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号的改版,是出奇制胜,还是行差踏错?

就在昨天6月20日(应该是前天了),微信的公号毫无征兆地进行了更新。

点进订阅号,可以看到以往以多个账号列表排列的信息分布方式,突然以类信息流的文章分布呈现在眼前。



微信,在以往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极尽冷静克制的佛系app。

哪怕在更新小程序这么一个让人仿佛新的风口即将到来的功能时,也仅仅只是在【发现】的入口里,不吵不闹地静静等待着人们来发现。

可这次,画风突变地令人措手不及。

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年以来就开始争议不断的今日系大战腾讯系的种种。

是为了对异军突起的敌人所准备的战略防御,还是出于自我变革进化的不破不立?

在今年年初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有人问订阅号要不要做信息流?

  前段时间还有一个事情也让我挺惊讶,很多人在讨论订阅号要不要做信息流的问题,你们觉得应该做吗?其实我们并没有想过要把订阅号作为一个所谓的信息流,订阅号只是大家订阅的一个集合,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应该去改善一个用户对于订阅的所有东西的阅读效率,对用户订阅的东西怎么样才能找到它,找到重点,这个是我们想要去做的,但到最后就变成大家以为订阅号本身要做成一个所谓的信息流,这个就很奇怪,这是两回事情。

  如果大家一定要去看所谓的信息流,大家可以用我们的“看一看”,在里面看一些信息,但是订阅号本身是用户自己订阅的,所以我们只会去改善阅读效率,而不是胡乱变成不受掌控的信息,以上是关于订阅号的内容。

这段话在今时今日看起来,显得有些耐人寻味。

但细细品读一下,可以发现,张小龙其实并没有说不做信息流,而是不会为了做信息流而做信息流。

对于订阅号的功能始终是朝着用户如何更有效率地去发现它而提高的。

另外,虽然乍一看新的订阅号界面和信息流非常相似,但它其实并不是标准上的信息流。

以我们在今日头条上看到的信息流内容对比。

微信订阅号目前的呈现方式仍然是基于用户订阅的关系,而并不会基于你的兴趣而推荐相似内容给你。

其次,推送内容以最近推送时间进行排列分布。

我相信,对于许多人来说,账号列表里一定有一些已经很久没有查看该账号内容,但又没有取关的用户。

而改版后,通过点击推送文章左上角的公众账号,即可查看到该账号的简介及近期推送文章页面。

在账号头像的下方,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取消关注】按钮。

这个属于用户退出机制的强化设定,对于不少账号来说,必然面临关注数锐减的局面,这无疑是对目前公号的一次流量洗牌。

将这部分回收的用户注意力,重新分配到优质内容账号,对于整个公号体系来说,是一次优化升级。




从目前来看,某些粉丝数千万的大号,在新的信息呈现机制上,甚至出现了连阅读10W+都无法达到的尴尬情况。

对于一些头部账号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但从微信的生态体系来看,如果有几棵树木长得太过茂盛,垄断了阳光、雨水,那么在这个生态里的其他生存者或许就会慢慢消失殆尽。

通过将大号的流量分配给一些尚未成长为苍天大树的新生运营者,从而鼓励这些作者们努力产出优质内容,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未尝对于整个微信生态的发展不是一件更加持续、更加长远的建设机制。

从新版订阅号的入口页面右上方的列表按钮,仍然能进入到以往多个账号按列表形式呈现的页面中。

对于,账号的核心粉丝来说,必然会为了自己关注的内容,而直接点击进入到列表查看,而不会考虑通过类信息流的页面方式,不断的往下滑动拉取。



总体来看,这次的改版,对于一些刚踏入公号的新生代运营者来说,是一次利好。

而对于头部账号而言,短期内或许会经历不能承受之重。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可能会面对更多异军突起的黑马对手。

在过往历史中,每当社会发生重大改革,都意味着利益的再分配。

而微信作为一个体量超过10亿的国民级app,它的一举一动都将对一代人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不少人来说,它就犹如一只上帝之手。

如果上帝改变了规则,我们能做的,就只有顺应它,然后完成自身的进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