现,“黑洞”是一种引力强大到连光线都难以射出的天体(然而,“量子不确定性”原理允许量子从黑洞中渗漏出来),但人们可以通过它对其周围物质的影响间接地探知其存在[7]。现代基础物理学研究证实,中微子在宇宙中大量存在,每秒钟穿过人体的中微子多达几万亿个。中微子来无影去无踪且能够自由穿透墙壁、山脉甚至地球和其他行星,一般却不与之发生反应的科学事实[8],以及“物质不灭”“能量转化与守恒”“量子跃迁”“量子测不准”“量子坍塌”“量子回归”等科学原理,和希格斯玻色子“自旋为零”特性的被证实,都为阴性暗物质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验支持。

宇宙统一于阴阳物质。阳性物质是看得见、占有空间、以粒子形态存在、三维、光速以内运动的显性明物质。阴性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不占有空间、超三维、超光速运动的隐性暗物质。万事万物同时又都是复性物质,都是不同维层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排列组合态。阴阳物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复性物质之间亦然。正所谓:法于阴阳,阴阳互根;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转化,阴阳交变。也如毛泽东所说:“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是矛盾同一性的全部含义。”[9]

阴阳物质的转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自然的。人为的转化只有符合事物本质与自然发展规律时才是可取的。人为的转化只是一种手段,在有些时空点适用,在有些时空点上不适用,而自然的转化是必然的。人类社会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常规,自然界有自然界运动的规律,宇宙有宇宙本质和总规律。规律是普遍存在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适应规律、把握并运用规律,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事物进行相当范围的调整,但却不能创造规律或从根本上改变规律发展的总趋势,这正如自然界整体的运动、发展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样。于是,任何不适应或违背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本质与规律允许限度的胡思乱想,以及盲目无度的破坏性竞争和发展,最终都将受到规律的调控和惩罚。人类的家园——地球,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造成人类整体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严重危机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要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根据。自然界存在着许多的运动形式……所有这些物质的运动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10]。可以说,这是指导我们认识宇宙中各类物质存在应当遵循的一种正确方法,当然对于人类认识人自身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对于人类而言,宇宙既是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又是有时空的运动和发展的物质,是多维的连续过程。就阴、阳两大类物质运动的特征来看,光速以内运动的是阳性明物质,超光速运动的是阴性暗物质。阴、阳两大类物质的重要区别是速度的差异,光速是阴、阳两大类物质转化的临界点,能把握住这个临界点,就能把握阴阳。

阴阳物质与复性物质理论,科学地反映了现实变化的同一性,它也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得到证明——有三维的粒子或粒子组合态、光速以内运动的显性明物质,同时就一定有超三维、超光速、超时空运动的隐性暗物质。这是“唯物辩证法”从更高层次上对物质存在形态的辩证,也是在“广义相对论”基础上对物质存在及其运动规律认识的延伸与发展。现代量子力学对引力、场、信息、虚粒子等的研究,尤其是τ轻子和中微子作为隐性存在物质一般不参与强作用,但其质量却是参与强作用的轻子二倍的特征的被证实[11],和宇宙学对天体“黑洞”与时空的研究成果,都对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实践的证明则首先来源于新人学对人自身研究的突破性成果[12]。

宇宙中一切物质存在,均离不开阴阳物质的“统一辩证和辩证统一”。就人类社会而言,精神和肉体、认识和实践将伴随每一个人以及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始终。在当代,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和人学的研究与实践的突破,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哲学嬗变所整合产生的划时代发现,我们的真理观就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于是一条新的更光明的人类发展道路就会被开辟出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那么即便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精神的实质也必然是物质,精神的运动也必然是物质的运动。正常情况下,人的行为受人的精神支配,这是众所周知的。世界上哪里存在不依赖精神能动认识的实践?精神的运动是人的行为的前提(因),人的行为主要是人的精神运动的结果(果),正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可见,人的行为是人的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外延或者外化,人的精神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根据和动力。精神运动也可能不立即表现为外在行为,但不等于精神没有运动,只不过量的积累不够或外在条件不具备,在精神运动过程中被否定或被新的肯定所取代。既然“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存在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过程之中的普遍规律,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承认“精神是物质”和“精神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这一事实。因为作为精神存在的思维的运动如果不是物质的运动,如何能有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否定的是什么?被否定的又是什么?如果说宇宙是物质的,宇宙中又怎么能有不是物质的存在?所以作为精神存在的思维的运动实质是物质的运动,属于心理实践活动的范畴,只不过这种物质运动与实践的方式、方法和存在维层不同于三维物质而已。

