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解读|第五十回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红楼梦》从第四十九回到第五十回,基本都是描绘雪景。大自然像是一幅会变的画卷,《红楼梦》随着季节更替,也在欣赏不同的自然景致。不同的季节像是不同的演员,各有各的戏份,各有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一回诗题是雪景联句。联句这种文学形式,好比一场文字擂台赛,你出一句上联,我接上联,然后再出上联,要是自己先写好上联再对下联,相对容易些;要是对方先出上联,自己再对下联,就有点难度了。
《红楼梦》里多次写一起作诗,场面就像一群小伙伴在玩游戏,他们作诗的水平,现今古典文学博士未必比得上。生活中好玩的多了去了,把文字当成好玩的游戏,就能变成一首诗;把声音当成好玩的,就能变成一首歌;绘画、戏剧也都是同样的道理。
第五十回的回目是“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争联”的意思就是抢着联诗。放在今天,学校考试考即景联句,学生们估计都会愁眉苦脸。可在《红楼梦》里,大家都抢着联诗。本来是有顺序的,如若有人想出了好句子,就不按顺序了,抢着就讲出来。文学创作到了这种境界,不再是像做作业、完成任务那样,这才好玩,才有趣。在这种情况下,平时读过的书中跟雪有关的典故,会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读很多书,不一定有文化;读了这些书,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起来,才是真正的文化。
现在的社会,在这方面差距有点大。不管是跨年晚会、毕业典礼还是谢师宴,常常搞些狂欢类的节目,全是消费社会的低趣味的活动。不是不能玩,玩也要有点内涵,这个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文化不是单纯的知识,文化是在知识之外的追求。把性情里最崇高的部分在生活中展现出来,才叫文化。大观园里的孩子,既不是古典文学专业的,也没在社会上搞过创作,他们在雪地里即景联句,就是因为有趣好玩,他们用诗句串联起了冬天生活里的美好记忆。这特别值得我们去思考,越琢磨越有味。

有与无间的哲学
好多人都来了,不会写诗的王熙凤也来凑热闹,还起了个头。这事特别有意思,即景联句,居然是由一个不识字、不会写诗的王熙凤开场。作者在这背后藏着深意,曹雪芹想说诗不只是知识分子的专属,就算像王熙凤这样爱争权夺利的人,也会被高雅的东西触动。
“凤姐想了想,笑道:‘你们别笑话,我只有一句粗话,下剩的我就不知道了。’”来看看她这句“粗话”:“我想下雪必刮北风。昨夜听见一夜的北风,我有了一句,就是‘一夜北风紧’。”
起句其实特别妙。有些人写诗,一心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开头整得很惊人,后面却不知道怎么接。作诗起句讲究“兴”,“兴”,就好比先聊点别的,然后再引出真正想说的事、想法或感情。王熙凤一句“一夜北风紧”,后面的人就好接了,因为这句通俗易懂,又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后面的人能自由发挥。这起句有点像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听着气派十足。这样的起句,给后面的创作开了个头,后面的人才能顺着起句,慢慢把诗句接起来。真正的好诗,不是每一句都得语不惊人死不休,句句都那样,像是背了块大石头,让人喘不过气来。
《红楼梦》从香菱学诗开始,就在给读者上关于诗和文学的课,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创作。从凤姐这种不会写诗的人起头,接着是个性平和的李纨,往后越来越精彩。
王熙凤说‘一夜北风紧’,大家听了都互看,笑着说:“句子虽粗,可光看这一句,就知道这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仅好,还给后面的人留了不少发挥的空间。”不止作诗,好多事都是这个理,都得掌握好分寸,留有余地。有时候读《易经》,感觉《易经》整本书都在讲这个道理。这次即景联句让凤姐起头,最后让最不爱表现的李绮收尾?作者这么安排不是随便来的,这“起”和“结”,挺重要,但好像又没那么重要。
凤姐说完一夜北风紧’,就离开了。李纨接着说:“开门雪尚飘。”意思简单明了,就是打开门,雪还在飘。然后她又给出下一句:“入泥怜洁白。”意思是洁白的雪花掉进脏兮兮的泥土里,让人心疼。香菱马上接了下联:“迎地惜琼瑶。”“琼瑶”是一种特别美的玉,“迎地”就是满地都是。这句是讲,泥土也是有感情的,也懂得怜惜像美玉一样晶莹的雪花。
接着香菱又给出下一句:“有意荣枯草。”雪花不是无缘无故地飘落下来的,而是有意去滋润大地,让枯萎的草重新生长起来。我们都听过“瑞雪兆丰年”,下过一场大雪,雪化了就会滋润土地,让春天的草长出来。探春接道:“无心饰萎苕。”“有意”对“无心”,“荣”对“饰”,“枯草”对“萎苕”。春天最先长出来的植物叫“苕”,“萎苕”就是枯萎的植物。这两句想表达的是,大雪滋润了春天所有的植物,这到底是有意,还是无心呢?
