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忘记才是最好的忘记

在微博上看过一个关于忘记的故事,只有三句话:

你还记得TA吗?

呵呵,早忘了。

可我还没说TA是谁呢。

……

王家卫版电影《东邪西毒》里,欧阳锋得知心爱的女人已亡故时的自我开解:当你无法得到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一直记着她。

一个,是自以为忘记的忘记;一个,是刻意不准自己忘记。

都有着几分悲凉的意味。

在我看来,人最好的思维状态,无疑是忘记该忘记的,记住该记住的。

然而,事实证明,遗忘与记得,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忘记大抵分两种:

一种是开始以为自己做不到,然后不知不觉地淡忘,忽然有一天想起,哦,原来已经有好久没有想起了。这一种,是渐进的,不留痕迹的。是如水一样的时间浸润了纸上的字,让记忆缓慢地模糊,消失……

另一种是,并未刻意地去忘记或记起,只是随它而去,记起时有波澜,忘记时亦浑然不觉,如爱情,分就分了,待某日再见到对方,场面略尴尬,不咸不淡地聊几句,忽然在心底哑然失笑,当初怎么会看上这样一个人?

忘记其实是一件很吊诡的事。

忘记自始至终是自己与自己的战斗,所以没有胜负,没有赢输,胜方永远只有一个:时间。

忘记的吊诡,还体现在当事人其实心理很矛盾,想忘记,却又害怕忘记:想忘记,是因为当下记得的痛苦,而怕忘记,是因为内心深处还情不自禁地留着一点念想,怕忘记了就彻底灰飞烟灭,一无所有了。

忘记有时候还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真的忘记了,或者有几个月不记得了,忽然想起,还会因为自己的忘记而升起一种莫名其妙的负罪感:原来当初说的山盟海誓也不过如此,这种自我否定会让自己不舒服。

忘记是一种思维,而思维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自我相悖。就如弹簧,你越是用力去触碰它,压制它,它的反作用力就越大。

有心理学家曾通过实验来探寻思维抑制的影响。

他们最开始要求被试者尝试着在第一个5分钟的时间里中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而在下一个5分钟则想象一只白色的熊。在整个实验中,要求被试者用语言描绘他们脑海中想象的东西,当想到一只白熊的时候就按铃报告。

那些经过指导的努力抑制思维中的白熊的被试者,按铃次数是那些没有接受指导语的控制组被试们的2倍——这一现象表明了努力压抑思维的行为导致了思维更为强烈地“报复”。

可见,想要忘记,最好的办法是跳出来:顺其自然,把它当成事不关己的玩物,可以理解它,体会它,解构它,但不用刻意去记着它。

忘记是不能强制的。其他思维(情绪)也是如此。

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海格力斯,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海格力斯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加倍地扩大着。

海格力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条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长大到把路堵死了。

圣人对海格力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吧,离开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他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这块石头,其实不只代表着仇恨,也包括人的任何一种心理或情绪,如爱,如嗔,如所有需要做到的断,舍,离。

这让我想起佛学上的一个“内观”概念。内观的意思是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

如包括忘记、喜悦、仇恨、沮丧在内的情绪,对于这些情绪的生发,随它去,你只是观察它,看它如何升起,如何扩大,如何消失——而在这过程中,你只是有一个旁观者。

这种方法对治任何情绪都是一个好办法,包括在你得意忘形,需要自我“控制”的时候。当然也包括你情绪低落,无法控制的时候。

不过分的情绪波动的控制方法,就是不控制。

修炼久了,你就会更加淡定,不为情绪所扰。

仪式感是疏导情绪的一个很好的手段。

在《花样年华》里,主人公趴在小树洞口,将所有不可告人的心事悉数讲出,淋漓尽致地讲了个天荒地老、地老天荒。

当你把你想说的话跟树洞说了,那些人、事、物就被你扔在了树洞里,以后每当“它们”来叨扰,你就可以引导自己:

过去了,它们在树洞里,它们自生自灭,与我无关了。

其实,生活中可供使用的“树洞”有很多,书写是其中一种:

曾经有两位心理学家分别做了相似但不同的实验:前者让一些人连续4天,每次15分钟写下自己的最痛苦经历;后者让另一些人连续3天,每次15分钟写下自己最高兴的经历。

结果表明:无论写痛苦日记的人还是写快乐日记的人,它们的情绪都变得更加积极了。这是因为,疏导痛苦的情绪和强化快乐的经验一样,都会让人开心。

在我看来,书写之所以有用其实并不在于书写本身,而是书写过程中,人对问题的梳理、理解,并感知自己应对的能力,增强自信。更通过反思,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获得成长。

所以,以什么作为“树洞”都无所谓,只要能把不堪留在“树洞”里,用仪式感来填补它或埋葬它,就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尽可能做到:忘记该忘记的,记住该记住的。

知恩需图报:铭记别人的恩德,是品行修养;

仇恨需放下:忘记别人的伤害,是自我疗愈;

知恩图报是出于爱,是正面情绪,能给予我们力量。仇恨恼怒是出于嗔,是负面情绪,于己于人一无是处。

无论是忘记还是铭记,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朝前走。

要做到这一点,只需知道一个道理: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只有无常,没有东西是永恒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你留恋的、憎恶的,只是一瞬间的所在,你爱的人,恨的人,早已不复存在了。

你试图抓在手心的,不过是爱与恨的感受,是“放不下”的行为习惯。如此而已。

电影《忘不了》里,张柏芝和刘青云因为彼此心底都有另一个人所以一直无法MOVE ON,直到某一天刘青云清空了那个衣柜,告诉张柏芝,我准备好了,才有了最后的圆满结局。

英国老牌摇滚乐队披头士有一首歌叫作《Let It Be》,里面写道:

And when the broken hearted people

所有伤心的人们

Living in the world agree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There will be an answer, let it be

都将会有一个答案 顺其自然

是时候跳出来,面朝过往,对那些人与事,爱与憎,或墓冢,或丰碑……吹一口气,目送它们如碎末般,随风而去了……

我是悟恩居士,一个会写字的修行人。记得点击文首听听《Let It Be》,祝诸位快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直在生活,未必懂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对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过如下总结:健康 = 60%生活方式 + 15%遗传因素 ...
    因为咸啊阅读 1,176评论 0 1
  • 这几天比较倒霉,不但连续违章被罚,而且几次去处理违章也极为不顺,特别是昨天中午特地去办理违章,吃了一次违章停车的罚...
    朝歌晚舞阅读 153评论 0 0
  • 一次去吃饭,邻桌的一位父亲正教育她女儿,那位父亲的一段话至今令我记忆犹新。他说社会就像这桌饭,有米饭也有菜。...
    茹酱阅读 486评论 0 1
  • 1.目的和任务目标 下一步这里完善 目的:我想要领导满意 目标(期待的结果):追踪沈工检测报告 2.实际结果 领导...
    拍谢少女阅读 689评论 0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