精神也是物质,精神的运动实质是更高级的超三维、内在本质层面的物质运动。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是物质的”认识需要深化,对“对立统一规律”和“一分为二原理”,我们应引申理解为宇宙及其万事万物的显与隐、三维物质与超三维物质存在,即三维、显性存在的现象与超三维、隐性存在的抽象本质的高度辩证统一。

由于精神这一超三维物质无形无相的隐性运动的特点不同于三维物质运动的显性表现形式,它一般只能在意识、思维、心理、智慧的外化时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往往被以三维物质观做指导的思想所困惑和束缚,难以被认识和直接把握而表现出本来面目。难以认识和把握不等于不起作用,也并非无规律可循,更不是不能认识和把握。我们应当通过对人的现象的三维物质存在(肉体、生理)全方位的认识与把握,达到对精神——这一更高级的超三维物质存在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进而促进人类对自身以及宇宙本质与规律认识上的飞跃和升华。

符合事物本质与发展规律的思想是科学的,“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13]。

现代科学与哲学主要侧重研究和把握的是三维物质(阳性明物质)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只能说侧重认识和揭示了部分物质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或物质存在一种形式的内在规律,所以对物质存在形态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物质内在本质与规律的揭示是不完整的。

如果说科学与哲学对于人类有大用,科学与哲学的终极目的就在于提供一个简单、准确的完整理论去描述整个宇宙及其万事万物,揭示人与宇宙的本质,进而明确人与宇宙及其万事万物的关系,并顺应当时的历史现状、契合人们的思想实际,自然地为人类的彻底自由和解放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任何科学与哲学也只有紧贴人生层面,并切实解决宇宙人生的实质性问题,才越有助于人的自由和解放,也才越有意义。而不能够正确解释人与宇宙存在形态及其本质的科学与哲学体系,都难以正确引导人们去圆满地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也都难以清晰地向人们揭示出宇宙的全部真相。

自人类哲学史产生以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对人与宇宙本质属性的争辩就从没有停止过。以往的唯物主义是以“宇宙是物质的,宇宙统一于物质”作为大前提,来界定物质与精神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总体而言,它主要是用三维的物质观来指导人们认识宇宙及其万事万物的。因此,它一方面认为宇宙统一于物质,另一方面却不承认精神是物质存在和精神作为物质的可转化,于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对统一的物质内涵与外延自相矛盾的认识之中,而使自身对人与宇宙物质存在形态及其本质的认知带有片面性。唯心主义正与唯物主义相反,它是以“宇宙统一于精神”作为大前提,来界定物质与精神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甚至不承认物质,或只将精神作为脱离于物质之外的东西来看待,于是必然得出与唯物主义相反的认识,也不可避免地对人与宇宙物质存在形态及其本质的认知带有片面性。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深入发展,通过新人学的研究与实践的升华,得出的清晰结论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宇宙本质这一同一命题的两个方面,是各自侧重于对宇宙物质存在不同范畴和不同层面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思想理论体系。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各自的存在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谈物质从没有离开过精神,谈精神也从没有离开过物质。是谁在谈物质?又是谁在谈精神呢?是人。心、物本是一元,人本身就是肉体(阳性明物质)和精神(阴性暗物质)、三维和超三维、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这是宇宙万事万物“统一辩证和辩证统一”的自然法则决定的。

不是宇宙对每一个人不一样,而是每一个人对其体悟和认知的不同而显现差别。

有鉴于此,我们应当解放思想、拓开心量,冲破以往对人与宇宙物质存在形态及其本质认知上的樊篱与蔽障,实事求是地确立起全面、科学、彻底的宇宙物质观:

1.宇宙是物质的,宇宙中没有不是物质的存在,只有物质存在的不同形态。

2. 宇宙统一于三维、现象的阳性明物质和超三维、抽象的阴性暗物质。

3. 事物本质是事物的既现象而又抽象的存在,抽象存在的事物本质也是物质。如果说抽象存在的事物本质不是物质,那么无疑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万事万物存在的物质性。

4. 本质决定现象。抽象存在的事物本质不但是物质,而且是更长久、更稳固、更高级的物质,只不过这种物质不同于以往人们已知的三维物质。

5. 人是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能够思维并运用语言进行情感与理性交流的肉体(属于三维、现象的阳性明物质)和精神(属于超三维、抽象的阴性暗物质)的物质辩证统一体。