中国古典诗句里的对仗,有一种特别的美。一方面,这得益于汉字的特点,英文和法文很难对得这么工整。另一方面,“有意”对“无心”,这里面藏着一种生命哲学,有点像老庄哲学里的阴和阳、虚和实。到底是有意还是无心,作者也没给出答案,就是让读者去琢磨。宇宙中,冥冥之中有因果。
有神论者觉得神在主宰一切,这就是“有意”;无神论者则认为这是自然的循环,这就是“无心”。这组对仗,正好把这两种观点平衡起来了。“有意”加上“无心”,就是一种特别中立的客观态度,让人看到生命里既有有意的部分,也有无心的部分。所以对仗本身,是帮创作者思考生命里两极平衡的关系。从这几点看,十几岁的孩子学写诗、学对仗,很重要,他们学到了生命里最重要的互动关系。

温馨欢乐的氛围
接着,探春给出了下一句:“价高村酿熟。”“村酿”说的就是村里的酒。秋天庄稼丰收之后,人们就开始酿酒,酒酿好了,就能卖个好价钱。酒酿好的时候,差不多就到了冬天,这和雪季也能扯上关系。白居易有首诗写得好: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说的就是酒刚酿好,正赶上要下雪的时候。李绮接着对道:“年稔府粱饶。”“稔”就是五谷成熟的意思,因为丰收了,不管是农家,还是府库,粮食都堆得满满的,这就说明是个富足的好年冬。
“葭动灰飞管”有点难懂。“葭”,就是芦苇茎里的那层薄膜。据说,古人把这层薄膜烧成灰,放进十二支长短不一样的律管里,也就是常说的黄钟、大吕等十二律。律管既能用来测音乐的音律,也能用来测月份。比如说,黄钟管对应的是仲冬之月,也就是十一月;大吕管对应的是季冬之月,也就是十二月。到了这两个月,对应律管里的灰就会自己飞出来,这就是“吹灰候气”。当然,这种方法现在看来不一定科学,却是文人作诗填词常用的典故。杜甫在《小至》诗里就有“吹葭六管动飞灰”的句子,“小至”指的是冬至前一天。
李纹对的“阳回斗转杓”也是这个意思。北斗七星大家都知道,它们组合起来像个舀酒的“斗”,有斗身,还有斗柄。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位置会发生变化,古人就根据它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季节。北斗七星里的第五、第六、第七颗星就是斗柄,也叫“斗杓”。等斗杓转一圈回到正北方的位置,就到了冬至,也就是“阳回”。就意味着已经到了最冷、最阴的时候,接下来阳气就要回来了。这两句比较难懂,是因为里面用了一些现在不常用的古代测量历法和季节的专有名词。
下面这句就好理解了:“寒山已失翠。”到了冬天,树叶都掉光了,草也枯黄了,夏天翠绿的山野变得灰蒙蒙的,下了雪,又变得白茫茫一片。邢岫烟接着对道:“冻浦不闻潮。”这对仗,一个说山,一个说水。“浦”就是河流入海的地方。冬天冷,河水都结了冰,自然就听不到潮声了。从这些句子能看出来,这群孩子心境特别开阔,对大自然的观察也细致入微。
邢岫烟又给出了一句:“易挂疏枝柳。”冬天的柳树,剩下稀稀拉拉几根枯枝,雪很容易挂在上面。湘云对了一句:“难堆破叶蕉。”芭蕉的叶子到了冬天残破了,雪很难堆在上面。观察过冬天雪景的人,就会发现这两句描写得特别形象。
湘云给的下一句是:“麝煤融宝鼎。”“麝”是麝香,这里的“煤”指的是“墨”。古代的墨都是用桐木或者松木烧制的。烧的时候,把升起来的烟收集起来做成墨,加入了麝香。所以最珍贵、最讲究的墨特别轻,还特别香,像松烟墨、桐烟墨等。宝鼎就是个铜火炉。“麝煤”为什么要“融于宝鼎”呢?因为冬天墨的胶特别硬,化不开,要磨墨写字画画,就先要在火炉边烤一烤。
宝琴穿一件金翠辉煌的凫靥裘,她接的句子就是“绮袖笼金貂”。“绮袖”就是绣满花的袖子,“笼”其是一种熏笼。古代不像现在喷香水,他们是用气体把衣服熏香。这两句都是描绘寒冷的雪天里,富贵人家温馨欢乐的氛围。

爱表现的史湘云
宝琴的下一句,描绘雪的明亮:“光夺窗前镜。”窗前的镜子在太阳光下就够晃眼了,这雪比那镜子还要闪亮。有滑雪经验的朋友肯定深有感触,在雪地里待久了,不戴护目镜,眼睛有可能被雪光灼伤。
黛玉接“香粘壁上椒”乍一听有点难懂,西汉时期,皇后住的宫殿叫“椒房殿”,因为宫殿的墙壁是用花椒和泥巴涂抹的。花椒不仅能保暖,那辛香的味道还能防虫。后来,“椒房”就用来代指皇后住的房间。黛玉就是借用了这个典故,接着给出了“斜风仍故故”,形容风斜斜地吹过来,雪还是照样纷纷扬扬地飘着。
这一句比较直白,也好接续,黛玉是故意这么出,出难了,怕宝玉接不上来。宝玉接的是“清梦转聊聊”。想象一下,雪天,哪儿都不想去,抱着被子在屋里睡觉。睡醒之后,觉得有点无聊。有个成语叫“百无聊赖”,这里的“聊”和“赖”其实就是说没事可做,有一种安逸又带点无聊的感受。
宝玉给出了下一句:“何处梅花笛?”“梅花笛”就是笛子,汉乐府里有一首笛子曲叫《梅花落》。宝钗接的是“谁家碧玉箫?”箫是用竹子做的,“碧玉箫”形容竹子翠绿鲜嫩。宝钗这句脱口而出,毕竟平时练得多,这种对子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对上。
宝钗给出了一个比较有分量的句子:“鳌愁坤轴限。”“鳌”就是大海龟。“坤轴”就是地轴,《易经》里,乾代表天,坤代表地。这句的意思就是说,雪下得太大了,连鳌都发愁大地能不能承受得住。这句很符合宝钗的性格,用词不轻浮,有一种厚重感。
下面该轮到李纨,这时候她却说:“我替你们看热酒去罢。”在这些人里,李纨相对没那么有才华,这时候她打破规则,第一个退出,暗示她有点才思枯竭了。宝钗于是让宝琴来接。宝琴还没来得及说,湘云站起来把诗念了出来。
湘云接道:“龙斗阵云销。”宝钗上一句讲的是大地,湘云这一句转到了上天。漫天大雪,好像天上的龙在激烈争斗,把云一片片撕扯下来。湘云又抛出一句:“野岸回孤棹。”“孤棹”说的就是孤舟。在荒郊野外的河岸边,一只孤独的小船随着波浪轻轻晃荡。
宝琴站起来说道:“吟鞭指灞桥。”这句诗有个典故,出自唐代相国郑綮。郑綮擅长写诗,有一次别人问他:“相国的诗思都在哪?”他回答:“诗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灞桥在过去是送别朋友的地方。想象一下,在那灞桥上,风雪交加,送别故人,那场面凄凉、悲壮,所以灞桥也叫“销魂桥”。直到现在,还有“年年伤别,灞桥风雪”这样的词句流传。郑綮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哪能写出好诗呢?”
