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余采一二,以备佳话
三十七.盛世公卿
【原话】山左任城东关外有泉,相传李白浣笔处也。上有祠堂,祀太白及贺监、少陵三贤。乾隆辛亥,沈清齐观察启震葺而新之,土中得诗碣,署“木兰山人刘浦题”,不知何时人。其词曰:“藓蚀残碑枕废池,开元吟客剩荒祠。空庭古柏吹风处,秋草寒泉落日时。谁采涧毛修冷寺?我沽村酒读遗诗。唐宫汉寝无人记,独有才名到处知。”未几,巡漕使者和希斋琳阁学入都,河帅李香林尚书祖饯于祠中。希斋和云:“太白楼临杜老池,此间合祀有专祠。林泉竟属先生地,风雅刚逢我辈时。梁绕骊歌《将进酒》,壁留鸿爪共题诗。他年重过应相访,直与三公作旧知。”香林云:“当年浣笔有清池,此日名泉葺旧祠。花竹新栽游赏地,歌筵初敞饯行时。标题不亚羲之序,(重修浣笔泉,和希斋作记。)赓韵如吟白也诗。文水堂前风月好,几人惆怅为心知。”漕帅管公幹珍云:“谪仙人去剩空池,剔藓疏泉认古祠。宦迹已沉灵武后,笔花犹及盛唐时。入门合进临波酒,立石重摹出土诗。拊景漫增兴废感,好将觞咏记新知。”中丞惠公龄云:“女墙东处甃方池,上有云烟罨古祠。谁向寒泉谈旧迹?空馀文藻忆当时。低徊不少飞觞饮,感慨争留过客诗。拍槛欲狂呼太白,要从旷世结心知。”进士顾礼琥云:“仙在高楼月在池,池光千载抱遗祠。幸逢元老重开宴,转惜先生不并时。绿水澜洄沈彩笔,旧碑林立待新诗。吴都狂客今初到,未要寻常贺令知。”转运阿公林保云:“谪仙遗迹剩荒池,合祀于今拜古祠。盖世才名犹在耳,斯人重聚复何时?难寻缥缈神仙路,谁补苍茫客恨诗?愧我毫端尘未浣,空凭流水寄心知。”陈公兰森云:“泗水源流故有池,泉开浣笔辟丛祠。风云馀墨人千古,仙圣同龛祀一时。胜地从今频集宴,残碑自昔纪题诗。漫言兴寄形骸外,大雅欣逢尽旧知。”观察沈公启震云:“源分泗水辟方池,座列三贤葺旧祠。人地废兴原有数,主宾今古宛同时。新移竹影亭前画,细辨苔痕壁上诗。樽酒落成兼送别,高情留与后来知。”诸诗俱各清妙,辑而存之,后世想见圣世升平,公卿风雅矣。
[译文]山东任城县东关外有眼泉水,相传是李白洗笔的地方。上面建有祠堂,供奉着太白和贺监、杜甫三位贤士。乾隆辛亥年间,沈清齐观察(名启震)把它修葺一新,在土中挖掘到一块题诗的石碑,上面写着“木兰山人刘浦题”不知他是什么时候的人。碑文中说:“青苔侵蚀着这块残碑埋藏在废池畔,当年开元年间的大诗人们如今只剩下这座荒废的祠庙。空荡无人的庭院中清风摇动着苍天古柏,满地秋草和清凉的泉水沐浴在落日的余辉中。谁来采伐涧旁的木材把这座荒凉的古祠修葺,我沽买些村酿边喝边读三位大诗人的诗。唐朝的宫殿和汉朝的寝陵也许没人会记得,但他们三位的才名到处传扬。”
不久,巡漕使者和希斋(名琳)阁学回京师,河帅李香林尚书在祠庙中为他饯行。和希斋做诗说:“太白楼下临杜老池,这两位大诗人在此地竟有专门的祠庙来供奉他们。林木山泉下竟然是先生们的墓地,风流雅致恰是遇上我辈之时。《将进酒》这首离别时的诗歌旋律绕梁,墙壁上还残留着你们一同题诗的痕迹。他年再度经过此地应该前来专程拜访,特地来和三位先生做老友。”李香林作诗说:“当年在一泉清池中洗笔,今日名泉上的旧祠被修葺一新。新栽的花竹使这里成为游览的胜地,刚刚摆开酒宴正是为君饯行之时。游记的标题丝毫不逊色于王羲之的序(重修浣笔泉时,和希斋作了题记),续韵相和如同在吟唱着李白的诗。文水堂前好一片风光月色,有几人为了心中相知而惆怅。”
漕帅管公(干珍)写诗:“李白这位从天上被贬下的诗仙飞去后此地只剩下一汪空池,剔除青苔疏通泉眼依稀还可以认出这座古祠的模样。在灵武后他为官的踪影早已沉落不明,落笔生花还比得上盛唐时写的诗。进入祠堂应该临波饮酒,站在石碑前再次临摹这块出土石碑上的诗文。抚慰着眼前的景致又随意增添了我心中事物兴盛衰败的慨叹,爱将新的感受用对酒当歌的方式记下。”
