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回忆小的时候,变化之大,感慨万千。那个时候看电视很奢侈,想看动画片《西游记》,就得去隔壁邻居家,村里第一户拥有电视的人家,可傲娇了;那个时候,想看电影,晚上要跑很远,还得带上凳子,露天的放映场,尽管西北风呼呼的吹,也丝毫感觉不到冷;那个时候,想看书,要去镇上的新华书店,借本书,除了付押金外,每天还要另付2毛钱。尽管折腾来折腾去,可是那个时候依然乐此不疲,享受整个过程。
现在方便了,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电视,再也不用去邻居家看电视了,只是偶尔借个葱借个蒜。电影院到处都是,随时都可以买到票,随到随看,而且还有空调,虽然也会冷,可是这种冷跟那种冷不一样。书店随处可见,还可以在网上选书,电子版的还可以试看,还包邮,连跑腿儿的功夫都省了。互联网的便利,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小时候还有吃不饱的时候,现在基本都是营养过剩,想想身边有多少“将军肚”,生活确实富裕了。
慢慢的发现,生活是富裕了,似乎生活的味道不一样了,过去讲远亲不如近邻,现在好像远亲和近邻差不多,仅仅是空间上的远近而已。原来被迫要去邻居家蹭电视,反而抬头不见低头见,想不熟都不行,这么一想,还挺怀念那个时候的。电影院里看电影,环境好了很多,无论是观影效果,还是观影体验,都比过去好的不是一点半点儿,有现成的凳子,很舒服,只要买票,保证有位置坐。可是前后左右的人都不熟悉,似乎也没必要熟悉,反正各看各的,看的是电影,那个时候可是一个村,甚至是几个村的人一起看电影,这么一想,还挺怀念那个时候的。买书越来越容易,网上都能搜得到,不用再问别人借书看,借书还感觉欠人情。现在倒是不用担心欠人情的事儿,可是书越来越多,真正读完的越来越少,在一起讨论书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这么一想,还挺怀念那个时候的。
怎么明明生活水平提高了,反而越来越怀念从前?如果真的回到过去,真的愿意过那种苦日子吗?回到过去,真的需要勇气。
这一切来的太快,可能还没有做好准备,就像年轻的父母一样,自己还是个孩子,就要开始带孩子了。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各种信息满天飞,今天这个成功了,明天那个逆袭了,后天一夜暴富了,心里不由自主的越来越慌。为什么那个人不是我?要赶紧想办法、找捷径,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各种无休止的比拼,不仅拼工资、房和车,还拼小孩儿,各种补习班,各种兴趣班,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要试试,这么一看,跟现在的孩子比,最起码我们还有童年。这种只争朝夕不服输的精神真的值得颂扬和传播,可是无条件的比拼,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可能会说没办法,别人都是这样,这个理由很牵强。无条件的比拼是在耍流氓。举个例子,姚明的篮球水平肯定比梅西的水平高,梅西的足球水平肯定比姚明的水平高,到底谁厉害?没法比,条件不一样,非得硬比,什么后果?篮球踢的像足球,足球打的像篮球,最后只能选择乒乓球。
走的太快,不停的在找寻,却忘了自己,明明自己最擅长乒乓球,因为看人家打篮球挣钱多,踢足球粉丝多,就要拼命的去补篮球和足球的功课,最后发现,成长的只有时间。回头看,小时候没有那么着急,做事反而显得纯粹,想看《西游记》,自己家没电视,就会想办法,去邻居家找,无论在哪儿看,只要能看到《西游记》,这才是关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刻意,反而容易脚踏实地。
日本有个说法,怎么样过的幸福?第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第二,还得做的好,第三,这个事情有社会价值,第四,能挣钱。如果能够满足四个,当然最好,如果不能同时满足,最少要满足两个,这样幸福感就不会太低。
这么好的时代,千万别委屈了自己,放慢脚步,累的时候,停下来,发发呆,放空放空自己,找准自己的定位,低头拉车也别忘了抬头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