宝琴又给出下一句:“赐裘怜抚戍。”天气很冷,仁慈的皇帝就会犒劳戍守边疆的将士,赏赐给他们“裘”。听起来好像很贵重,其实就是过冬的衣物。
“只见湘云扬眉挺身,大声说道:‘加絮念征徭。’”这句跟上句意思差不多,“征徭”指的是被征的兵,还有背负着大量徭役的人。在古代,“徭”就是为国家义务服务的工作者。想到这些人特别辛苦,所以就在他们的被子里多加点棉絮。
“坳垤审夷险”是湘云给出的下一句。“坳”就是低洼的地方,“垤”是小土堆、小山丘,合起来就泛指地势高低不平的地方。下了雪之后,分不清哪儿高哪儿低,走路可要小心翼翼,不然很容易出意外。
雪地里藏着不少危险,不只是滑,还有雪下地势的高低、虚实。一脚踩下去,才发现是个凹地。所以得“审夷险”,“审”就是试探、观察着怎么走;“夷”是平,“险”就是危险。
宝钗听了湘云的句子,“连声赞好”。宝钗在这里就像个主导者,她人特别客观、理性,懂得欣赏别人。湘云作得好,也激发了宝钗的表现欲,她接着说:“林枝怕动摇。”树枝上压着沉甸甸的雪,怕一不小心压断了。
现在这秩序全乱套了,但精彩的地方却也出来了,创作的时候,有时候会“情不自禁”,有时候还会有“神来之笔”。宝钗又给出了一句:“皑皑轻趁步。”雪片轻轻飘落的时候,是有秩序的,那秩序的美,太惊人了。宝钗说的这个“轻”字,就是说雪特别轻,只要有一点风,就会被带动。
湘云抢着说,黛玉有些等不及了,连忙接道:“剪剪舞随腰。”这句子真漂亮,尤其是“剪剪”两个字。有时候我们形容燕子在风里飞,也用“剪剪”。“剪剪”这两个字在古诗里经常出现,像“春风剪剪梦幽幽”。雪片因为轻,风稍微一转,雪片就跟着回旋,就像曼妙的少女在跳舞一样,婀娜多姿。“皑皑轻趁步”和“剪剪舞随腰”,对仗得特别工整,一个讲颜色,一个讲样貌。
黛玉又给出了一句:“煮芋成新赏。”这句诗也有典故,出自苏东坡。他夸他的小儿子用山芋煮粥很有新意,还留下诗说:“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奶更全新。”黛玉这是借用粥的白来形容雪的白。“一面说,一面推宝玉,命他联。”
“宝玉正看宝钗、宝琴、黛玉三人共战湘云,觉得有趣,把联诗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宝玉看呆了,光顾着欣赏别人了。,宝玉真的是《红楼梦》里最有福气的人,因为他懂得欣赏美。他发现身边的人都这么出色,他心里就特别高兴。

黛玉湘云争联诗
“今见黛玉推他,方联道:‘撒盐是旧谣。’”“撒盐”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有一天,外面下着雪,谢安就问家里的小辈们:“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一个孩子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意思是说,有点像在空中撒盐。
谢安的故事发生在东晋,所以说这是“旧谣”。宝玉接着联了句:“艇蓑犹泊钓。”意思是说,在这大雪天,还有人穿着蓑衣,在停着的船上钓鱼。湘云觉得宝玉反应迟钝,笑着催他:“你快下去吧,你不行,还耽搁我。”这就跟打麻将似的,有人出手慢吞吞的,能把人急死。宝琴趁着湘云说话的工夫,联了一句:“林斧不闻樵。”冬天太冷,樵夫暂时都不砍柴了,所以树林里静悄悄的。宝琴又来一句:“伏象千峰凸。”下了雪之后,整个大地像一头伏卧的白色大象,只有一座座山峰突兀地立着。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句子,用的也是类似的意境。
湘云联了句:“盘蛇一径遥。”形容下雪之后,四周白茫茫一片,只有弯弯曲曲的一条小径,显得格外漫长。“伏象”对“盘蛇”,“千峰”对“一径”,“凸”对“遥”,湘云随口说出来的句子都特别精彩。她下一句是:“花缘经冷聚。”花和花之间也有一种缘分,天冷的时候,花纷纷凋落,就好像聚在一起似的。“宝钗与众人又忙赞好。”
探春好久没表现了,这时也接了一句:“色岂畏霜凋。”意思是说,并不是所有的花都怕寒冷,也有花是在寒冷的时候开的。她给的下一句“深院惊寒雀”。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冬日里,有一只麻雀觅到了食物,正低头吃着。雪在屋檐上、树枝上堆久了,“哗”地一下滑下来,麻雀受了惊吓,就扑棱棱飞起来了。宋代的画常以这个为主题。之后作者插了一句:“湘云正渴了,忙忙的吃茶。”她不是一直跟人家抢着联诗,抢得都口渴了。这就是好小说,它中间会有叙述的变化和节奏的缓冲。如若一味地联下去,肯定会变得呆板、乏味。
就在湘云喝茶的工夫,邢岫烟这个羞涩的插班生,联了一句。
邢岫烟联了句“空山泣老鸮”。“鸮”就是猫头鹰,猫头鹰的叫声很难听,有点像人嚎嚎大哭。这句诗,描绘的是在空荡荡、静悄悄的深山里,传来猫头鹰凄凉又孤独的叫声。她又接了一句“阶墀随上下”。这句诗讲的是雪花飘得没规律,一会落在台阶上面,一会又落在台阶下面。
这时湘云正喝茶,一听这联诗,忙把茶杯一丢,接道:“池水任浮漂。”雪花飘到水面上,也是任由它漂。“阶墀”对“池水”,“随”对“任”,“上下”对“浮漂”,每一个字都对得恰到好处。湘云给出的下一句“照耀临清晓”,和黛玉接的“缤纷入永宵”,分别把清晨时雪光的明亮,还有入夜后雪花依然不停飘落的景色,描绘得活灵活现,对仗得非常工整漂亮。
“诚忘三尺冷。”黛玉刚给出这一句,湘云抢着接了:“瑞释九重焦。”“诚忘三尺冷”有人觉得说的是“程门立雪”的典故,也有人觉得是在隐喻禅宗二祖慧可“断臂立雪”的事,我个人认同第二种说法。黛玉这个人超凡脱俗,对儒家忠孝礼仪没有什么兴趣。“九重”就是九重天的意思,“焦”说的是干旱。过去农业社会,过年的时候人们盼着来一场大雪,好缓解干旱。
湘云又起了句:“僵卧谁相问。”这里透着一股悲悯。天寒地冻的时候,会有好多人被冻死,就像杜甫诗里说的“路有冻死骨”。湘云作诗,不只是为了附庸风雅地“玩”,这里面包含着他们对历史、民间疾苦,还有好多哲学问题的思考。
宝琴接着说:“狂游客喜招。”也有一些风流名士,下雪的时候想出去游玩,然后呼朋唤友说:“我们去登北高峰看雪吧。”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有一种人生,辛苦到冬天连厚衣服都没有,会冻死在路边;还有一种人生,风流自赏,下雪天还要招呼朋友去游玩。这又是一个对仗。这个对仗里没有偏见,不是说哪一种人生对,哪一种不对;也不是指责说路边有人冻死,你们还去北高峰看雪。而是说人世间本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古诗对仗里隐含的意义,真正的思维是让你超越现实的两难,看到一种平衡和矛盾的妥协。
接着宝琴又给出下一句:“天机断缟带。”“天机”是星的名字,天上的织机就是织女星,传说中织女星每天不停地织布,银河就是她织成的白练,也就是“缟带”。下雪的时候,因为看不到星星,更看不到天上的银河,就好像织女把她织的那一匹白色的银河都切断了,所以“断”字描绘的是下大雪时那种昏暗、阴沉的感觉。
湘云又接道:“海市失鲛绡。”“海市”就是海市蜃楼,眼前突然出现一座城市,美不胜收,还能看见城市里人的生活。当你走近,却发现是幻境。《法华经》里讲“化城”,也是这个道理。海市蜃楼是因为空气中光的折射,把地球上很远的一个景象映射在空中,所以在沙漠、荒野里行走的人,常常会被这个幻境吸引。因为下雪,空中幻化出来的彩色艳丽的海市蜃楼没了“鲛绡”,“鲛绡”指的是薄纱,这里形容海市蜃楼如梦似幻的朦胧感。