中丞惠公(名龄)写诗说:“墙的东面是石彻的方池,上面升腾着烟雾笼罩着整个古祠。是谁对着清凉的泉水谈论着旧时的事迹,空留下美好的词藻让后人回忆当时的兴盛。低头徘徊举杯喝下不少浊酒,过客们一时感慨纷纷留下诗句。拍着门槛豪情欲狂高呼着太白,要和这位旷世奇才结为知心朋友。”
进士顾礼琥在诗中说:“诗仙人在高楼月儿却在池水中,千年的池水环绕着古老的遗祠。幸逢老前辈在此重开诗宴,转而又叹息太白先生不能和我们一同吟诗。碧水荡漾水波迂回好似沉下了李白的彩笔,旧碑林立等待着新诗的题写。吴都的狂客今日初到,没有让平凡的贺令知晓。”
转运使阿林保在诗中说:“李白在此地的遗迹只剩下了这汪荒废的水池,三位诗人合祀于此今人纷纷到古祠祭拜。他们盖世的才华和名望好像还在耳畔回响,他们的再度相聚又该在什么时候。难以寻觅那条飘渺的神仙之路,有谁去补写让苍茫的诗客抱恨终生的诗。我因笔端尘俗未洗而惭愧,只有借着这清澈的流水寄托我的心情。”
陈兰林在诗中说:“泗水的源头处有一汪古老的水池,在浣笔泉上建造了这一座祠庙。千古不朽的诗人留下了风云一世的墨迹,诗仙诗圣在一个神龛中被人共同拜祭。这块胜地从今后会频频有人集会宴饮,残留的石碑自今日起会记下后人的题诗。随意都说把情致寄托于形骸之外,大雅之人在这儿高兴地相遇的全都是旧日老友。”
观察沈启震在诗中说:“泗水的源头荡开了一方水池,宝座上供奉着三位古贤因而旧祠被修葺一新。人世的兴衰原有定数,古时的主人和今日的宾客宛如在同一时代。避竹影欣赏亭前的美丽图画,仔细地辨认墙壁上苔痕掩映着的诗句。为古祠的修葺同时也为了送别故人饮下一杯水酒,高昂的情致留给后人知晓。”
这些诗写得很清妙,我把它们搜集并保存了下来,后世人可以从中想见太平盛世中公卿们的风雅气度。
[笔记] 袁枚老先生在这里,记录了相传李白浣笔处新修祠堂当时“盛世公卿”纷纷题诗的故事。
山左任城东关外有泉,相传李白浣笔处也。
上有祠堂,祀太白及贺监、少陵三贤。
乾隆辛亥,沈清齐观察启震葺而新之,土中得诗碣,署“木兰山人刘浦题”,不知何时人。
其词曰:“藓蚀残碑枕废池,开元吟客剩荒祠。空庭古柏吹风处,秋草寒泉落日时。谁采涧毛修冷寺?我沽村酒读遗诗。唐宫汉寝无人记,独有才名到处知。”
未几,巡漕使者和希斋琳阁学入都,河帅李香林尚书祖饯于祠中。
希斋和云:“太白楼临杜老池,此间合祀有专祠。林泉竟属先生地,风雅刚逢我辈时。梁绕骊歌《将进酒》,壁留鸿爪共题诗。他年重过应相访,直与三公作旧知。”
香林云:“当年浣笔有清池,此日名泉葺旧祠。花竹新栽游赏地,歌筵初敞饯行时。标题不亚羲之序,(重修浣笔泉,和希斋作记。)赓韵如吟白也诗。文水堂前风月好,几人惆怅为心知。”
漕帅管公幹珍云:“谪仙人去剩空池,剔藓疏泉认古祠。宦迹已沉灵武后,笔花犹及盛唐时。入门合进临波酒,立石重摹出土诗。拊景漫增兴废感,好将觞咏记新知。”
中丞惠公龄云:“女墙东处甃方池,上有云烟罨古祠。谁向寒泉谈旧迹?空馀文藻忆当时。低徊不少飞觞饮,感慨争留过客诗。拍槛欲狂呼太白,要从旷世结心知。”
进士顾礼琥云:“仙在高楼月在池,池光千载抱遗祠。幸逢元老重开宴,转惜先生不并时。绿水澜洄沈彩笔,旧碑林立待新诗。吴都狂客今初到,未要寻常贺令知。”
转运阿公林保云:“谪仙遗迹剩荒池,合祀于今拜古祠。盖世才名犹在耳,斯人重聚复何时?难寻缥缈神仙路,谁补苍茫客恨诗?愧我毫端尘未浣,空凭流水寄心知。”
陈公兰森云:“泗水源流故有池,泉开浣笔辟丛祠。风云馀墨人千古,仙圣同龛祀一时。胜地从今频集宴,残碑自昔纪题诗。漫言兴寄形骸外,大雅欣逢尽旧知。”
观察沈公启震云:“源分泗水辟方池,座列三贤葺旧祠。人地废兴原有数,主宾今古宛同时。新移竹影亭前画,细辨苔痕壁上诗。樽酒落成兼送别,高情留与后来知。”
诸诗俱各清妙,辑而存之,后世想见圣世升平,公卿风雅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