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闹了,费曼先生

这篇文章是我大二上学期,参加图书馆“世界读书日”征文活动时写的。当时逐渐接触真正的科学和科研,脑子里很多矛盾和疑惑而不得解,谁是谁非,可以说是“忧忧”了。一天早晨突然想说些什么,便爬起来,不到吃饭,就写下了这些文字。

投出去之后,没想到还拿了个二等奖。两百号人,一个一等,两个二等,六个三等,一等奖是计算机学院的,二等奖一个光电(我),一个化学。而我是获奖的里面唯一一个谈“科学”的,我也很奇怪,里面也不只我一个工科生呀>_<。现在奖品充电宝已经充不进去电了,这篇文章还时常翻出来看看。

现在,分你一点儿。

学会科学不容易

可能每个学物理的大学生,乃至任何一个想增长点“智识”的人,都看过《别闹了,费曼先生》这本书。如果你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没学物理,你可能会因为看了这本书而想去学物理。如果你看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学了几年物理,你可能会因为看了这本书而反思自己学过的全部物理。你不是反思自己学的那些“物理”对不对,而是反思自己是不是真学会了。

我一直是反感名人传记的,因为他们所谓的成功人的细节或成功之道,于大多数人毫无用处——在甲身上灵的在乙身上就不灵了,仅此而已。反而有用的还是从小父母言传身教的东西和我们自己亲身实践后明白的东西。然而《别闹了,费曼先生》这本“准传记”却给了我额外的思考——我们学习科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费曼和他的“费曼图”

我想大多数人——甚至连他们自己也十分清楚——是为了通过考试至于找个好工作,其中并不乏受教育环境所迫之能人;而有的人学习科学是因为它们很有用;还有为数极少的一帮人,它们学科学纯粹出于好奇——它们惊异于这个复杂世界背后的简单规则并致力于破解它们,费曼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相信真正的科学家也是这样,换句话说,天天为考试奔波的大多数人是当不了科学家的!

让我们举举书中的例子:记得我们初中时学习串并联的那节课吗?我想多数人感觉就是duang的一下冒出两个概念,然后努力记住,理解这两种电路接法;再聪明一点的人呢,则想:我就知道会有这两种接法!而更高明的人,比如费曼先生,则在想:这不是前两天我在家里做过的实验吗?——他对串并联的认识立即有了一个大的框架,毫不费力,而且某种程度上是他自己发明的。而我们学习这十几年(可能将来还有几十年),何尝不是duang,duang,duang地走过来的!遇到难点,把它生拉硬拽进自己的知识体系,时而有聪明之法,但比之于费曼先生,还是死板极了。


科学家的帅气

所以正如费曼先生所言,很多物理专业的高分学生其实没学会物理(虽然我爱物理,但也没敢报相传“刷题无敌”的物理专业),他们有了纸上谈兵的功夫,却只是十分有限地使用知识,并没有活学活用,随时取用于生活实际——哪怕你专攻理论物理,也要活学活用!我想,把这样的学生(恐怕还有我自己)比喻成搜索引擎是再合适不过了,现在我们评判学生的标准是看其搜索结果是否精确,数量是否足够多,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探索未知世界是不能靠“百度一下”去一一检索的!

我一直想成为一个率性潇洒的物理学家,就像费曼先生一样(不明白为什么当我谈及这一点时,同学们总是“心领神会”地诡笑),可是我看到了自己以及许多青年,主动或被动地将这一梦想搁置,甚至放弃。有个笑话说,我们(原谅我这样称呼主人公)小学时想当科学家,初中时想先考个好高中再去当科学家,高中时只想上个一般的大学,结果大学毕业出来成了打工仔。我想,等他意识过来自己没有追逐梦想时,恐怕已经不惑之年,再无重来之力。

听着,说得堂皇一点,我们都是搞科学的,但为什么都会变成所谓的“技术宅”呢?没学“会”科学罢了!能有这一反思或至少敢停下来反思的人,实在可贵,而如果这本书能够带给读者一些这样的反思,它也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文/华科的小哪吒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