本来湘云接完上句,应该再出一句,可“黛玉不容他说,接着便道:‘寂寞荒池榭。’”下了雪以后,很少有人出来游玩,家里的楼阁池榭显得特别寂寞。湘云又赶忙接道:“清贫陋巷瓢。”“陋巷瓢”是来自《论语》的典故。孔子描述他最喜欢的弟子颜回时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每天吃一点点粗食,用水瓢舀水喝,住在一个穷困的地方,一般人都受不了,可他却过得自在快乐。这就是说,虽然清贫,但有自己的坚持。
“宝琴也忙道:‘烹茶水渐沸。’”宝琴刚来的时候,还有点害羞,还不好意思,现在也不管了,节奏越来越快了,刚才是两句抢一次,现在是一句抢一次了。就像大的交响曲,快到结尾的时候,一定有个大的高潮,然后收尾。湘云以为又该自己了,就联道:“煮酒叶难烧。”枯叶因为下过雪湿透了,所以很难烧起来。见湘云忙着对下句,黛玉忍不住笑道:“没帚山僧扫。”这句特别漂亮,山里的和尚在扫雪,刚把扫帚放在一边,没想到雪下得太大了,一下子和尚无踪影了。
宝琴笑道:“埋琴稚子挑。”琴被雪掩埋了,小书童赶紧把它挑起来。湘云此时已经笑得直不起腰了,嘴里叽里咕噜,大家忙问:“到底说的是什么?”这句加得特别好,又写出了一种变化,因为她讲得太急了,大家都没听清。湘云于是大声喊道:“石楼闲睡鹤。”黛玉笑得有些控制不住了,捂着胸口嚷道:“锦罽暖亲猫。”这两句也是对比,一个是在户外廊下有点孤独、有点寒凉的野鹤;一个是大雪天躲在地毯上睡觉、悠闲自在的家猫。
联诗游戏达高潮
在这场联诗游渐进高潮的时候,宝琴、黛玉和湘云,宝钗偶尔都会插上一句。高手过招到了最后,真的是互不相让,精彩异常。年轻的孩子,他们有青春的竞争,有小小的嫉妒跟攀比。更多的是,他们都相信自己是在生命最美好的阶段。三个人一句接一句,像在写诗,而是在表现她们生命的美好。
宝琴笑着接道:“月窟翻银浪。”白雪的翻飞,很像月宫里纯白的浪花在翻腾。湘云又接道:“霞城隐赤标。”神话中认为天界有一座“碧霞城”,非常漂亮,像彩霞一样。里面有一个红色的赤城山,山的最高处就是“标”,所以“赤标”就是赤城山峰的最高处。雪好像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界,大到连人间的最高峰都隐没了。黛玉接了回来:“沁梅香可嚼。”接下来的句子进入到了诗的最本质部分,讲跟雪有关的复杂内心体验。这一句形容傲雪的梅花浓郁芳香,仿佛可以咀嚼到。
“宝钗笑着称好”,这里面有一种快乐,因为这句棒,所以宝钗接道:“淋竹醉堪调。”雪飘落在竹子上,竹子整个都被雪融化陶醉了,在风里摇来摇去。所以“沁梅”、“淋竹”说出了雪中的某一种景象跟自己的感觉,把客观和主观融合在了一起,从而把自己的生命状态也带入了进去。
宝玉被黛玉推出来讲了一句,就没有再作什么了。他觉得这是一个不得了的女性世界,宝琴对的是“或湿鸳鸯带”,就是雪把女孩子身上的鸳鸯带弄湿了。湘云接的是:“时凝翡翠翘。”雪的寒冷好像还凝结在女孩子头上插的玉簪上,因为玉是冰凉的,所以感觉它承受了雪的寒冷。“鸳鸯带”跟“翡翠翘”都是在讲女性,男孩子很少在腰带上绣鸳鸯。古代女性的衣带上都是鸳鸯,大概会偷偷送给她喜欢的男人。“翡翠翘”是指翡翠玉的钗,钗头的地方是翘起来的。这个五言排律中有气势磅礴的部分,主要的情感是非常女性,有一种女性幽微的心事。
黛玉又忙接道:“无风仍脉脉。”宝琴也联道:“不雨亦潇潇。”这首五言排律真正的结尾其实是这两句,最美的也是这两句,描写出了一种若有情若无情的状态。然后大家就推湘云说,你再写,你再接啊,湘云“伏着已笑软了”,接不下去了。其他人看着她们三个人对抢,也顾不得作诗,只是看着笑。黛玉还推她说:“你也有才尽力穷之时,我听听,还有什么舌根嚼了!”湘云趴在宝钗的怀里,笑个不停。宝钗也推她起来道:“你有本事,把‘二萧’的韵全用完了,我才服你。”湘云笑着站起来说:“我也不是作诗,竟是抢命了。”可见,湘云的个性真的很可爱,喜怒哀乐都跃然脸上。
“探春早已料定没有自己联的份了,便命写出来,因说道:‘没收住呢。’”就是还没有结尾。结尾怎么收,也是个大学问。结尾如果收得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实也不好,因为那样会觉得没完没了。不管作诗也好,写文章也好,都要有起承转合。其实生命本身也是如此,中间是生命的巅峰跟高潮,出生和死亡都比较平淡。所以写诗或写文章的时候,“起”要平,才接得下去;“结”也要平,才收得住。
李纨接了过来:“欲志今朝乐。”然后由李绮收了最后一句:“凭诗祝舜尧。”意思是作这首诗,是为了纪念今天的聚会,并以此歌颂尧舜。因为只有尧舜一样的时代,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我们才有心情在这里享乐、作诗。有没有觉得这两句真的很通俗、很八股,简直破坏了刚才的风雅。可是要收尾,还非这两句不可。这种句子,黛玉、湘云是写不出来的,所以这个尾只能由李纨、李绮性格平顺的人来收。
李纨道:“够了,够了。虽无作完了韵,若生扭用了,倒不好。”就是说为了把这个韵用完而继续下去,反倒不好。大家细细评论了一番,发现湘云联得最多,大家笑着说:“这都是那块鹿肉的功劳。”

访妙玉乞取红梅
李纨总结道:“逐句评下来,大家联的诗都还挺连贯,只是宝玉又落了最后一名。”集体创作能做到“都还挺连贯”可不容易,这么多人一起联诗,还能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这些女子的个性大不相同:黛玉是一副哀伤的模样,宝琴自带华贵气质,宝钗豁达,湘云乐观又积极。个性差异这么大,在美学上她们不可能统一风格,所以这里说的“一气”,意思是她们找到了生命里共同的一个最大契合点,同时又保留了各自个性的独特之处。这种相处方式太了不起了:在追逐青春梦想的道路上,既不违背自己的个性,又能一起搞集体创作。
只是宝玉这次表现又不太理想。在这个社团里,宝玉老是落第,总是比不上别人。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一生中遇到的最出彩的都是女性,所以在书里有意歌颂、赞美这些才华出众的女子,让宝玉成了陪衬。宝玉笑着说:“我本来就不会联句,大家就担待担待我吧。”他这不是在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坦坦荡荡地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从这里也能看出宝玉的豁达和大度。
李纨说:“哪能社社都担待你。一会儿说韵脚难,一会儿又弄错了,一会儿又说不会联句,今天必须罚你。”她说:“我刚瞧见栊翠庵的梅花开得有趣,我想折一枝来插瓶。可我讨厌妙玉为人,不想搭理她。现在罚你去折一枝来。”李纨和妙玉的个性差别很大,李纨性格平顺,妙玉孤僻怪异,所以两人合不来。
这一段特别重要,仔细想想,《红楼梦》里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孩子,这一天都在现场,唯独妙玉没来。但妙玉又必须在场,所以她人虽没到,花却来了。她在庙里精心栽培出来的灿烂红梅,代表着她心中那股没消逝的热情。这是作者特别用心的地方,红梅花哪儿不能开,却偏偏开在栊翠庵?