6. 精神也是物质,是更长久、更稳固、更高级的物质,属于看不见摸不着、不占有空间、超三维、抽象存在的阴性暗物质。与其说精神是物质的反映,不如说精神是反映物质的存在。意识是精神对事物的反映,而思维则是精神反映与思考事物过程的活动。亦如认识和实践是人的属性一样,意识、思维、心理、智慧是精神的属性。

7. 精神和肉体与生俱来、同生同在、组异成同、缺一不可,不存在先有谁后有谁、谁第一谁第二的问题。心、物本是一元。

8. 精神是人与人类的特殊性,而非万事万物的特殊性;精神是人的内在动力源,是生产力的根本。

9. 不是物质(三维、现象的阳性明物质)产生了精神,精神(超三维、抽象的阴性暗物质)也非万物的本源。

10. 在既一切形而又超乎浸透于一切形的宇宙本质之中,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现象的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化过程,即在一定条件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与总体趋向本质的还原。

宇宙统一于物质,即统一于阴阳物质,这是宇宙物质的自然存在。所以我们应当确立起三维与超三维辩证统一的宇宙物质观,应当在肉体与精神的辩证统一中来认识人本身,在显与隐、现象与本质的辩证统一中来认识宇宙中各类物质的存在,以及宇宙自身的存在,这样才能便于我们形成全面、科学、彻底的宇宙统一物质观[14]。

三、揭示宇宙超动力学方程的广泛普遍规律,是宇宙真相的自明自显

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思想升华。

从宏观来看,20世纪天文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哈勃定律”直接得出的推论是:“宇宙中所有星系都在彼此远离,即宇宙处在普遍的膨胀之中。”[15] 也即是说,宇宙是由极简单的原因导致的复杂后果。

就微观来说,量子力学也已经揭示和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质存在形态——量子“无中生有”从“真空”中自然发生的“量子跃迁”“量子测不准”“量子纠缠”“量子叠加”“量子坍塌”“量子回归”和希格斯玻色子“自旋为零”的特性等原理。

至此,当我们通过新人学的研究与实践深入体悟和觉察的时候,进一步清晰地发现:宇宙的表象是由极简单到极复杂再到极简单的过程,是起始于宇宙本质空性,再复归于空性宇宙本质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宇宙表象是“(无形无相、能生能变能藏的超对称、超引力的大统一‘真空’状态)——(宇宙本质自发信息〔相当于‘量子跃迁’,产生出最基本的物质形态〕至一定阶段,能量高密、‘暴涨’‘真空相变’,产生万事万物)——(万事万物不断组合变化、发展至成熟期而进入高峰〔相对稳定期〕)——(趋向发展至宇宙万象的衰落与‘灭亡’)——(宇宙万象化解、消融,最终复归于宇宙本质‘空’的自性本位)”的开放螺旋式自然循环运动过程。

——宇宙现象都是过程。

——运动是宇宙本质的属性。

——现象的运动和发展,实质是趋向本质的还原。

——宇宙现象的运动和发展,终将复归于初始发展现象的宇宙。

即:无始无终、无限无边界、超时空、永恒存在的宇宙本质,从根本上规定着有始有终、有限有边界、有时空的宇宙现象的“产生、发展和灭亡”(趋向本质的还原);无始无终、无限无边界、超时空存在的宇宙本质和有始有终、有限有边界、有时空暂时存在的宇宙现象的统一与融合,构成了宇宙万事万物在“产生、发展、灭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既有始又无始、既有终又无终、既有限又无限、既有边界又无边界、既有时空又超时空、既现象又抽象的现象与本质“统一辩证和辩证统一”的自发、自组织、自洽、自全、自满足、自控调谐的自然而然状态。

可见,人类以及宇宙的表象世界,也仅仅是无限宇宙“真空能量海洋”中泛起的几朵短暂而美丽的浪花。

也即是说,宇宙万象是由质发展出的量,量再回归到质的“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统一辩证和辩证统一”的自生自灭、本无生灭的开放螺旋式自然循环运动过程。这就是宇宙本质空性的光明所规定的自然法则,也是我们对宇宙、人生和万事万物得出的基本结论。

四、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宇宙本质是空性的光明,是显化和含融万物的。所以,人生本“空”,并不意味着人生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那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呢?