“众人都说:‘这罚得又高雅又有趣。’”老师该怎么罚学生,父母该怎么罚子女,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还能有所进步,这是一门大学问。现在有些惩罚,最后就变成侮辱人了,最好的惩罚应该是鼓励,如若把握好这个度,全在一念之间。
“宝玉也乐意去,答应着就要走。”湘云和黛玉一起说:“外面冷得很,你先喝杯热酒再去。”常常觉得十几岁的孩子糊里糊涂,什么都不懂,其实未必,他们也有自己的敏感和体贴。“湘云拿起酒壶,黛玉递过来一个大杯子,满满斟了一杯。湘云笑着说:‘你喝了我们这杯酒,要是取不来梅花,就加倍罚你。’宝玉忙喝了酒,冒雪去了。”宝玉心里肯定觉得特别幸福,湘云帮他拿着酒壶,黛玉帮他拿着酒杯。生命里的幸福大概就是这样,你和最出色的人在一起,没有世俗的算计和心机,就是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赶忙拦住说:‘不用,有人跟着反而不妥。’”黛玉了解妙玉,名字里带“玉”的几个人,都不是好惹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怪癖。黛玉知道,只有宝玉去,这里面有一种知己相见的意味,妙玉会给梅花;有人跟着,就变成了一种礼俗,妙玉不一定会给。“李纨点头说:‘对。’”接着一面命丫鬟拿了个耸肩瓶来,装上水准备插梅花。又笑着说:“回来该咏红梅了。”因为瓶子的肩部是凸起来的,所以叫“耸肩瓶”。
湘云忙说:“我先作一首。”她永远比别人快一步。宝钗赶忙拦住她说:“今天绝对不能再让你作了。你都抢着作完了,别人都没机会,那多没意思。”一直说宝钗特别懂事,总是能照顾到每个人。她看到李纹、李绮、邢岫烟都没机会表现,觉得应该给这些“转学生”一些机会。
宝钗又说:“回来还得罚宝玉,他说不会联句,现在就让他自己作一首。”黛玉笑着说:“这话在理。我还有个主意,刚才联句的时候,有的人联得少,不如就让他们来作红梅诗。”这跟黛玉平常的个性不太一样。大概是受了宝钗的影响,觉得不能总是孤芳自赏,也应该去学会欣赏别人。宝钗赞同道:“这话太对了。刚才邢、李三位姑娘有才华却没机会施展,她们还是客人。琴儿、颦儿和云儿三个人已经抢着作了不少,干脆都不作,就让她们三个作。”《红楼梦》里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比现在很多大佬都懂事。就是说有时候也要给别人表现的机会,不能老是一个人在舞台上唱独角戏。
李纨说:“绮儿也不太会作,还是让琴妹妹来吧。”因为宝琴也是客人,宝钗只好答应了。又说:“就用‘红梅花’三个字作韵脚,每人作一首七言律诗。邢大妹妹用‘红’字,李大妹妹用‘梅’字,琴儿用‘花’字。”李纨说:“饶了宝玉可不行,我不答应。”湘云忙说:“给他出个好题目让他作。”大家就问她是什么题目。湘云说:“就让他作《访妙玉乞红梅》,这不是很有趣吗?”宝玉必须在七言律诗里,把妙玉、梅花,还有“乞”的状态都体现出来。
“话还没说完,宝玉笑嘻嘻地背着一枝红梅进来了,众丫鬟赶忙接过,插进瓶中。众人都笑着道谢。”

宝玉说:“你们慢慢赏玩吧,也不知道我费了多少精神呢。”宝玉是怎么要到这枝梅花的,估计费了不少口舌。因为大家都知道,妙玉的性格特别孤傲,难打交道。不赞同世俗的观点,包括林语堂在内,对妙玉的批判,就觉得她是个六根不净的小尼姑。妙玉之所以孤傲,是因为她对美的要求太严格了。她觉得那种美别人都不懂,不懂就会糟蹋,所以就把美封闭起来了。宝玉就是那个拆开这道墙的人,他告诉妙玉,你开在院子里的梅花,每个人都看到了,每个人都在赞赏,分享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妙玉人虽然没来,但花来了,她的美来到了人间。
宝玉正说着,探春递过来一杯酒。丫鬟们见状,上前接过蓑笠,掸去上面的积雪。这时候,各人房里的丫鬟也都送来了添暖的衣服,天气是越来越冷,得加些衣裳才行。袭人也派人送来了一件半旧的狐腋袄,李纨则命人把蒸好的大芋头盛了一盘,又把朱橘、黄橙、橄榄等水果盛了两盘,让人带回去给袭人吃。
湘云把定好的《访妙玉乞红梅》诗题告诉了宝玉。宝玉说:“好姐姐妹妹们,就让我自己选韵脚吧,别给我限韵了。”宝玉最怕别人给他限韵,这也透露出他的个性,不喜欢被束缚。有些人,就爱卖弄自己用了“险韵”。啥叫险韵?就是韵脚能用的字特别少。曹雪芹显然很讨厌这种做法,认为文学如若变成了技巧的卖弄,那品格就拉低了。
众人听了,都说:“随你作去吧。”一边说着,一边大家赏梅花。中国古典文学、古代绘画,甚至戏剧里,梅花都是特别重要的题材。就说越剧《红梅阁》,里面的梅花就很有看头。梅花的美,主要在枝干上,那是线条上的美。每次大风雪过后,那些受伤、折断的枝干就会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姿态,这正是梅花美之处。梅花和春天的桃花、杏花最大的不同,就是后者的枝干没受过伤。有一年冬末,在西湖边看到,那些枝干最好看的都是梅花,因为梅花特别顽强。
欣赏梅花,一部分是喜欢它的清香,还有一部分就是在欣赏它那书法线条般顽强的枝干。作者描写梅花的时候,用了好多形容书法线条的句子。
“原来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边有一根横枝斜着伸出来,大概有五六尺长。”有一个横枝从主干斜着伸出来,这才美呢。要是它都直直地往上长,大概就没那个意境了。二尺长的主干,却长出五六尺长的横枝,那姿态多奇特各异。“其间小枝分歧”,“分歧”就是各不相同的意思。“或如蟠螭”,就好像一条小龙;“或如僵蚓”,好像僵死的蚯蚓,这些都是书法里常用的词汇,用来形容书法的遒劲之美。“或孤削如笔”,像光秃秃的一支毛笔;“或密聚如林”,上面密密麻麻地长着好多更小的枝杈,像树林一样。“花吐胭脂”,这梅花比女人脸上的胭脂还要红;“香欺兰蕙”,香味比兰花还要香,大家都纷纷称赞。
《红楼梦》是一本关于美学教育的书。光读懂书里的知识还不够,在生活中学会欣赏美,那才是重点。读了好多描写山水、花草树木之美的诗,最后还是没办法回到生活中,好好欣赏一朵花,那可就白读了。
美可不是一种知识,把美误解成知识,可就太可惜、太僵化了,美应该是一种心境。有一天,你会看到杭州的日光特别美,会看到春树发出的嫩芽特别美,看到菩提叶子在风里摇晃的美,那才是真正的生活美学。
就在大家欣赏梅花的时候,邢岫烟、李纹、薛宝琴三个人的诗都想好了,各自还写了出来。大家按“红梅花”三个字的顺序来看。先是邢岫烟押“红”韵的《咏红梅花》:“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桃花还没开得缤纷,杏花还没红,只有梅花会冒着严寒开放,比春天的东风还早。“魂飞庾岭春难辨”,“庾岭”就是大庾岭,古人常用它来划分北方和南方。因为岭上种了好多梅树,又叫梅岭,庾岭以南,四季都是春天。这句诗的意思是,虽然天气这么冷,可红梅花开得这么艳丽,让人感觉春天好像已经来了。
“霞隔罗浮梦未通”,“罗浮”指的是罗浮山,苏东坡还在罗浮山写过著名的咏梅诗。“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绿萼”是个仙女的名字,李商隐的诗里也有这个词,有点像古希腊神话里的花神,这里指代绿梅。“缟仙”是月宫里的嫦娥,她常穿素白的衣服,这里用来借指白梅。最后两句是:“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李纹押“梅”韵的《咏红梅花》:“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限亦成灰。”这些句子有点沉重。古代的画家、文学家大多歌颂白梅花,可李纹形容红梅花的“红”,就像寒冷冬天里,从被冻破的皮肤里渗出的血。其实是在说梅花开得艰苦、辛酸,像血泪一样;梅花落了以后结的果实很酸,也说明红梅经历了痛苦煎熬。“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白梅因为误食了仙丹,换掉了真骨,变成了红梅;瑶池仙女也偷下凡间,脱化旧胎变成了红梅。“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在江南江北大雪纷飞的时候,梅花却开得如此灿烂夺目,蜜蜂、蝴蝶别怀疑,春天真的要来了。
薛宝琴用“花”韵的《咏红梅花》:“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比喻梅花的美,既有线条的美,又有颜色的美。“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不管是庭院还是山野,红梅花盛开得像晚霞一样。“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伴着红袖仙女的笛声进入了梦境,闻到阵阵梅花香味,就好像仙女驾着小船在绛河里飘动。没用白色的“银河”,而是用了红色的“绛河”。“前生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这些红梅前生一定是瑶台仙界的,别怀疑它色相不好,它有最美的颜色,也有最好的香味。
“众人看了,笑着称赞了一番,还指着最后一首说更好。”大家在诗的竞赛中,都诚实地表达哪首诗好,哪首诗不好,我相信这才是青春年少朋友间应相处的方式。要是大家都心口不一,八面玲珑,那第二次社团活动肯定没人愿意参加了。
“宝玉见宝琴年纪最小,却才思敏捷,心里很是惊奇。”宝玉向来欣赏有才华的女子。“黛玉、湘云斟了一小杯酒,一起向宝琴道贺。”在青春岁月里,这可是很重要的一课。不是说谁考了第一名,其他人就在背后使坏,而是真心实意地祝贺她取得好成绩。宝钗这时站出来说,她一方面觉得这样会让邢岫烟和李纹脸上挂不住,另一方面觉得黛玉和湘云让宝琴喝酒,有点捉弄人。所以她说:“三首诗各有各的好。你们俩天天捉弄我,现在又来捉弄她了。”
李纨又问宝玉:“你可有诗了?”宝玉的回答道:“有倒是有了,可刚才一看到那三首好诗,又把我吓得全忘了,让我再想想。”“不错”宝玉总想着先欣赏别人的才华,忘记了自己写诗。宝玉个性里的这份诚恳,特别打动人。“湘云听了,便拿起一支铜火箸敲打着香炉,笑着说:‘我来击鼓,要是鼓声停了诗还没作好,可又要罚了。’”湘云是个急性子,就用夹炭的筷子敲打香炉,要开始击鼓计时了。宝玉笑着说:“我已经有诗了。”黛玉拿起笔,笑着说:“你念,我来写。”
宝玉念道:“酒未开樽句未裁。”这句有点像在说他当下的状态,就是说诗句还没打磨好。黛玉写完后,摇头笑着说:“开头起得平平淡淡。”三百多年前,一个女孩子跟一个男孩子说,你的诗写得平淡无奇,没什么新意,这可不是件容易事,这里面透着女性满满的自信。湘云又催他:“快着点!”