事实证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有益的贡献。

就人生价值取向来看,执着有一个实在的“我”,对外物追求与占有欲越强烈,则人生价值越低,呈“小我”状态,这是舍本逐末的迷惑人生。

人的本质实质是人的既现象而又抽象的存在,外物只是人生生存的需要,而不是人生的全部和根本,所以当生存问题已经得到很好解决,追逐和占有外物越强烈,则背离自身的本质就越远。认为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而对“我最终又是谁的,谁又是我,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来,我最终又到哪里去”却毫无所知,心被外物牵动,如随风飘荡的落叶不能自主。

虽然认为有一个实在的“我”,但对外物呈顺其自然的状态,侧重于道德的、智慧的精神追求与自我存在价值的实现,是趋向人生本质层面的发展,呈“小我”趋向“大我”发展的较高级状态。

如果能够舍弃“小我”,进入为他人、为国家、为人类的文明发展而不懈努力的状态,那么就可以逐渐成就“大我”并趋向“无我”,在世间就可以行正道、建功立业,成为大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等伟人或世间圣哲。

如果能够了悟并自证宇宙人生本质的空性,了断人生烦恼,从而获得圆融无碍的通透大智慧,那么即可出世入世无别,凡圣不二、无挂无碍、潇洒自在而获得大自由,就能给人以正知正见,使有缘人开悟人生,获得不同层次的身心自由和解放。亦即传播真理,开示宇宙本质之知见,正世人之所过(并非指责,而是说明道理),辅万物之自然(揭示宇宙人生的本质真相,顺应自然规律发展),进而真正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这是个体的人达到身心彻底自由和解放的圆满人生。

大道无私,“物”“我”两空,“无我”无私就是宇宙本质落实到人生层面的高尚道德状态和彻底觉悟的境界。

可见,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通过人不同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上,必然表现为不同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时空观和发展观;反过来,不同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时空观和发展观,又必然表现出不同思想状态下的不同人生行为,最终表现为不同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结果。

由此也可见,世上本没有什么天才,只有不同价值取向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和持之以恒努力的人生结果;或者说,只有不同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时空观和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不同人生状态。不是宇宙对每一个人不一样,而是每一个人对其体悟和认知的程度不同而显现差别。想了悟宇宙人生、超越凡圣、解脱生老病死苦等重重烦恼的困扰而获得人的彻底自由和解放吗?那就从认识自己,提升和超越自己开始吧!

美好产生于心里,天堂、净土也在人间,心净则世界净。也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由领域,只是在由必然和外在目的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开始;按事物的性质来说,也就是只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16]

人的彻底自由和解放,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珍惜人生、热爱祖国、胸怀人类、放眼宇宙、真诚奉献、“无我”无私,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才能获得身心的彻底自由和解放。而人的彻底自由和解放,必在对思想和精神的自我超越,即对自我和宇宙现象的彻底“否定之否定”之后,最终也只能由人的自我觉悟来完成——“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7]。

总之,宇宙观决定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时空观和发展观。宇宙观这一具有根本性决定意义课题的正确开解,对于扭转人类因自身本质迷失、盲目发展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界剧烈对立和冲突所导致的严重生态环境危机,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18]的和平发展理念,特别是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和谐、自由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人类也必将因此迈向更加光明灿烂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8页。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北京:新华社,2016年5月18日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88页。

[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8页。

[5]详见《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选读)[B],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71页。

[6]详见〔美〕李政道:“物理学的未来——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学”《中国科学报》第1版[N] ,北京:中国科学报社,1997年9月3日。

[7] 详见〔英〕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M],许明贤、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第160页。

[8]详见〔俄〕维塔利·戈洛瓦乔夫:“地下搜寻中微子——科学家捕捉能够轻易穿透地球的‘幽灵’”《劳动报》[N],莫斯科:俄罗斯联邦独立工会联合会,2002年11月23日。

[9][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8、330页。

[11]详见“τ轻子和中微子的发现”《新华文摘》1996年* 6[总第210期][J],北京:新华文摘杂志社,第183-184页。

[12][14] 详见“确立全面科学的宇宙物质观”《渤海大学学报》(哲社版)[J],锦州:渤海大学学报编辑部,2005年第1期,第40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66、867页。

[15]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选读)[B],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16] 《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62-963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1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R],北京:新华社,2015年10月29日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