宝玉笑道:“寻春问腊到蓬莱。”“蓬莱”是传说里的海上仙境,这里借指妙玉修行的地方。别忘了,宝玉的诗题是《访妙玉乞红梅》,这一句就切题了。黛玉、湘云点头笑着说:“有点意思了。”
宝玉又说:“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我去蓬莱干什么呢?不是去求长生不老药,也不是去求观音大士净瓶里的甘露水,是为了向“孀娥”讨一枝梅花。
“孀娥”是掌管雪的仙女,她门槛外有红梅,就像孤独寂寞的妙玉门外也有梅花一样。黛玉写完后,又摇头道:“不过是凑巧罢了。”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两句写得还不错。好像黛玉从来不会轻易放过宝玉,我想两个人感情好到一定程度,就不会说好听的话。要是互相说好话,可能就不是真的谈恋爱,而是有点互相奉承了。
“湘云忙催二鼓”,宝玉又笑着说:“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红雪”和“紫云”都是用来形容梅花的,红梅花开得灿烂,就像一片紫色的云。“离尘”和“入世”说的是这么高不可攀的美,现在终于被带到了人间。“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大家都在欣赏梅花那槎枒的美态时,有谁会怜惜为大家带来梅花和灵感,肩膀瘦弱的人呢?他的衣服到现在还沾着佛院的青苔。这才是真正的好诗,因为里面藏着特别动人的情感。
“宝玉写完后,大家正要评论,只见两个丫环跑进来回话说:‘老太太来了。’”大家刚要评论,贾母就来了,作者这是有意岔开话题。真要评论起来,也确实挺难抉择的。

贾母兴驾芦雪庵
下面这段,贾母闪亮登场。贾母特别疼爱青春年少的孩子们,这天她兴致格外高涨。下雪天,像贾母这样养尊处优的老太太,平时很少出门,这次居然坐着一顶竹轿,让人抬着来看小孩子们玩耍。
“众人忙迎出,笑着打趣道:‘今天怎么这么高兴!’说着,远远瞧见贾母围着大斗篷,戴着灰鼠暖兜,坐在小竹轿上,打着青绸伞,在一群人的簇拥下朝这边走来。”李纨赶紧上前迎接,贾母赶忙命人止住,说:“都站在那儿就行。”贾府的礼教森严,尤其是像李纨这些孙媳妇辈的,按规矩必须迎出来。贾母怕路上滑,才不准她们过去。等走到跟前,贾母笑着说:“我瞒着你们太太和凤丫头偷偷来的。这么大的雪,我坐这轿子没事,不能让她们娘儿俩也跟着来踏雪。”为啥这么说呢?要是一起来,又不能坐轿子,只能在旁边伺候跟着走,贾母心里过意不去。
“众人忙上前帮贾母解下斗篷,搀扶她下轿。”贾母来到房中,一进门就笑着说:“好俊梅花!”这四个字很重要,不要以为人老了,就看不到美。梅花代表着青春,所有的小孩子正围着它写诗。所以,代沟根本不是年龄问题,而是还能不能感受到美。接着贾母又说:“你们也会乐,我来着了。”
“说着,李纨早就让人拿了个大狼皮褥子铺在当中。贾母坐下后,笑着说:‘你们只管照旧玩笑吃喝。我因为天短了,不敢睡中觉。’”冬天白天短,很快就天黑了,老人家中午睡多了,晚上就睡不着。我爸妈也是这样,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晚上让他们睡觉,他们都不睡,一看电视,没多久就睡着了。就是该睡的时候不睡,不该睡的时候倒睡着了,所以老人家要把作息调好身体才会健康。贾母接着说:“抹了一会骨牌,忽然想起你们来了,我也来凑个趣儿。”“李纨早就捧过手炉来,探春又拿了一副杯箸,亲自斟了暖酒,递给贾母。”手炉像个提篮,里面放一两块炭,能暖手。
“贾母喝了一口酒,问那个盘子里是什么。众人忙捧过来,回说是糟鹌鹑。”贾母说:“这还行,撕一两点腿子来尝尝。”撕点腿上的肉吃,李纨听了赶紧洗了手,“亲自来撕”。伺候贾母的必须是儿媳妇、孙媳妇,不能让丫头来做,那就太失礼了。
贾母又说:“你们接着坐下说笑,我听着就行。”这可真是有点麻烦。记得以前学生会组织活动,校长突然跑来,还说你们不要管我,接着玩你们的。我心里就会犯嘀咕,玩的东西,无法当着校长面玩。所以有时候长辈就不懂这一点。
贾母又对李纨说:“你也只管坐下,就如同我没来的一样才是,不然我就去了。”意思是你们要是拘谨起来,我就走了,就不打扰你们了。在过去,长辈能说出这种话,实属不易。这里面透着体谅,就是说我知道你们小孩子玩得开心,我也爱热闹,你们别赶我走。精神小伙们在蹦迪,玩得正嗨,校长突然来了,还说你们玩你们的,谁还能玩得下去,即使能玩得下去,也会很拘谨,不自在起来。
“众人听了,方依次坐下,只李纨挪到尽下边去了。”因为她的位子被贾母坐了。贾母又问:“你们刚才在干什么?”大家回答说在作诗。贾母一听作诗就犯了难,因为她不识字,也不会作诗。她说:“有作诗的功夫,不如作些灯谜,正月里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大家都一一应了。
说笑了一会,贾母说:“这里潮湿,你们别久坐,仔细受了潮湿。你四妹妹那里暖和,我们到那里瞧瞧他的画儿,赶年可有了。”芦雪庵靠着水边,湿气大;惜春住在暖香坞里,特别暖和。大家笑着说:“那里年下就有了?只怕明年端阳有了。”贾母说:“这还了得!他竟比盖园子还费工夫。”贾母这话风趣幽默,也看得出她性格温和直爽。

凤姐暖坞寻贾母
“说着,贾母坐上竹轿,众人跟在后面,一行人过了藕香榭,拐进一条夹道。这夹道东西两边有过街门,门楼上里外都嵌着石头匾。这次进的是西门,朝外的匾上刻着‘穿云’二字,朝里的刻着‘度月’二字。”全世界建筑里能有这般高文学性的,大概也就只有中国,西方建筑里很少有这种文学元素。经过这么一个门,一边是“穿云”,一边是“度月”,好像把大自然的美、对大自然的向往,都搬到了现实的建筑空间里,走在其中,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卷中。
“到了当中,往南的正门,贾母下了轿,惜春迎了出来。从里头的游廊走过去,便是惜春的卧房,门斗上写着‘暖香坞’三个字。有几个人掀起猩红的毡帘,立刻一股温香扑面而来。”为什么叫暖香坞呢?因为屋里烧着暖炉,又焚着香,各种香味和热气混在一起,蒸腾而上,可不就是暖香坞!
“大家进入房中,贾母并不归坐,只问画儿画在那里。”这架势,有点像来视察工作的领导。惜春笑着回答:“天气寒冷了,胶性凝涩不润,画了不好看,故此收起来。”之前讲过胶彩画,天气太冷的时候,胶常常化不开,毛笔蘸了胶彩,刚要画,笔头就冻住了。贾母不懂画画的专业门道,画胶彩画的人都很清楚。在杭州画胶彩画条件比较好,毕竟冬天温度很少低于零度。贾母笑着说:“我年下就要的。你别托懒儿,快拿出来给我快画。”老祖母这语气,假装在责怪孙女。
话还没说完,见凤姐披着紫绒褐褂,笑嘻嘻地来了,嘴里说道:‘老祖宗今儿也不告诉人,私自就来了,耍的我好找。’”贾母看凤姐来了,“心里自然欢喜”。老太太“欢喜”,是因为“我没跟你们说,自己溜了出来”。
贾母说:“我怕你们冷着了,所以不许人告诉你们去。”她们知道老太太要出来,肯定会跟着,跟着就得挨冻。。“你真个鬼灵精,到底找了我来。论理,孝敬不在这上头。”贾母这话意思是,不用这么贴心,我走到哪儿就跟到哪儿。凤姐笑着说:“我那里是孝敬的心找了来?我因为到了老祖宗那里,鸦雀无声,问小丫头子们,他们也不肯说,叫我到园子里来。我正疑惑,忽然又来了两三个姑子,我心里才明白。姑子必是来送年疏,或要年例香火银子。”贾家每年都会固定捐些钱给庙里,这些钱叫年例香火银子,所以尼姑们会定期来要。
王熙凤就开贾母的玩笑说:“老祖宗年下的事也多,一定是躲债来了。我赶忙问了那姑子,果然不错。我连忙把年例给了他们去了。来回老祖宗,债主已去,不用躲了。已备下希嫩的野鸡。请吃晚饭去,再迟一会子就老了。”凤姐真是老太太的开心果。凤姐一边说,众人一边笑,她不等贾母说话,就命人把轿子抬过来。“贾母笑着,扶着凤姐,又坐上竹轿,带着众人,说笑着出了夹道的东门。”

宝琴雪中映红梅
“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这场景,像一幅画,大家笑着说:难怪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贾母笑道::“你们瞧,这雪坡上配着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大家笑着回答:“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的《艳雪图》。”
仇十洲明朝四大画家之一,十洲是他的号,本名仇英。这“仇”在姓氏里读“求”,仇英特别擅长画细致入微的工笔画。贾母摇摇头,笑着说: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大家都以为贾母说的是她房里那幅画,可她觉得那画比不上眼前这画面,足以看出贾母对美的品味之高。
“一语未了,见宝琴身后又转出一个披大红猩毡的人来。”贾母问:“又是哪个女孩?”众人说:“姑娘们都在这,那是宝玉。”贾母笑着说:我的眼越发花了。”“说话之间,来至跟前,可不是宝玉!和宝琴笑向宝钗、黛玉等道:‘我才又到了栊翠庵。妙玉每人送了你们一枝梅花,已经打发人送去了。’”感觉到妙玉变了,她开始分享自己的美,也开始分享自己的青春了。第五十回里让人动容的地方,就是当这些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碰到一起,迸发出了特别动人的力量。众人笑着说:“多谢你费心。”
说话间,大家出了园门,来到贾母房中。吃完晚饭,又聚在一起说笑。“薛姨妈也来了,说道:‘好大雪,一日也没过来望候老太太。今日老太太倒不高兴?正该赏雪才是。’”贾母笑着说::“何曾不高兴了!我找了他们姊妹们去玩了一会子。”薛姨妈笑道:“昨儿晚上,我原想着今儿要和我们姨太太借一日园子,摆两桌粗酒,请老太太赏雪,又见老太太安息的早。我听得女儿说,老太太心下不大爽快,因此今日也没敢惊动。早知如此,我正该请的。”
贾母说:这才是十月里头场雪,往后下雪的日子多呢,再破费不迟。”凤姐开起了玩笑:“姑妈仔细忘了,如今先秤五十两银子来,交给我收着;一下雪,我就预备下,姑妈也不用操心,也不得忘了。”贾母跟着开玩笑:既这么说,姨太太就给他五十两银子收着,我和他每人分二十五两,到下雪的日子,我装心里不快,就混过去了,姨太太更不用操心,我和凤姐得了实惠。”凤姐拍手笑着说:“妙极了,这和我的主意一样。”
接下来这段凤姐的应答把众人逗得“笑倒在炕上”。“贾母笑着说:‘呸!没脸的,就顺着竿子爬上来了!你不说姨太太是客,在我们家受委屈,我们该请姨太太才是,那里有破费姨太太的理!不这样说,还有脸先要五十两银子,真不害臊!’凤姐笑着说:‘老祖宗最是有眼色的,试一试,姑妈若松呢,拿出五十两来,就和我分。这会子估计不中用了,翻过脸来拿我作法子,说出这些话来。如今我也不和姑妈要银子,我竟替姑妈出银子治了酒,请老太太吃了,我另外再封五十两银子孝敬老祖宗,算是罚我包揽闲事。这可好不好?’”
玩归玩,笑归笑,贾母又说宝琴在雪中衬着红梅,比画上还美,接着问她的生辰八字和家里的情况。以前的人只要一打听这些,就知道是要做媒了。贾母一问,大家就心知肚明了,薛姨妈反倒有点无所适从了。“半遮半掩”地告诉贾母,说薛宝琴从小许配给了梅翰林家的儿子。凤姐不等薛姨妈说完,“哎”地说:“偏不巧,我正要作个媒,又已经许了人家。”贾母问:“你要给谁说媒?”凤姐笑道::“如今已经许了人家,说也无益,不如不说了。”就把这事遮掩了过去。
“次日雪晴。饭后,贾母又亲嘱惜春:‘不管冷暖,只画去,赶到年下,十分不能便罢了。第一要紧把昨天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样,一笔不错,快快添上。’惜春听了虽是为难,只得应了。一时众人都来看他如何画,惜春只是出神。”
李纨和大家在一旁猜灯谜,她说:“观音未有世家传。”观音是善良的象征,所以湘云先猜到一个“善”字,迫不及待地说:“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出自《大学》,原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宝钗笑着说她:“你也想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世家传”是说显贵的诸侯世家最后都会留下传记,可观音没有世家传。所以黛玉猜是“虽善无征”。“虽善无征”出自《中庸》,是说观音善良,但她并没有立传来证明自己。“众人笑道:‘这句对了。’”
李纨又说了下一个:“一池青草草何名。”湘云赶忙说:“这一定是‘蒲芦’,再不是不成?”“蒲芦”就是蒲苇,这个词出自《中庸》,原句是:“人道谋政,地道谋树。夫政也者,蒲芦也。”所以,这些孩子都背过《四书》,不然怎么能对答如流呢?李纨笑着说:“难为你猜到了。纹儿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看着她,笑着问:“可是山涛?”探春猜对了,山涛是竹林七贤之一。李纨又说:“绮儿的是‘萤’字,打一个字。”大家猜了半天没猜到。宝琴笑着说:“这个含义可深了,不知是不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着说:“正是。”众人都问:“萤和花有什么关系?”黛玉说:“萤可不是草变的?”萤是由草变的,就是“草化”,一个“草”字头底下一个“化”,正好就是“花”。大家明白了意思,都笑着说妙。
宝钗说:“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作些浅显的,雅俗共赏的。”老太太不喜欢深奥的东西,因为她听不懂。湘云想了一会说:“我编了一首《点绛唇》,可真是俗气,你们猜猜。”“点绛唇”是曲牌的名字。湘云说着念道:“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大家猜了半天,有猜和尚的,有猜道士的,因为最后一句“后事终难继”让人想到不结婚、没有孩子的人。“宝玉笑了半天”,见大家都猜不出来,才说:“都不是,我猜着了,必定是耍猴儿的。”因为马戏团杂耍的猴子,尾巴都会被剁掉,所以是“后事终难继”。李纨笑湘云说道:“偏她编个谜儿也是这么刁钻古怪的。”
第五十回结尾的部分,引出了谜语,谜语里也有暗示。“后事终难继”,其实也在暗示这个家族的繁华接续不下去了。第五十回的时候,正是贾家的巅峰和鼎盛时期。《红楼梦》里的猜谜不是单纯的猜谜,猜的是家族的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